薩迦王嗣—大寶金剛仁波切略傳 格魯巴極忿尊百食子淨障、傳法灌頂法會 霍普金斯教授演講-主題:憤怒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比量理论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0 16:20:1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0 16:08:20   编辑部

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比量理论研究
 报导 指导教授:林镇国

在《因明正理门论》里,比量理论以数个重要子论呈现,此即:「九句因」、「因三相」、「三支论式」、与「十四过类」等,就其讨论的内容而言,其中又以「九句因」、「因三相」、「三支论式」具有基础核心理论的特质,并备受佛教逻辑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对於陈那比量理论的逻辑成就究竟达至什麽样的层次,目前在学界中是存在争议的,对其中某些理论问题所表现出的论断自然也莫衷一是。显而易见的,对「九句因」、「因三相」、「三支论式」的不同理解将环环相扣地影响陈那逻辑思想的呈现面貌。

因此,本文对《因明正理门论》比量理论的研究,在探析其整体逻辑性质与其成就及限制的主要问题意识下,於具体的论题上将就「九句因」、「因三相」、「三支论式」三大主题分别进行析论,由核心的论证理由的探讨开始,推扩至论式结构的分析。以侧重其逻辑意涵与结构关系的分析方式,一方面透过对《因明正理门论》的再次释读,并於关键概念定义上间接参照比较陈那另一巨着《集量论》,以及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及其他如《理门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等重要唐疏,以期对《因明正理门论》精简而晦涩的文句解读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藉由考察现代学者们对陈那比量理论中所存在理论问题的讨论说明,进一步检视、分析其各种诠解观点之立场、论据所在。并在这些讨论基础上试图考量、抉择适切的回应及诠解方式,以厘清重要核心理论之义蕴与其间关系,进而据此重新勾勒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比量理论的整体面貌与意义。最後说明,陈那比量理论作为一个逻辑体系纵使不及现代逻辑惊人的严谨及细致,却也并不因其身为古代思想而显得原始、粗略。在现代逻辑眼光下,是一个实质上颇富归纳或类比因素与思惟色彩,但具有明显演绎企图而已以演绎型态为主轴的独立逻辑体系。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92/硕士/研究生:林福良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本文主旨 1
第二节 关於现代研究之讨论与重要争议 3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方法 10
第二章 印度古典论证式之典型与一般性质 11
第一节 关於印度逻辑论式的语句表述方式 11
第二节 正理派的论证式与推理理论 16
第三节 由五支式至三支式的过渡与变革 26
第三章 基础推论理论──为自比量 35
第一节 「量」的区别及特质 35
第二节 理由与推论对象──能比╱所比之间 40
第三节 「因三相」之译名与定义问题 46
第四章 论式构作原则──为他比量 67
第一节 论式与推论主题──能立╱所立之间 67
第二节 立宗之则 69
第三节 立因之则──「九句因」分析 73
第四节 「同喻」与「异喻」──因宗不相离关系 90
第五章 结论 111
参考文献 123 
原典文献:
1. 陈那造,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大正藏》卷32。
2. 陈那造,义净译,《因明正理门论》,《大正藏》卷32。
3. 陈那造,吕澂译,《因轮抉择论》,载於《因明》第19、20、21期,1978。
4. 陈那造,吕澂译辑,《集量论释略抄》,录自《大正藏补编》卷9。
5. 陈那造,法尊译编,《集量论略解》,录自《大正藏补编》卷9。
6. 商羯罗主造,玄奘译,《因明入正理论》,《大正藏》卷32。
7. 法称造,法尊译编,《释量论略解》,台北:佛教出版社,1984。
8. 法称造,王森译,《正理滴论》,录自《大正藏补编》卷9。
9. 法称造,杨化群译,《正理滴论》,录自《大正藏补编》卷9。
10. 足目造,沈剑英译,《正理经》,录自《因明学研究》附录。
11. 神泰,《理门论述记》,《大正藏》卷44。
12. 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大正藏》卷44。
13. 窥基着,释水月编(金陵刻本),《因明大疏》,台南:智者出版社,1990。
14. 慧沼,《因明义断》,《大正藏》卷44。
15. 慧沼,《因明入正理论纂要》,《大正藏》卷44。
16. 智周,《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续藏经》卷86。
17. 智周,《因明入正理论疏後记》,《续藏经》卷87。
18. 智周,《因明入正理论疏抄略记》,《续藏经》卷87。
19. 延寿、(明)明昱,《三支比量义钞》,《续藏经》卷87。
20. 明昱,《因明入正理论直疏》,《续藏经》卷87。
21. 真界,《因明入正理论解》,《续藏经》卷87。
22. 王肯唐,《因明入正理论集解》,《续藏经》卷87。
23. 智旭,《因明入正理论直解》,《续藏经》卷87。
24. 智旭,《真唯识量略解》,《续藏经》卷87。
25. 凤潭,《因明论疏瑞源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26. 佛书刊行会,《因明论疏明灯抄》,东京:名着普及会,1978—1987。
近代研究:
中文──
1. 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选编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2. 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选编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现代卷(上)(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3. 王雷泉编,《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
4. 王宪钧,《数理逻辑引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5. 石村,《因明述要》,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伍先林、李登贵、黄彬译,D.M. Datta、S.C. Chatterjee着,《印度哲学概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
7. 宋立道、舒晓烽译,Th. Stcherbatsky着,《佛教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 宋立道释译,《因明入正理论》,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9. 何建兴,〈陈那认识论之概观〉,《中国佛教月刊》35卷6期,1991,页2-11。
10. 何建兴,〈陈那认识论之概观(续)〉,《中国佛教月刊》35卷8期,1991,页6-12。
11. 何建兴译,〈陈那的逻辑〉,《中国佛教月刊》35卷9期,1991,页12-19。
12. 何建兴译,〈陈那的逻辑(续)〉,《中国佛教月刊》35卷10期,1991,页2-11。
13. 何建兴,〈陈那论感官知觉及其对象〉,《正观》十七期,2001.06,页3-31。
14. 何建兴,〈陈那逻辑理论探析〉,《佛教研究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台北:现代佛教学会,2002.03.02-03。
15. 何建兴,〈佛教量论的宗教意义〉,《揭谛》四期,2002.07,页35-60。
16. 李小五译,Stephen Read 着,《对逻辑的思考》,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7. 李志夫译,D.M. Datta、S.C. Chatterjee着,《印度哲学导论》,台北:幼狮书店,1974。
18. 李匡武主编,《中国逻辑史?唐明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9. 李润生,《因明入正理论导读》,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20. 李润生,《正理滴论解义》,香港:密乘佛学会,1999。
21. 巫白慧,《印度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22. 巫白慧,〈梵本「因明入正理论」因三相的梵语原文和玄奘的汉译〉,《中华佛学学报》8期,1995.07,页41-57
23. 巫寿康,《因明正理门论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4。
24. 沈剑英,《因明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一版二刷。
25. 沈剑英,《佛家逻辑》,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
26. 沈剑英,《中国佛教逻辑史》,上海:东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7. 吕澂,《因明纲要》,录自《吕澂佛学名着》,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
28. 吕澂,《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北京:中华书局,1983。
