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中心2010年5月活動紀要 賈傑康楚仁波切大威德拋朵瑪除障回遮火供 oms百億蓮師心咒oms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大圆满 自解脱道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7/10 09:30:08
學習次第 : 进阶

自解脱道

    大圆满法亦被称为极瑜珈原始瑜珈。瑜珈一词此处与藏文中的Naljor同义,即指俱生实性。实性指个体的原始状态。大圆满法的另一个名称是普贤王如来心要本初觉悟。大圆满法所取的道修被称为自解脱;这是由於它建立在认知与领悟的基础之上。这并非指存在着任何可以被认知的物件,而是指进入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禅观状态。如果行者不以自心为出发点,就根本无法有所开始。正因为如此,自解脱道被认为比出离与转化两种道修更与紧密相连。大圆满法通过对一切众生的本性,也即是万法之基位的解释,对心性的认知直接传授。

    显教与密教中最根本的一个概念是心性,指心的真性。它超越了时间和理念。这里基本原则是空,或说是大乘佛教中主要的教义。这里的词义与其在《般若心经》中一样,指万象皆无本质,无自我空性。空是一切存在之真实的、内在的状态。当所指的是个体时,这种状态便被称为心性

    大圆满法中许多名称是用来表达心性的。例如基位一切之根本原始菩提心之精髓等等。这最後一个名词更可见于大圆满法的许多古代典籍之中,现释其义以助我们理解。

    在大乘佛教中,菩提心指秉持一种因为对宇宙万物的怜悯而生起欲引渡众生达至觉悟的大愿心。菩提心有两种:相对与绝对。相对菩提心可指个人内在为达到济世救人所进行思想上的锻炼,以及救济他人的实际行动;而绝对菩提心指对万法空性的认知,它较接近大圆满法中原始菩提心的概念。

    菩提心译为藏文为chang chub sem,是由三个字组成的。chang译为洁净,chub译为圆满,sem。此处所指的是心性,洁净指一切恶业障碍被净化清除,而圆满指觉悟与功德的证量。故原始菩提心是指个体在初始时便毫无挂碍的、圆满的状态。它具有以无穷形式显现出内能的潜力。这种状态超越时间和二元观念,其清净完善正如明镜的本性。但如果个体对之不察,它就无从显现。这便需要去清除那些暂时玷污其上的障碍。

    大圆满教法中,基位元的原始状态并不仅被定义为;它亦被解释为具有三个方面或说三个特点,即所谓三原始智慧;体相、自性与悲能。

    本体是指,即个体与世间万物的真性。无论是悟道之人或是深陷轮回,也无论个体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此基位元都是一切众生的状态。体相被认为是一种本初的清净,这是因为它如同朗朗长空一般,不受碍於任何负担,并且是一切现象界显现的基础。

    另一方面,原始状态在其一切方面,亦即其明净之中的显现被称为自性。它被认为是自性圆满的,因为它从本初起就俱生地存在着,如同光耀天空的太阳。明净是一切思维与所见万象的清净本质,不受思考判断的玷污。比如说我们看见一枝花时,初视其形的那刹那,我们思想上并未作出任何判断。然後在下一阶段中,思考判断开始起作用。看花人会将其分类,认为这是一朵花,是红色的,具有某种芳香。。。。如此等等。至此,一切贪着与厌憎、接纳与拒绝的情绪皆生发出来,而其後果便是产生业果与轮回之因。明净指那观物活波生动、而头脑意识形态尚未介入的当下。这是自性状态的自发显现。思维亦如此:如果我们不追逐思维,不堕入於理性判断之中,则思维亦是我们自身明净的一部分。

    原始智慧之第三特性称为悲能,其特点是他那不间断显现。在大圆满法中,对悲能的解释是理解基位的关键。法界无论清净或不净,无论物质或精神,都是悲能在某一方面的显现。为解释轮回与觉悟的起源,需要先表述悲能显现的三种方式。它们分别为若巴

