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孔瑪仁波切 六中有外加行實修閉關 斷滅輪迴中陰文武百尊超渡法會 尊貴的 董瑟 噶拉仁波切 8月弘法行程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希求解脱-《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二)中士道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1/12 07:34:31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1/12 07:20:37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二)中士道 - 希求解脱-日常法师 释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

p. 152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後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於後善趣发生希求。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於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

一开始是重述前面共下士的正修意乐,念死开始,依照着前面所说的,我们会这麽快速的死,死了以後到哪里去是根据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业,以这个业来衡断,我们以後会堕落。透过这样思惟,能够使得我们厌舍现世,否则我们处处地方着在现世,虽然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却为它所骗。了解了以後,看见眼前所有的一切好东西,都会觉得这是糖衣毒药,看起来好像很好,但吞下去非死不可,实际上比死还要麻烦,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会希求後世。

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後要皈依,正皈依是法,而法的主要内涵就是业,了解了业以後,我们会努力地去忏悔。实际上,眼前我们真正最重要的行持就是忏悔,其他的道理,还可以暂时停在那里,慢慢地随分随力学下去,如果忏悔做不到的话,那我们出家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不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则已,学了以後,很明白的,这一点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的。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在这方面努力去做,一定能够得到善趣,而且是「妙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最圆满的「比丘身」。

我们要求的是无上菩提,它的基础是跟下士共同的,所以叫「共下士」。共下士要我们了解业果,然後努力去忏悔,到了中士则要厌离,舍弃生死当中一切。以这个为基础,不但是自己,而且要把一切众生救渡出来,这是从「悲」方面来说,为此要圆满一切功德智慧,这是从「智」方面来说;透过了共下、共中,然後发无上大菩提心,这才是真正这本《菩提道次第论》引导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所以在下士以後,现在继续告诉我们怎麽去修中士的意乐。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於行苦,若即於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

我们得生到人道或者天道,比起恶道来虽然是非常殊胜的地方,但是还是有苦,这个一直都在的苦是行苦。人世间还有坏苦、苦苦。坏苦天也有,不过四襌以上的天坏苦就不现,真正最主要的还是行苦。苦苦是畜生也共同知道的,坏苦虽然普通人不了解,但一般世间的宗教等也有知道坏苦的。坏苦就是快乐的事情,当我们失去它的时候,是很痛苦的。所以世间不管怎麽快乐,到最後的结果都是痛苦的结局,我们最颠倒的就是一天到晚忙这个东西,完全被它所绑住。这个概念不要说佛法提到,世间的有钱人往往会被人称为守财奴,也是同样的意思;最可怕的就是这个,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是枷锁。那个枷锁用木头做的固然是麻烦,铁的、金子的也一样麻烦。现在世间的人想尽办法,弄了一个金子做的枷锁,套在脖子上面,自己觉得很得意,死的时候无法透脱,把自己送到地狱去。这个在世间还是有人知道,可是最後所谓的行苦,除了佛没有人能指出来,但这个才是根本,只要这个行苦还在,痛苦是无法解决的,不管现在有多少快乐,你不可能让它停在那里,永久不变,这是行苦的本质,假定我们不了解,以为这个是快乐,那是颠倒。

【故於真实全无安乐,其後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於悬险,现於险崖暂为休息。《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後堕恶趣,常受极大苦。」《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於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故於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

就好像从高空跌下来,在还没跌死之前居然还很高兴,如此的荒唐,我们贪着世间的快乐就像这样。《入行论》中说,我们不断地到善趣受各式各样的安乐,但是死了以後堕入恶趣,又受绝大的痛苦。以往再好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可是它的果报却使人痛苦地实在受不了,这样算起来,追求世间的快乐实在很划不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恒常在生死轮回当中转,暂时没有受苦时候,就以为这个是快乐,然而自己做不了主,会不断漂流在人、非人等诸趣中。「渐百返」不是返一百趟,这个在藏文当中是「泛百」,就是很多的意思。我们现在有这个机会不能把握住的话,会永远漂流在五趣六道当中,「等、非等」就是或者仍旧是人,或者下堕或生天。所以到了中士以後,我们不是仅仅希求善趣,应该对善趣也要产生很严重地厌恶,因为它最後的结果跟恶趣是一模一样的。