29. 周叔迦,《因明入正理论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30. 林正弘,《逻辑》,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增订八版。
31. 林崇安,《佛教因明的探讨》,台北:慧炬出版社,1992二版。
32. 林崇安,《西藏佛教的探讨》,台北:慧炬出版社,1992。
33. 林煌洲译,S. Dasgupta着,《印度哲学史》1、2,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
34. 周礼全主编,《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一版二刷。
35. 炯丹?日比热直着,多吉杰博编,《因明七论庄严华释》,青海: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36. 姚南强,〈正理门论探微〉,《中华佛学学报》6期,1993.07,页187-205。
37. 姚南强,《因明学说史纲要》,上海:三联书店,2000。
38. 耿一伟,〈陈那的语言哲学──以集量论为中心〉,《哲学与文化》18卷9期,1991.09,页842-849。
39. 孙中原译,末木刚博着,《东方合理思想》,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40. 国立台湾大学理则学教学委员会编着,《理则学新论》,台北:正中书局,1995一版三刷。
41. 陈大齐,《因明大疏蠡测》,台南:智者出版社,1997。
42. 陈大齐,《印度理则学》,台北:中华文化会,1952。
43. 陈大齐,《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
44. 陈宗元,〈陈那唯识理论初探──以「集量论?现量章」为中心〉,《法光学坛》1期,1997,页102-118。
45. 陈波,《逻辑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6. 黄志强,〈析因明研究里的混淆问题〉,《哲学与文化》28卷9期,2001.09,页855-863。
47. 陈望道,《因明学》,上海:世界出版社,1931。
48. 张春波等译,梶山雄一等着,《印度逻辑学论集》(《世界佛学名着译丛》21),中和:华宇出版社,1987。
49. 张家龙、洪汉鼎译,《逻辑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0. 陈晓平,《归纳逻辑与归纳悖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一版二刷。
51. 曾祥云,〈论因明三支作法的实质〉,《谛观》83期,1995.10,页103-120。
52. 张忠义,〈对日本专家「新因明逻辑」的商榷〉,《谛观》83期,1995.10,页1-34。
53. 张忠义,〈玄奘加译「因明」与「定」字的意义〉,《谛观》85期,1996.04,页69-78。
54. 张曼涛主编,《佛教逻辑与辩证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1),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55. 张曼涛主编,《佛教逻辑之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2),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56. 刘宇光,〈西方的印度佛教量论译、研论着述〉,《哲学与文化》25卷12期,1998.12,页1160-1173。
57. 刘宇光,〈藏传佛教学问寺辩经教学制度的因明实践及其背後所依据的佛学理念〉,《哲学与文化》27卷6期,2000.06,页564-572。
58. 刘培育、周云之、董志铁编,《因明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59. 刘培育、崔清田、孙中原编,《因明新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60. 刘培育编,《因明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61. 蔡瑞霖,〈因明与比量──关於量论的现象学考察〉,《法光学坛》3期,1999,页72-90。
62. 刘福增编译,K. Kahane and P. Tidman 着,《逻辑与哲学》,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一版二刷。
63. 刘福增编译,Virginia Klank 着,《逻辑新论》,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64. 刘福增译,Sybil Wolfram 着,《哲学逻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
65. 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股份有限公司,1992二版。
66. 杨惠南,《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67. 赵总宽、陈慕泽、杨武金编着,《现代逻辑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8. 熊十力,《因明大疏删注》,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0。
69. 虞愚,《因明学》,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一版三刷。
70. 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台北:圣环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71. 郑伟宏,《因明正理门论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2. 霍韬晦,《佛家逻辑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二版。
73. 蓝吉富主编,《因明、声明与佛学研究法》(《现代佛学大系》44),新店:弥勒出版社,1984。
74. 释太虚,《因明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75. 释圣禾,《古因明要解》,台南:智者出版社,1989。
76. 释圣禾,《因明文集》第一册,台南:智者出版社,1989。
77. 释圣禾,《因明文集》第二册,台南:智者出版社,1992。
78. 释圣禾,《因明文集》第三册,台南:智者出版社,1998。
日文──
79. 三支充悳编,《讲座?仏教思想2》,东京:理想社,1982。
80. 三枝充悳、羽矢辰夫译,S. Radhakrishuan着,《印度仏教思想史》,东京:大藏出版社,1985。
81. 户崎宏正,《仏教认识论の研究》上卷,东京:大东出版社,1985二版。
82. 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编,《讲座?大乘仏教9──认识论と论理学》,东京:春秋社,1984。
83. 末木刚博,《论理学の历史》,东京:岩波书店,1968。
84. 末木刚博,〈因明九句因の记号论理学の解明〉,《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卷1期,1957.01,页160-161。
85. 北川秀则,《インド古典论理学の研究》,东京:临川书店,1985。
86. 北川秀则,〈中期大乘仏教の论理学〉,《讲座?仏教思想2》,页189-242。
87.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五,东京:岩波书店,1965。
88. 宇井伯寿,《仏教论理学》,东京:大东出版社,1966。
89. 宇井伯寿,《陈那着作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79。
90. 村上专精,《仏教论理学》,东京:丙午出版社,1918。
91. 服部正明,〈中期大乘仏教の认识论〉,《讲座?仏教思想2》,页103-144。
92. 武邑尚邦,《因明学?起源と变迁》,京都:法藏馆,1986。
93. 武邑尚邦,《仏教论理学の研究》,京都:百华苑,1985一版二刷。
94. 长崎法润,〈概念と命题〉,《讲座?大乘仏教9──认识论と论理学》,页341-368。
95. 桂绍隆,《因明正理门论研究》,载於《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第37-46期,1977-1987。
96. 桂绍隆,〈ディグナーガの认识论と论理学〉,《讲座?大乘仏教9──认识论と论理学》,页103-152。
97. 梶山雄一,〈仏教知识论の形成〉,《讲座?大乘仏教9──认识论と论理学》,页1-102。
98. 梶山雄一,〈後期印度仏教の论理学〉,《讲座?仏教思想2》,页243-310。
99. 塚本起祥、松长有庆、矶田熙文编,《梵语仏典の研究》卷三论书篇,京都:平乐寺书店,1990。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本文延伸阅读与佛法研究资料库-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网站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 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国立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佛教高阶经营师与讲师培训班-国际学士院主办〈一年培训 後可衔接 国际学士院营管理硕士﹝一年取得﹞-资格大专毕*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费*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课*2009年3月开课*电话报名  02-27196686  02-27196686  陈教授  〉