    为理解的显现,我们可以举一个放在窗边的水晶球为例。水晶洁净透明,但当有光线照射其上时,则折射为满室的彩色光芒。这些光芒并非水晶所固有的,然而一旦有适当间接原因,例如阳光的照射,便可以显现出来。水晶球象徵个体的原始状态,它包含了体相、自性与悲能。折射于室内的光彩事悲能自然显现的例子,但对於观者而言,它则是外在的客体。在原始状态的悲能显现的瞬间,如果行者能认知它是自身原始状态的投影,他便能在清净相中了悟自性。相反的,如果个体认为光彩是离自身之外耳独立存在的,不净明相则出现。故而两种明相,即涅盘与轮回的起因都一样:它们都是原始状态的光明显现。

    至於惹巴的例子,我们可以想像光彩并不向水晶之外,而是向内反射。这样子,光彩将不现於水晶之外,而只是见於其表层之上。同样的,原始状态的悲能以主观的形式,在个体的自我境界中显现。这种情况可见于死亡与再生之间的中阴界。此时将有百位寂静和愤怒本尊出现。这百位寂愤本尊皆非外来的,而是由自性之本具圆满所显现的。这些本尊的显现只见于那些有生之年曾接受过该本尊的传承,并修持此寂静或愤怒本尊的行者。就普通人而言,则仅有声音、光芒与光明在惊愕中那一刹那的显现罢了。因此在密宗中特别强调对悲能惹巴的认识,因为它是一切转化法门之根本。

    要理解,则需考虑水晶自身及其清净透明的外形。如果我们将水晶球置於彩色坛城绘图的中央并绕其行走,则可看见水晶球在仍然保持了自身纯净透明的同时,依次显示出我们相继到达的坛城四方位的颜色。这个例子表明了悲能无论在其任何一种显现中都仍然保持内在的固有本质。在禅定中,悲能的一切显现皆被视为对原始状态的庄严。

    当上师授予行者认知时,体相、自性、悲能分别被称为基位三体。就修道而言,它们分别与心性的三个方面,或者说是三种特定状态相应:即静态、动态与明觉。

    静态时指头脑中无思想产生的状态,例如一念消失而一念未生之间的空隙,这种状态通常是难以觉察得到的。动态是指不间断的思维显现。譬如无思维的状态正如平静的湖水,而念头产生则如鱼游动。这两种状态对於所有人而言都是极为普遍的。相反的,明觉仿佛是沉睡在我们自身之中,它需要一位元上师通过传承来唤醒。明觉是一种清净的认知,不具备静态或动态中所随踵的判断。这三种状态被称为道修三体

    在果位或说证悟中,三种状态分别显现为法身、报身和化身三种清净界。法身对应的是体相,即万法的空性。但在此状态中明觉却是完全苏醒了的。法身超越了形态与色彩,仿佛是无坏的虚空。报身是能量显现其自圆满的一面。它与基位中自性的明净对应,与明觉相关联。纵然已不复存在二元的观点,化身乃以清净或不净的形象显现而被体验为独立的个体。在此刻,明觉与外界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不论作何种分析,行者切不可忘记一切总是归根於自身之身、语、意的状况。若抱这种态度去理解教法,则行者所聆听到的任何讲解都是有所裨益的,而非空洞抽象的说教。我昔年在西藏之时,曾深入研读有关般若教义的《现观庄严论》,并成为宣讲此论的能手。然而我却未能理解其真实涵义。这是因为经论中所描述的诸佛菩萨之境界,似乎都与我自身的状况完全脱节。或许我的佛学院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有一天他对我说:当你阅读这些关於佛菩萨的描述时,应当意识到这也是对你自身状态的描述。我试图依其言教而行,却发现这样做事极为困难的。只有在数年之後,当我接触到大圆满法时,方才能理解老师的话。当我重读经文时,感觉上仿佛是初读一般,因为它全文的字里行间已具有了暂新的涵义。

    大圆满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个体的两种基本状况:即静态与动态。後者亦是行者通过融合思维的起伏而契入明觉的关键。许多佛教传统都强调禅观冥想的重要性,以期自身进入禅定状态。其目的在於放松意念并使其进入无思无虑之境界,或不受思潮波动起伏的干扰。但在这种状态中,有时行者容易感到昏沉,因而妨碍了进修之道。因此在大圆满法中,了解如何利用个体所固有的思维动态是至关重要的。

