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多傑仁波切咕嚕咕咧佛母灌頂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尊貴的 烏金祖古農曆七月金剛薩埵超渡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十念往生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9 22:49:16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9 22:18:02   编辑部 报导

十念往生之研究 

十念往生之研究》,主要是探讨净土宗「十念往生」的相关议题。综观前人之研究成果,并未有许多专着探讨「十念往生」,而多是从净土思想的大方向切入,顺带提及「十念往生」这样的课题。例如在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的《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美国:法印寺,1994。)一书中,其内容共分成(经典论)、(佛陀论)、(本愿论)、(净土论)、(实践论)五篇,特别是在(实践论)中有提及「念佛生因说」,以及从下辈往生的立场提及「十念往生」。在望月氏所着,释印海译的另一本《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三版。)一书中,则论述了历代净土宗诸大德的往生行法以及净土论等等,其中对於「十念往生」的部份亦有记载,对於笔者的帮助很大。另外,在玉城康四郎主编,许洋主译的《佛教思想(二)─在中国的开展》(台北:幼狮文化出版社,1985。) 一书中,在第一章「净土思想的发展」之第二节「中国净土的思想」(石田瑞磨着),对於「十念往生」等行法及其相关议题也有提及。至於在中文着述方面,如中国大陆的陈扬炯先生所着的《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初版。),及刘长东先生所着的《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初版。),是从净土宗思想史的立场做介绍,其中在诸师对「十念往生」的诠释上,亦多有着墨。


在期刊部分,与「十念」相关的有三木照国所着之〈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就〉(《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526-527。)及森二郎着〈迦才の十念と念佛〉(《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536-537。),其内容多半是从文献记载论述十念的意义。


本题目的研究在国内的相关论文及文献中,专题探讨的并不多见,而日文的着作则多半偏於文献记载,故本论文希望能从多元的角度探讨「十念往生」。

本论文之研究方法,主要是从下列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利用文献记载。主要是以大藏经内所收录的相关经典为主来加以探讨,也就是回归到文献中,了解历代净土信仰者是如何诠释「十念往生」的义涵。


第二,是利用其它宗派的辅助。也就是配合其它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以及早期禅经的相关论述,作为「十念往生」在修行上及义理上的辅助。


第三,则利用诠释与归纳的方法。亦即对诸经论及历代大师所说的内容,进一步作白话的诠释,并且将其归纳整理。


至於本论文的章节内容,在第二章部分,是探讨十念往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十念为何可以往生的问题。因此,笔者在第一节先回溯到经典中,探讨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的译本问题,及「十念往生」这个概念是从那些经典中出来的,以作为之後探讨的依据。在第二节中,笔者要探讨的是「十念往生」在修行上的义涵,又分为两个部份,一是「十念之涵义」,二是「往生之涵义」。其中,在「十念」部份,又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是「十」的涵义,在此要了解的是「十」这个数字是否有特别的意义,笔者分别从「非计数」法、「计数」法及其「象徵意义」来论述。第二是「念」的涵义,在这里要了解的是「念」这个概念在早期修行中的涵义,透过三念、六念等来看「念」的对象,并配合龙树在《十住毘婆沙论》中对称名与念佛的说明来论述「念」的发展。第三则回到「十念」本身,也就是历代净宗及他宗大师在其论述中,是如何诠释「十念」这个概念的,包括「念」的数目、十念的种类以及对十念疑惑的各种解答等等。另外,在本节的第二部份,则探讨「往生之涵义」,本部份的重点首先要了解的是「生天」的思想与往生的关系,其次则要了解历代大师对於往生到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之条件,亦即谁能往生,和往生是否与大乘「空」思想冲突的问题。


在第三章部份,要探讨的是和「十念往生」有关的议题。本章所着重的重点,在於往生後的去处,因此在第一节中,笔者便论述历代大师的净土论,包括北魏的慧远大师、天台智者大师及净土宗的道绰、迦才及善导大师等,以理解不同修行程度的往生者往生的去处,和西方净土的体性问题。在第二节中,则探讨佛身观的问题。虽然净土有不同的种类,但论及诸佛净土,则与佛身有关,因此从经论中探讨不同的佛身观,以及弥陀佛身的问题。