【《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四百论》上说,真正有智慧的人,对善趣等好的境界,看起来都像地狱一样,所以真正学佛的人应该要怖畏三有,如果仍旧贪着三有放不下,根本谈不到学佛。不过这一点对初学的人并不强调,这是要一步一步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像幼稚园的学生一样,本来就是办办家家酒,让他感觉得高兴,然後才慢慢跟上来,渐次深入他自然会走到现在说的这一步,乃至於更深。生死轮回当中的种种胜事,总结起来主要有几样东西:男女、饮食,或者名利,对这些我们有很严重的贪着之心,不能转变的话,那永远就只有流转生死。

【《弟子书》中亦云:「如如於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闇极重厚;如如於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闇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弟子书》中也是这样说,我们觉得轮回六趣当中的这些好事情是快乐的,这个就是我们的「痴闇」。「闇」就是对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世间的聪明伶俐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就算念书念得非常好,得了几个博士,对事实的真相却不一定能看清楚。要了解轮回诸趣无非是苦的,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能够认清这一点,就算脑筋不那麽好,这个人的痴相倒反而来得少!下面说的修习就是不断的练习,我们在平常生活当中,总希望自己有钱有势,把种种五欲之乐都看成是美不可言的一种净相。乃至於学了佛以後,并不是在净化烦恼,反而觉得自己很有知识,把它看成是好的、净的,不断增长贪着之心;反过来,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不断思惟它的过患,内心中的「贪焰」才会慢慢地消失。所以修学佛法的三十七道品当中,首先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是入佛的初门,就是教我们对身体以及眼前所有的好东西的本质要看清楚。

p. 153(2)

【此说从无始来,执着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当中由无明所使,对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就是三界,其中所有的好事情,不断地串习,认为它是好的,使贪心不断地增长,这个也就是为什麽我们虽然了解了道理却没办法透脱,乃至於所认识的也只是依稀彷佛的文字道理。《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麽好,学了以後不去用,那你还要学什麽呢?这是我们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

现在真正的对治就是要修苦性及不净相,要了解我们执以为乐的其实是苦的、不净的。单单了解还不够,必须要不断地去修习,这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这样修习以後,无始以来的这种执着习性,慢慢地就会息灭了;否则这个执着就会不断地增长、造业,造了业以後就只有在三有中轮转,这一部分就是中士道当中所正讲的。

所以下面更进一步从下士进入中士道次修心。其中分四部分,第一正修意乐;第二彼生起之量,这意乐要到什麽种程度呢?第三除遣於此邪执分别,有很多错误的概念要弄清楚;最後第四是决择能趣解脱道性,既然知道世间是苦的,就要想办法去寻求解脱生死之道。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①正修意乐,②彼生起之量,③除遣於此邪执分别,④决择能趣解脱道性。初中分二:①明求解脱之心,②发此之方便。今初﹞

前面的下士只分成三部分,「正修意乐,意乐生起之量,除遣此中邪执」,中士却还要「决择能趣解脱道性」,为什麽?因为共下士是人天的基础,真正的修

行是从出离开始,一定是要进入中士以後才算真正开始修道谛。下士这个基础本身是通於我们眼前一切的,所以没有什麽好决择的,要跳出生死轮回乃至成佛,才必须决择所要修的「道」。下士只谈到业,告诉我们在六趣当中怎麽样避免恶道而生入善道,而求善道的目的是「为脱行苦」,所以要进入中士修道谛,才能够跳出生死轮回。策发中士意乐之後是了解所要达到的量是什麽,接下来是除遣邪执,避免忙了半天忙错了。认识了这个以後,既然要求解脱,就必须很严正地决择要走的道路。

