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護法哈龍貝吉多傑法相唐卡結緣 基隆世尊講堂-超薦八八水災普渡法會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念佛疗心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30 18:25:26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09/12/30 18:08:35   编辑部 报导

念佛疗心:从一位佛教徒皈依的生命叙说探讨佛法和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

主要目的在於了解佛法如何影响佛教徒对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态度的转变,了解佛法如何帮助佛教徒达到心灵上的平静。并藉由这名佛教徒的生命故事,从中分析其学佛历程和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连结佛法与心理治疗、搭起佛法与心理治疗之间的桥梁,希望最终能有机会运用佛法中的道理来作为心理治疗的参考。


本研究采取质化研究的方向进行,以叙说研究及生命史的方法论作为研究的基础。研究对象是研究者在念佛会所认识的一位长辈-「阿枝伯」,阿枝伯是一名信仰十分虔诚的佛教徒。研究范围则是以阿枝伯生命中所历经的艰难处境及重大关键事件为主述的部分,关注於阿枝伯如何应用佛法中的道理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如何自我开导来看破放下、如何解脱长期以来心理上所承受的痛苦,进而达到心灵上的自由与安详。在资料的收集上主要是以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法为主,对阿枝伯进行访谈,并根据录音的资料、撰写阿枝伯的生命故事,最後研究者以第三人称的讲述口吻、带领读者进入阿枝伯的生命故事。


在阿枝伯的生命故事中,可以发现其生命三个主要的轴向,分别是「工作」、「家庭」、「佛法」的三个主轴,阿枝伯前半生的生命几乎都是在工作和家庭(原生家庭及自组家庭)两条轴线中行进着,两条轴线互为影响、也互为拉扯。辛勤工作的背後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妻儿子女,让他们能过好的生活;而守护妻儿子女的决心,反过来又给予阿枝伯不断努力工作,以及面对艰苦人生的重要力量;但阿枝伯长年受到原生家庭的羁绊,是其陷入心理痛苦的主要环境脉络。在阿枝伯後半生的生命中,因为皈依成为佛教徒,接触佛法,发心以佛法作为生命的依归,遂开启心灵的疗伤之旅,将悲伤泪水、烦恼痛苦,逐渐化解与放下,并得以一步步突破困境,寻求心灵的平静及回归自己的本心,因此佛法的主轴在阿枝伯的生命中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轴线。


透过论文研究的进行,不仅让研究者有幸了解阿枝伯从坎坷的人生遭遇、步入学佛的生命历程,且在撰写及分析阿枝伯的生命故事时,也让研究者了解到佛法的道理可以帮助佛教徒从痛苦中解脱。此外,在研究者自我检视及自我觉察的过程中,让研究者得以重新看待自己身为一名立志成为助人工作者的态度,也从中看见阿枝伯的生命故事对研究者本身的影响和意义。