在第四章中,则探讨十念往生的实践法门。本章的进路是从信、愿、行的方向,先在第一节中探讨如何起「信」,在有了「信」为前提下,才能够发愿、起行。第二节则着重在「愿」与「行」的部份,特别是与「十念」有关的行法,以了解要如何修行「十念」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最後,则在第五章总结前三章之探讨。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91/硕士/研究生:文洛钧 指导教授:陈英善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陈英善教授

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一、原典资料
?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1卷,大正藏第12册。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2卷,大正藏第12册。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2卷,大正藏第15册。
?北魏?昙鸾注解,《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2卷,大正藏第40册。
?北魏?昙鸾撰,《略论安乐净土义》,1卷,大正藏第47册。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50卷,大正藏第2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1卷,大正藏第12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17卷,大正藏第26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100卷,大正藏第25册。
?隋?智顗说,《净土十疑论》,1卷,大正藏第47册。
?隋?智顗说,《维摩经略疏》,10卷,大正藏第38册。
?隋?智顗说,《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12卷,大正藏第46册。
?隋?慧远撰,《大乘义章》,26卷,大正藏第44册。
?隋?慧远撰,《无量寿经义疏》,2卷,大正藏第37册。
?唐?迦才撰,《净土论》,3卷,大正藏第47册。
?唐?智俨撰,《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大正藏第45册。
?唐?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大正藏第37册。
?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120卷,大正藏第11册。
?唐?道绰撰,《安乐集》,2卷,大正藏第47册。
?宋?遵式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1卷,大正藏第47册。
?宋?姜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经》,1卷,大正藏第12册。
?明?智旭解,《阿弥陀经要解》,1卷,大正藏第37册。
?明?袾宏述,《阿弥陀经疏钞》,4卷,净土丛书第一册。
二、近代之专书
(一)、中文
?《华严宗五祖论着精华》,台北:华严莲社,2000,再版。
?尤惠贞着,《天台哲学与佛教实践》,嘉义:南华大学,1999。
?方东美着,《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出版社,1986。
?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初版。
?木村清孝着,李惠英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东大出版社,1996。
?弘学编着,《净土探微》,成都:巴蜀书社,1999,初版。
?玉城康四郎主编,许洋主译,《佛教思想(二)─在中国的开展》,台北:幼狮文化出版社,1985。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二版。
?印光法师着,《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台中:青莲出版社,1989,初版。
?印顺法师着,《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70,再版。
?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及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
?宇井伯寿着,李世杰译,《中国佛教史》,台北:协志工业出版,1993,初版。
?安藤俊雄着,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
?吕大吉着,《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吕澂着,《中国佛学思想源流》,台北:天华出版社,1993、8,五版。
?卓新平着,《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张曼涛主编,《佛教各宗比较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张曼涛主编,《净土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张曼涛主编,《净土宗史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张曼涛主编,《华严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张曼涛主编,《华严学概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三版。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法印寺出版,1994。
?陈英善着,《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台北:法鼓文化,1997,初版。
?陈英善着,《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台北:华严莲社,1996,初版。
?陈扬炯着,《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初版。
?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弥勒出版社,1982,初版。
?杨惠南着,《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出版社,1993,再版。
?圣严法师着,《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3,初版。
?廖明活着,《净影慧远思想述要》,台北:学生出版社,1999,初版。
?刘长东着,《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初版。
?蔡日新着,《汉魏六朝佛教概观》,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初版。
?晓云法师着,《天台宗论集》,台北:源泉出版社,1987。
?霍韬晦着,《绝对与圆融》,台北:东大出版社,1989。
?释惠敏等着,《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一),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
?镰田茂雄着,转瑜译,《天台思想入门》,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
?镰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台北:佛光出版社,1985。
(二)、日文
?石田瑞磨着,《往生の思想》,东京:平乐寺书店,1986。
?佐佐木宪德着,《汉魏六朝禅观发展史论》,东京:文平社出版,昭和53。
?坪井俊映着,《净土教泛论》,东京:隆文馆出版,昭和55。
?藤田宏达着,《原始净土思想の研究》,东京:岩波书店,昭和45。
三、期刊
(一)、中文
?白欲晓着,〈论净土信仰的中国化─从昙鸾净土理论探讨起〉,《宗教哲学》第五卷第四期,1999、12,p.176-185。
?陈英善着,〈从数息观论中国佛教早期禅法〉,《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2000。