现在讲第一个正修意乐,这里面分二部分:①明求解脱之心,②发此之方便。要先策发内心当中的愿望,有了这个愿望以後,要有正确的方法;一方面是这个道修学下去的次第,另外一方面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心当中要希求的心,另一个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有的人会说:我只要心好就好了。而《广论》告诉我们,不但要有正确的动机,还要依据正确的方法去做,否则是不能成佛的!这两个都非常重要,下面先讲第一部分「明求解脱的心」。

【◎ 言解脱者,谓脱诸缚。此复业及烦恼,谓於生死是能系缚。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於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

首先总的解释什麽叫解脱,就是我们被绑住了,现在要把它解开,解开以後才能透脱出来。真正绑住我们的是业,而造业是由於烦恼,所以是业跟烦恼这两样东西,把我们死死地绑在生死里面!这两个力量不断地辗转增长,造了各式各样的业就会感得三界之内的果报;当果报现起的时候,我们又起烦恼、造业,不断地这样增上。

整个生死轮回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看,「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趣」就是六趣或五趣,分法不同。六趣(也叫六道),就是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的时候天跟修罗并为一,就是五趣。另外一种分法是「依生处门」,有胎、卵、湿、化四种,这是由於它出生形式的不同。不管怎麽分,总不外乎是由於惑业,把我们绑在生死轮回当中,不断地「结蕴相续」,就是不断地结生,得到这个五蕴之体,辗转相续,这就是我们被绑在生死轮回里的体。

【故从此脱,即名解脱,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於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故若未生对治,当於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个地方透脱出来,就叫做解脱。现在我们要发的就是希望从这里解脱出来的心,这个叫做求解脱之心。而解脱的真正涵意是什麽呢?我们由於烦恼造了业以後,这个业自己本身是不会停驻的,因为一切的有为法都不会恒常安住,一定会慢慢地变化乃至消失掉。所以惑跟业生起以後,会不断迁流,最後消失掉,这样并不是解脱,我们必须要去修对治,对治没有生起的话,虽然惑跟业感果後就到此为止,可是感果当下业、惑又会辗转的生起,真正经过修习对治有了力量,这个结生相续便会停止,那就是解脱的时候。当我们内心当中生起想要求解脱的念头,进一步就会找怎麽样才能解脱的方法。

【◎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先举个比喻:嘴巴很渴时,会感觉这是一件很糟糕、不可爱的事。同样的道理,对於「取蕴」--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平常我们会执为「我」,或者「我的身体」,如果对这个东西感到很苦恼的话,才会愿意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去思惟这个取蕴本身的种种祸害。我们现在不但看不见祸害,还想种种办法保护它,随顺世间的说法,讲究营养等等,不断地增长贪执。佛法虽然跟世间法不一样,但也并不是随便地弃舍它,这个身体还是有它的价值,那就是拿来修行,这一点我们应该分辨清楚。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於彼发起欲舍之心,则於苦灭不起欲得。《四百论》云:「谁於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着自家,难出此三有。」】

所以,我们必须要修习三有(就是三界)的过患。因为我们这个取蕴是在三界当中受生的,实际上世间种种的快乐,我们是用这个身体去受用的,因此我们会对这个身体非常地执着。这本身已经很糟糕了,何况现在世间的种种道理又更加强这种概念,所以我们不知不觉中,起心动念都被这个所控制,一定要经过修习以後,才能把它改变过来。

任何一个人,如果对这个五取蕴(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所处的三界,不了解它真实的行相,不能生起厌离的话,我们就不会想办法要解决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叫做「寂静」。如果对自身非常执着贪爱的话,想要跳出三有都是空话,因此这里所讲的一切道理,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转。假定我们不能在这个上面用功,不管我们学多少东西,越学就越糟糕,那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一点之後,就会希求解脱,所以现在来看希求解脱的方法。

p. 154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① 由於苦集门中思惟,② 由於十二缘起思惟。初中分二:①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②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初中分二:①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② 正修苦谛。今初﹞