中原大学/心理学研究所/96/硕士/ 研究生:杨彦芬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丁兴祥、张慈宜、赖诚斌、邱惟真、陈祥美、王勇智、陈正文、张翠芬、张健夫译(民91)。生命史与心理传记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原着:William Mckinley Runyan。台北市:远流出版社。
方紫薇、马宗洁译(民92)。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原着:Irvin D. Yalom。台北市:桂冠图书出版。
王米渠(民91)。佛教精神医学。台北市:合记图书出版社。
王信宜(民91)。容格心理学与佛教相应观念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雅各(民93)。质性研究导论。谢卧龙主编:质性研究。页3-55。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敬弘(民86)。心灵的治癒。台北市:光启出版社。
王丽云(民89)。自传/传记/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应用。中正大学教
所主编:质的研究方法。页183-220。
王勇智、邓明宇译(民92)。叙说分析。原着: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正果法师(民82)。佛教基本知识。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朱柔若译(民85)。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原着:Thomas Herzog。台北市:扬智文化出版。
李斯译(民89)。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原着:Morton Hunt。台北市:究竟出版社。(原着出版年:1993)
李安德(民81)。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台北市:桂冠图书出版。
李明滨主编(民91)。实用精神医学。台北市:台湾大学医学院出版。
何粤东(民94)。叙说研究方法论初探。应用心理研究。第25期。页55-72。
余德慧、李宗烨(民92)。生命史学。台北市:心灵工坊。
沈翼鹏(民80)。国外宗教心理学研究评述。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页138-139。
河合隼雄(民93)。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郑福明、王求是译)。台北市:心灵工坊。(原着出版年:1996)
易之新译(民90)。圣徒与疯子-打破心理治疗与灵性的藩篱。原着:Russell Shorto。台北市:张老师文化出版。
易之新译(民94)。超个人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与灵性转化的整合。原着:Brant Cortright。台北市:心灵工坊出版。
易之新、胡因梦译(民92)。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原着:Roger Walsh & Frances Vaughan。台北市:心灵工坊出版。
林信男(民89)。精神医学:兼顾生物-心理-社会-灵性的医学。第4卷。第4期。页423-435。
林信男(民91)。灵性与健康。台湾精神医学。第16卷。第1期。页3-16。
林家兴、王丽文(民89)。心理治疗实务。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吴英璋(民93)。心理治疗中的专业关系。关系与护涵: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地点:国立台湾大学物理系凝态馆演讲厅。
吴芝仪(民89)。建构论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应用。中正大学教育学研
所主编:质的研究方法。页183-214。
吴芝仪、朱仪羚、柯禧慧、蔡欣志译(民93)。叙事心理学与研究:自我、创伤与意义的建构。原着:Michele L. Crossley。台北市:涛石文化出版。
柯永河(民83)。习惯心理学。台北市:张老师文化出版。
柯永河(民93)。心理治疗中的我思与我见。关系与护涵: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地点:国立台湾大学物理系凝态馆演讲厅。
星云大师(民80)。星云大师演讲集(四)。高雄县:佛光出版社。
星云大师(民90)。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诠释三皈、五戒及生权的内容。普门学报。第3期。页1-19。
南怀瑾(民49)。楞严大义今释。台北市:老古文化出版。
胡绍嘉(民94)。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书写与描绘的自我。应用心理研究。第25期。页29-54。
范丽娟(民93)。深度访谈。谢卧龙主编:质性研究。页81-126。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袁方主编(民91)。社会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恩慧(民91)。人间佛教在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上的应用。普门学报。
第9期。页1-58。
高敬文(民88)。质化研究方法论。台北:师大出版。
高观卢(民76)。实用佛学辞典。台北:正一善书出版社。
徐恒志(民83)。学佛是怎麽一回事。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陈兵(民91)。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中国佛教杂志。第46卷。第12期。
陈向明(民91)。社会科学质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陈登义译(民92)。心理治疗入门。原着:Anthony Bateman, Dennis Brown & Jonathan Pedder。台北市:心灵工坊。(原着出版年:2000)
陈秉华、何纪莹(民87)。信仰与心理的整合历程-一个默观祈祷的体验。世界心理卫生与辅导会议。
常若松(民89)。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郭永玉(民89)。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许惠芳(民83)。皈依的过程-理论与个案分析。台北县:辅仁大学出版社。
许维素(民94)。我的叙说回应。应用心理研究。第26期。页26-28。
许朝阳(民95)。净土、净土宗、净土真宗-论净土思想与本愿信仰。辅仁国文学报﹝增刊﹞。页385-402。
净空法师(民86)。认识佛教。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会。
郭维夏、房志荣、张隆顺、张春申编(民81)。宗教与人生。国立空中大学出版。
彭运石(民90)。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黄文山(民89)。宗教心理学的意涵及其功能之研究。中华道教学院台南分院学报。页125-136。
黄啓江(民92)。佛教因果论的中国化。中华佛学学报。第16期。页233~261。
黄智海(民83)。了凡四训白话解释。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会。
黄亮韶(民92)。出家僧侣与助人现象─佛法与心理治疗之间。私立辅仁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瑞琴(民91)。质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黄培祯、郭正典(民93)。临终八小时是否为往生净土的关键时段。佛学与科学。页66-88。