?陈敏龄着,〈昙鸾的净土思想〉,《东方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10,P.48-63。
?越建东着,〈从世亲的《往生论》及昙鸾的《往生论注》浅探净土之庄严功德〉,《慧炬》第四0二期,P.41-64。
?詹士模着,〈中国净土宗的修持方法〉,《海潮音》第七十六卷第六期,1995、6,P.17-30。
?赖贤宗着,〈净土信仰论之研究: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1999,P.69-104。
(二)、日文
?三木照国着,〈第十八愿の乃至十念に就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526-527。
?三枝充惪着,〈龙树の方便思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卷第1号,p.232-235。
?久木幸男着,〈「论注」に於ける称名念仏─昙鸾净土教の原始的性格〉,《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1号,p.167-168。
?久米原恒久着,〈净土祖师の念仏观─道绰念仏义の特色〉,《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p.977-980。
?土屋松荣着,〈净土教思想の诸问题(V)─「易行品」に展开せる信方便易行道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3卷第2号,p.921-923。
?小林良信着,〈『阿弥陀经』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9卷第2号,p.904-913。
?小林尚英着,〈迦才『净土论』における念仏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5卷第2号,p.644-648。
?小林尚英着,〈善导の念仏について三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3卷第1号,p.169-173。
?小林尚英着,〈道绰の念仏三昧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p.973-975。
?小林实玄着,〈华严宗观行の展开について─缘起观と性起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5卷第2号,p.653-655。
?山田行雄着,〈『往生论注』に於ける名号观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0卷第1号,p.142-143。
?川岛常明着,〈安般守意经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4卷第2号,p.750-753。
?工藤成性着,〈净土教发达史上に於け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の地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2号,p.305-307。
?中村英龙着,〈善导教学における信の特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7卷第2号,p.562-565。
?木村清孝着,〈智俨における「十」の观念〉,《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6卷第2号,p.756-759。
?吉元信行着,〈六随念の成立过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8卷第1号,p.177-180。
?佐佐木义英着,〈昙鸾教学に於ける名号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8卷第1号,p.214-216。
?冈亮二着,〈『无量寿经』に於ける闻名思想と称名念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9卷第1号,p.136-137。
?冈亮二着,〈昙鸾教义における十念の一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3卷第1号,p.262-265。
?信乐峻磨着,〈龙树の信方便易行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卷第1号,p.178-179。
?香川孝雄着,〈称名思想の形成〉,《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卷第1号,p.38-49。
?柴田泰着,〈中国净土教と禅观思想〉,《印度哲学佛教学》第3号,P.229-243。
?真野龙海着,〈行位の信─易行品「信方便易行」の文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卷第2号,p.404-405。
?普贤晃寿着,〈安心?起行?作业の展开〉,《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1号,p.154-155。
?曾和义宏着,〈迦才『净土论』における念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7卷第2号,p.566-568。
?森二郎着,〈『无量寿经』の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卷第1号,p.48-57。
?森二郎着,〈迦才の十念と念佛〉,《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536-537。
?横超慧日着,〈中国佛教初期の禅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79-82。
?藤田宏达着,〈念仏と称名〉,《印度哲学佛教学》第4号,p.1-40。
?藤吉慈海着,〈见仏と三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卷第1号,P.1-11。
?藤吉慈海着,〈净土教の本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p.641-646。
?藤堂恭俊着,〈易行思想とその展开─『十住毘婆沙论』の一受容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卷第2号,p.609-612。
四、相关论文
?吴灿明撰,《净土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1985。
?昆达拉撰,《中国大乘阿弥陀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1991。
?胡国柱撰,《从中古到近世的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研究》,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9。
?温宗坤撰,《世亲《净土论》与昙鸾《净土论注》之比较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9。
?廖阅鹏撰,《净土三系之研究》,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1986。
五、工具书
?多屋赖俊、横超慧日、舟桥一哉编着,《新版仏教学辞典》,京都:法藏馆发行,1996,初版。
?吴汝钧编着,《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初版。
?塚本善隆主编,《望月仏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发行,平成九年,十二版。
?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出版社,民86、5,初版九刷。
?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1994。
?释一如编纂,《三藏法数》,台湾:慈云山庄三慧学处倡印,1995。






上一篇(《净土圣贤录》往生研究及) 回目錄 下一篇(净土宗念佛法门对居士求生)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
措杰突滴
诸佛菩萨诸尊精要总集解脱护身咒轮
波卡仁波切圆寂四周年纪念音乐会
解脱要门 益西彭措堪布 译 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法鼓佛修研習院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台北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