我们可以从二种不同的方便趣入,一个是由苦集二谛去思惟;一个是由十二因缘去思惟。第一个又分苦谛、集谛两部分来讲,先说思惟苦谛生死过患;苦谛中又分二,第一个是告诉我们佛在四谛中先说苦谛的意趣。

【◎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後。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於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於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於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闇覆,於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沈此中,云何不生畏。」】

苦谛是果,因是集谛,所以这个次第应该是集在先,然後感得苦的果。世尊不顺着这个因果的次第,而是先告诉大家说:「诸比丘,这是苦圣谛,你们应该知道,这是集圣谛……。」等等,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佛要策发我们去修行,由苦谛趣入,这是修行的关键,所以没有过失。

这个道理怎麽讲呢?因为众生在生死当中,自己没有办法生起正确的希求解脱心,而这是修行的根本,如果没有的话,怎麽引导他们趣向解脱之法呢?就像现在讲究科技,人人都努力往这个方向走,你告诉他不要追求这个,他绝对听不进的,这个是我们很容易了解的。为什麽他们听不进呢?因为世尊要化导的众生,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无明所覆,处在非常严重的痴闇当中,看不见事实的真相。对於生死当中所有一切的好事情,把它执为是乐的,不停地追求,实际上这都是痛苦。不管吃的、穿的、钱财、名利,每一个人都被它所骗,一天到晚想要把这个「我」膨胀,而它却是生死的根本。下面引《四百论》来证成:这个生死苦海,是大得无边无底的,愚痴无明的人沈溺在当中,竟然不会生起怖畏之心!因此首先要把这个真相告诉他,使他真正感觉到苦,他才愿意断掉苦的因,所以世尊是顺着引导我们修行的次第,而先宣说苦谛。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於初先说苦谛。此後自见堕於苦海,则於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於苦後说。】

当我们能够发现,原先我们执以为快乐的这个生死轮回是个大苦海,才会希求解脱,想要灭除我们执以为乐的这个苦。这种道理我们听懂以後要不断地去思惟,才能生起真实的感受。如果要灭除这个苦,要找出它的原因何在,如果苦因没有消失,那苦果一定不能解决,这个苦因就是集谛;所以先说苦谛,让我们正确认识世间的真相,认识了以後为求解脱,要找那个因再去解决。

世间人最可怜的地方,就是用全部的精神去忙生死当中的各种圆满,而且内心当中深深被这个东西綑死,连去思惟观察的时间都没有。譬如你迫不及待正准备去做一件渴望已久的事情,突然有个人叫你等一下,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你会不会停下来?不能说一定不停下来,可是假定说你心心念念都是这件事情,而且样样都准备好,已经要上车了,有人叫你等一下,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愿不愿意停下来?就算你逼於情势停住了,可是你心里面是不是完全为自己所专注的这个东西所吸引?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这种状态?

有很多人看了《西藏生死书》以後,觉得死亡一点都不可怕,好像很轻松、自在的样子。但在我的印象当中并不是如此,它讲的那个道理跟《广论》所说的一样,实际上它对死亡的可怕是非常强调的。那为什麽这麽多人看不见呢?《西藏生死书》上面有几个例子,一个就是这位作者在年纪很小只有七岁时,看见人家死亡,他就会有很深的印象;看到第二个人死的时候,他哭了一夜。我们周围应该也看见过死亡的人吧!你有没有什麽印象?你会不会为这件事哭一夜?我想大概不会吧!就是业习气。