游恒山译(民89)。变态心理学。原着:Robert C. Carson & James N. Butcher。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游恒山、边光昶译(民90)。心理治疗与谘商理论:观念与个案。原着:Richard S. Sharf。台北市:五南出版社。(原着出版年:1996)
游乾桂(民87)。用佛疗心。台北市:远流出版社。
张之沧(民87)。後现代的宗教观。宗教哲学。第4卷。第3期。页1-8。
张慧瑞(民85)。宗教人类学导读。原着:Brian Morris。国立编译馆。
张春兴(民91)。现代心理学。台北市:东华书局。
张嘉莉译(民89)。波尔斯-完型治疗之父。原着:Petruska Clarkson & Jennifer Mackewn。台北市:生命潜能文化出版。(原着出版年:1993)
傅伟勳(民80)。从西方哲学到佛禅教。台北:东大出版。
汤本(民91)。信神?信自己?汤本论谈网,网址:
http://www.tangben.com/JINDUPING/2002/believe.htm。
叶文可译(民92)。慈悲─与八位精神治疗、心理辅导界顶尖人士的对谈。原着: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台北市:立绪出版社。(原着出版年:1992)
杨深坑(民75)。理论、诠释与实践:教育方法论论文集。台北:师大书苑。
詹德隆(民86)。皈依的故事-深层分析。台北县:辅仁大学出版社。
詹德隆(民90)。心理辅导对皈依的影响。神学论集。第129期。页394-411。
圣严法师(民87)。禅修菁华入门。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
圣严法师(民89)。〈四圣谛〉讲记。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
圣严法师(民93)。〈八正道〉讲记。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
圣严法师(民94)。佛教入门。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
廖淑珍(民91)。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廖伟舟、李安德(民85)。佛教六波罗密的超个人心理学意义及其对人的影响之探讨。应用心理学报。第5辑。
刘见成(民94)。净土法门的临终关怀。宗教哲学。第34期。页124-143。
刘仲冬(民85)。量与质社会研究的争议及社会研究未来的走向及出路。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市:巨流公司出版。
刘果宗(民89)。净土宗史略(一)。海潮音。页27-32。
刘翔平(民90)。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说。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刘嘉逸(民90)。神明能治癒精神病吗?心身医学园地网,网址:http://www.taconet.com.tw/psychiat/index.htm。
刘秋固(民87)。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心理学对灵性问题之研究。宗教哲学。第4卷。第3期。页173-188。
刘秋固(民90)。从超个人心理学看濒死经验及其灵性、佛性对临终者的宗教心理辅导。研究与动态。第3卷。第4期。页58-68。
熊同鑫(民90)。窥、溃、馈:我与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灵起伏。应用心理研究。第12期。页107-131。
演培法师(民78)。八识规矩颂、唯识二十颂讲记。台北市:天华出版公司。
郑石岩(民90)。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唯识派心理学的时代意义。普
门学报。第2期。页289-312。
郑石岩(民92)。清心与自在─佛法的心理学分析。台北市:远流出版社。
郑振煌(民93)。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慧炬。第486期。
页14-20。
潘淑满(民92)。质性研究:理论与应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邓明宇(民94)。从沉沦走向能动:一个谘商实务工作者的自我叙说到社会实践。应用心理研究。第25期。页115-142。
蔡秀菁(民93)。佛光山信徒皈依佛门原因之研究。真理大学台湾文学研究集刊。第6期。页129-152。
蔡敏玲、余晓雯(民92)。叙说探究:质性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原着:D.Jean Clandinin & F.Michael Connelly。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赖贤宗(民92)。空性智慧、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的治疗学─
论佛教的生命关怀与心灵治疗。普门学报。第13期。页105-133。
韩廷杰(民93)。成唯识论。高雄县:佛光文化出版。
薛化元、李筱峰、戴宝村、潘继道(民93)。台湾的历史。台北:玉山
社出版。
钟秀凤(民92)。不只是彩虹:一个骨癌孩童之生命史研究。国立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萧婉珍、刘婉玲、吴美莲编(民93)。佛教的宗派。台北市:全佛文化
出版。
邝芷人(民87)。论宗教应该是什麽。宗教哲学。第四卷。第1期。页
1-25。
罗睺罗(民91)。佛当初教的是什麽?台北市:英特发公司出版。
罗跃军译(民91)。宗教心理学简论。原着:Loewenthal, K.M.。北京大学出版社。
觉培(民91)。自我与无我─从西方心理学的困境谈佛教心理治疗。普
门学报。第12期。页233-250。
释知义(民82)。初机学佛决疑。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释见咸(民94)。叙说与实践:我读〈从沉沦走向能动〉的反思与回应。应用心理研究。第26期。页22-24。
释印海、张大卿译(民81)。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麽。原着:K.Sri Dhammananda。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释圣严(民88)。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中华佛学研究。第3期。页1-17。
顾瑜君译(民87)。质性研究写作。原着:Harry F.Wolcott。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顾瑜君(民91)。生命史研究运用在教育研究的价值:对(窥、溃、馈:我与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灵起伏)一文的回应。应用心理研究。第13期。页7-16。
燮德义(民24)。宗教心理学。广学会出版。
 
 
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astoral Counselors. (2005). Mission & Goals. Web
site :http://www.aapc.org.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Web site : http://www.apa.org/ethics.
Bainbridge, W. S. (1989). Survey research: A computer-assistant
introduction. CA: Wadsworth.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上一篇(中国观音变女神之探究) 回目錄 下一篇(智证大师圆珍之研究-圆密)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莲师心咒一亿遍〈尊贵贝诺法王〉
大圆满六年课程上师相应法
措杰突滴
赞助印度大吉岭总寺
普贤行愿品

赞助网站
喇嘛-互動百科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佛教藝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