    密续的修行也是建立在融合动态的基础之上的,但就密续而言,这些动态时由意念凭空创造出来的。它的目的并非在於寻求无思想的静住状态,而在於利用观想力去创造由风、水、火大等促一生起的一个清静坛城。这种创造本身即是动态。但在行者实证大手印之前,要成功地将自身的内能与一般生活上的举止相融合并不容易。

    大圆满法也采取各种利用内能的修行方式,但这些并不建立在思维的动态基础上。其原理是直接将内能的显现与明觉融合起来。无论行者所体验的是坛城的清净相也罢,一间房屋的业果明相也罢,两者并无太大区别。它们都是自身明净的一部分。无论个体是处於静住还是纯动态的状况中,两者都只是一种体验而非禅观本身。尽管体验有无数种,当下的明觉是恒久不变的,所生起的一切都会自行解放出来,这既是自解脱的含义。

    “自解脱正是我们应当实施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以嗔怒这种烦恼为例。我们已经了解了采取出离道或转化道修的人分别会如何对待嗔怒。并且上文中也提到,密续里将烦恼转化为智慧的能力,需要多年的修炼才能得到的。但转化仍然存在着二元的观念,即有被转化的烦恼与所化成的智慧之分。

    大圆满法行者在嗔怒产生之时,既不去压抑,也不去转化怒火;而是不假思索判断地区觉察它。这样,由於得以放松宽坦的安住其本然,嗔怒将会从其自性中自然消融解脱。

    一般而言,当一个念头或烦恼产生之时,个体都可以体察到两个分明的过程:例如首先是动了嗔怒的念头,接下来则落入其思索判断的过程并付诸行动。修行自解脱道的行者必须关注心识尚未进入思索判断的刹那。能保持明觉的人,其任何念头或思维的动荡都可好比一片云:开始小如鸡蛋,随後逐渐增大,渐至大如山峰一般。然後同样的,它们逐渐减小,直至全部消失为止。

    有关自解脱的认知是修行大圆满法的基础。曾有所谓的大圆满行者入非禅定之禅定。这看似文字游戏,其中却含至理。最关键的一点事心无纷扰挂碍,在每一瞬间都保持明觉。

    曾有公案,一位饱读经文的僧人去访大圆满法的大修行者。这位大成就者生活极为简朴,但是却有大批的弟子追随其左右。这位埋首多年于经文的僧人一方面自认是得道高僧,一方面对大圆满的成就者心怀妒忌:似他这等凡夫俗子,怎麽敢大模大样的教导别人?他连一袭僧袍都不着,又何敢以上师自居?我必以我之所学羞辱他,让他当众出丑。这样他的门徒必然弃他而投我。於是怀抱一颗傲慢自大之心,前去诘问大圆满法成就者:你这种大圆满法的修行人,是否总在禅定?大成就者答曰:禅定于何?那僧人继续问道:那麽你就是不修禅定了吗?大圆满成就者反问道:我又何曾散乱?










相關文章:
大圆满法及其与禅宗的关系
大圆满之路
大圆满修持精要
大圆满及其前行重要性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颂词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一品 暇满难得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二品 生命无常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三品 轮回痛苦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七品 四无量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 —菩提妙道三处三善引导文
大圆满之见
大圆满的加行见地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法王 堪布序 目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闻法方式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人生难得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寿命无常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轮回过患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因果不虚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解脱功德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依止上师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皈依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修四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行菩提心学处 六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行菩提心学处 六度.. 智慧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念修金刚萨埵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积累资粮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上师瑜伽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往生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结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注解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吐番王朝世系表
大圆满祖师遗教
大圆满 身、语、意
大圆满 出离道修持与转化道修持
大圆满 传承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 关於共同外前行
大圆满前行前行 备忘录
大圆满前行 胜利道歌浅释

上一篇(大圆满 出离道修持与转化) 回目錄 下一篇(大圆满 传承的重要性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殊胜观音?地藏菩萨 -- 慈悲?愿满
法王中文翻译之一--朗望扎熙的部落格
佛陀圣地—蓝毗尼园 普贤祈愿大法会 日期:2008/11/27- 12/7
◎这是我的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敬邀-诵殊胜宝典《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赞助网站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佛教藝術
我們的仁波切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我們的仁波切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