我们现行的等流当中,都是为了这个「我」的名利,现在就是有人告诉你这个名利不好的话,你是听不进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要非常认真注意,不管讲名利多麽不好,可是只要稍微有一点点轻忽的话,你一定又把那个名利高高地抬起。所以很多人看了《西藏生死书》以後觉得死亡不可怕,正是说明自己实在是条件不够,宿生的善根不足。所以我一再地在这个地方策励自己,从经论上面,以及我的师长所告诉我的,我也如实地告诉你们:不要去求高高大法,只要对业果的行相,能够很认真地去体认,回过头来在自己内心上观察,自然可以一步一步地深入。进一步来说,下士是如此,中士也同样是这个原则,要多去正确地了解,听懂以後要去思惟,基础做好了,再上去一定可以成就。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於集後宣说灭谛。】

进一步了解,原来生死当中一切的苦都是从有漏业而来,这个业又是由於烦恼推使,而烦恼的根本是我执;认识这一点,对於这整个集谛的内涵就能够把握得住。那这个我执能不能把它净除呢?看见轮回这麽苦,如果能的话,当然我们愿意拿掉它。譬如我们会希望到某个地方去,是因为看见它对我们有好处,同样地,净除了这个我执,能止息生死转之苦,这是我们真正希望要的,所以就在了解集谛之後再宣说灭谛。

【若尔开示苦谛之後,即於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後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於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後宣说。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样说起来,苦谛宣说後,岂不是应该要说灭谛,为什麽佛不先讲灭谛呢?因为要先确定苦因一定能够遮止,才会对断除苦因、证得灭谛起欲得心,所以讲了苦谛以後是讲集谛,集谛之後再讲灭谛。当我们真正如理的了解要止息的苦因在集谛,为了要证得灭谛,就会去寻找趣向解脱之道。

就像生了病第一个要晓得自己有病,要断除病苦一定要先找到病的因,断除了病因就可以得到安乐,要断病因就需要医药,这是一定的次第。最後一句话中,应知的是苦谛,应该断的是苦因集谛;然後苦因断除了就证得灭谛,为证得灭谛所以要去修道谛,这句话把四谛所以这样安立的理由说得很清楚。

p. 155 (2)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这个四谛的内涵,不管大乘、小乘当中都是不断地宣说,因为四谛就是世尊告诉我们整个法界真正的行相。我们由於无明不了解,在生死当中流转,了解了就是还灭,佛法真正重要的基本概念,都在这四谛当中,所以对於修解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授,也是修行者最重要的纲要!所以上师要以这样的次第来引导弟子。以上是说明四谛照着这个次第安立的理由。下面有一个重要的结论,也是大师对我们的教诫。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於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得到解脱,要解脱必需先厌离生死,要厌离生死必需要真实如理地去思惟苦谛。假定对苦谛没有认真地思惟,虽然道理懂得很多,所做的一切还是集谛所摄,将来还是感得苦报。

对於生死的根本-烦恼跟业这两样东西,如果没有善巧的思惟,把握不住的话,就像射箭没看见目标,射起来毫无意义;同样的,我们要修行,却对於正确的道路没弄清楚,那岂不是白修?这等於把修道真正重要的关键截断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把握不住扼要停在那里还好,偏偏我们还要执着无法解脱的错误之道,於是「劳而无果」,忙了半天没结果。如果还把错误的认识告诉别人的话,那更是贻害无穷,所以修行刚开始第一步要有正确的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假定没有的话,所谓的求解脱,也只不过是嘴巴上说说的空话,讲了半天只是提高慢心。这种增上慢,是从「我」上来的,就像我们现在懂了很多理论,其实都是把那个「我」弄得越来越大,不但是自伤而且伤人,这是为什麽苦集两者当中,先说苦谛的原因。了解了这个次第以後,下面讲怎麽正修苦谛。

 











上一篇(深信业果-《菩提道次第广) 回目錄 下一篇(思惟苦谛-《菩提道次第广)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龙钦宁体?施身法之利益
南昌净宗学会祈请大家帮忙
阿弥陀佛经典结集-校刊活动
上密院台北市佛学会-新浪部落-尊贵上师~炯尚仁波切
第七世噶玛聂多嘉措仁波切- Yahoo!奇摩

赞助网站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北生技網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美國菩提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