◎经营研究高阶人才培养 摇篮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陈那逻辑理论探析 

提要

        本文以印度佛教量论学者陈那(Dignāga)的《因明正理门论》与《集量论》为依归,参考国际量论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陈那比量或逻辑理论的某些基要课题,并兼做哲学性的阐述,希冀抉发这理论的义蕴。

        本文共分五节,各节论述内容略说如下:

一、致知逻辑:本节论介陈那因明论式的基本架构与关键概念,并建议用「致知逻辑」一词来表徵陈那的比量理论。

二、三相之因:对陈那而言,因法必须具备「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及「异品遍无性」三相才能成为正因。本节试图厘清「同品定有性」相的意涵。

三、肯定与否定:本节探讨因宗不相离关系以及同喻、异喻的意义与价值,强调陈那理论对这不相离关系之否定面向的重视。

四、陈那理论的逻辑性格:本节讨论陈那理论和西方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异同,显示这理论为向知觉与常识开放,而具有否证性格的致知逻辑。

五、结语:文末探问「陈那逻辑是否还有现代价值」一问题,并简略讨论几个相关课题。

 

关键词:陈那、比量、量论、因三相、致知逻辑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何建兴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第七期(2002.07)
页27-47

©2002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 回目錄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七譬喻之研究)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伏藏红度母最速增上资粮善权大法
宁玛白玉菩提昌盛寺
玛哈嘎拉消灾祈福大法会 2009/1/19~2009/1/23
烟供的意义及功德
中元孝亲报恩天法阿弥陀佛

赞助网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