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藏密薩迦弘法協會6月份法會 歲末竹巴、格魯、薩迦大護法淨業除障法會 仁認仁波切-長壽佛祈福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宋代居士佛教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21 22:22:11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21 22:19:15   编辑部 报导

宋代居士佛教研究  硕士/谢智明   指导教授:张清泉

居士即指在家学佛修道的佛教徒而言,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全力扶持僧团,亦协助护持参与民间的佛教活动。同时亦凭藉其较高的文化素养,护持佛教活动的推展,从事撰着篇章以阐释佛理,记述编纂佛教文献,或是弘扬佛法教义,增添扩充佛教的内涵,进而形成规模宏大的居士佛教。


在众多的佛教徒中,居士介於佛教僧团与一般佛教信众之间,发挥承上启下的功能。对於佛教僧团而言,居士与僧侣的交游接触相当普遍,是大力支持僧团运作的後盾,提供僧侣安稳的修行环境。一旦遇有排佛毁佛的言论、势力出现时,居士可凭藉其政经上的社会影响力,辅助僧侣共同协力抵抗,发挥护持佛教的外护功能。


对於一般佛教信众而言,居士与世人一同在社会中生活,彼此互动机会频繁,方便居士在世俗间弘扬传道。居士凭藉其通达佛教义理的基础,可向世人介绍宣扬学佛的理念,培植一般人学佛的机缘,吸引其加入学佛的行列,进而参与各类佛教团体的活动。可见居士是佛教僧团与一般佛教信众之间的联络桥梁,彼此互依互存,共同建立佛教文化的稳定发展。
宋代居士佛教蓬勃的发展,对後世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建立後代居士佛教可大可久的发展基础,使居士佛教在近代佛教跃为主流,在佛教界扮演举足轻重的力量,足见宋代是居士佛教发展里程碑中的关键阶段,是相当值得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达成以下之目的:一是探讨宋代居士佛教的发展背景,二是研究宋代居士的参禅学佛风气,三是探究宋代居士的净土理念与结社风气,四是分析宋代居士的佛学思想与修行活动,五是检视宋代居士的护教活动,六是归纳宋代居士佛教的评价。


根据研究的成果显示,宋代居士与僧侣道友的社会交游,主要表现在参禅学佛与净土结社方面,居士从参禅与结社的活动中,增进与僧侣和同参道友的互动机缘,从修持道业中获得法喜充满,进而广为宣传学佛理念,拓展宋代居士佛教蓬勃发展的气象,具有相当重要的时代意义。


居士在研究佛典经论之际,学有所得而抒发研教心得,有些居士专精於一宗的思想,有些比较、会通各宗学术观点,或是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学说等等。除了钻研教理之外,从修行活动中配合解行相应的理念,实践信解行证的修学次第。此外,佛教发展的兴盛因素,有赖於僧侣与居士的合作护教,居士护教的表现方式相当多样,有些撰写护教文章以厘清排佛者的论点,进而肯定佛法有助於社会教化人心的功能,并致力於参与护教活动等,为护持佛教贡献一己的心力。


宋代居士投入参禅学佛,参与净土结社,抒发佛学思想,落实修行活动,发挥护教理念,融合入世与出世的修行生活,实践福国淑世的慈悲精神,建立优质的人格典范等,成为在家修道者的榜样。进而提昇居士佛教的风气与素质,更可为现代人学佛修道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彰显宋代居士佛教的价值意义。

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89/硕士/谢智明   指导教授:张清泉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期刊论文
东初:〈宋代的佛教〉,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中国佛教史论集(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牧田谛亮着、如真译:〈赵宋佛教史上契嵩的立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中国佛教史论集(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方豪:〈宋代佛教对社会及文化之贡献〉,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中国佛教史论集(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克里斯廷.于.格林布莱特着、王世安译:〈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
邓克铭:《大慧宗杲之禅法》(台北:东初出版社,1986年)
蒋义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
潘桂明:〈宋代居士佛教初探〉,《复旦学报》第一期(上海:复旦大学,1990年1月)
邓克铭:《张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
熊琬:《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蒋义斌:〈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疑与信〉,《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创刊号(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1991年12月)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年)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杨惠南:〈看话禅和南宋主战派之间的交涉〉,《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4年)
杨曾文:〈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及其三教一致思想〉,《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辑》(台北,1995年7月)
蔡方鹿:〈佛教与二程理学〉,《宗教哲学》第二卷第一期(台北:宗教哲学研究社,1996年1月)
麻天祥:〈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黄启江:《北宋佛教史论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
蔡方鹿:〈朱熹对佛教的借鉴与吸取〉,《宗教哲学》第四卷第三期(台北:宗教哲学研究社,1998年7月)
苏树华:〈儒佛文化的比较研究〉,《宗教哲学》第四卷第三期(台北:宗教哲学研究社,1998年7月)
潘桂明:〈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流〉,《佛学研究》第七期(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7月)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释融会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蒋义斌:〈张商英护法论中的历史思维〉,《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1998年)
杨渭生等着:《两宋文化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于凌波:《于凌波佛学论文选集》(台中:李炳南居士纪念文教基金会,2000年)
林义正:〈儒佛会通方法研议〉,《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集(台北:华梵大学,2000年)








上一篇(证严法师的静思语伦理思想) 回目錄 下一篇(我忧郁,因为我卡阴)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究给仁波切◆舍利塔基金募款
2006年全球供佛斋僧大会
噶玛巴黑宝冠
见悲青增?格西说法-- Yahoo!奇摩
中区全国供佛斋僧大会

赞助网站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台灣會議中心
南亞技術學院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自由電子新聞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