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槃寺住持倫珠格西大威德懷法火供 大方廣◆神變月法會、聖地點燈、天法講授 全球慈濟人醫齊聚善念 祈禱台灣平安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显密大师 “心.心性”探讨一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09/17 09:30:40

喇嘛网 日期:2009/09/17 09:04:28   编辑部 报导

净空法师谈 - 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不是二 分别、执着,是迷惑、是烦恼、是障碍,障碍心性。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影片来源:地藏经1998.5.28 净空法师启讲於 新加坡净宗学会共 51 次讲演

 心性本[本性]净prakr!ti-prabha^svara-citta,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六(大正五?二0二上)说:   「是心非心,本性净故。……於一切法无变异、无分别,是名心非心性」。   

  经文说到菩萨的菩提心bodhi-citta,进而说到菩提心的本性清净。『般若经』说菩提心本

性清净,不是清净功德庄严,而是由於「是心非心」,也就是菩 [P161] 提心本性不可得。从

心本空而说心性本净,清净只是空性s/u^^nyata^的异名,所以龙树Na^ga^rjuna的『大智度

论』说:「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大正二五?五0八下)。一切法非

法,一切法空,也就说一切法清净。所以本性清净是「无变异,无分差别」,也是一切法如此

的。『般若经』从甚深般若慧prajn~a^的立场,引部派异论的「心性本净」,化为一切法空性

的异名,是从修行甚深观慧而来的。 印顺法师佛学着作集  心性与空性?修心与唯心 

不断变化的心念 圣严法师

一般人的心是烦恼心、妄想心,心念往往随着浮光掠影、捕风捉影变动不已,所以并不真实,只是暂时而非永恒的存在。所有众生的心念都随时在改变。

佛经告诉我们,众生的烦恼心变化不定,一个念头有「生、住、异、灭」四种型态,前念与後念也会互相交替、念念相续,不断地生灭、变化。今天你看到一朵玫瑰花,觉得很欢喜,想要闻闻它、亲近它,明天可能因为玫瑰的刺扎痛了你的手,你的心念又改变了,觉得这朵花真讨厌,就不想碰它了。

 喇嘛网利美园地-不断变化的心念圣严法师   


                               「心」

   
 
                                                                                 波卡仁波切

虽然众生的样子不同,但是所有众生的心却是一样的,「希求快乐,不欲求痛苦」这是一切众生共同的愿求!但是乐由何来?苦又由何来?两者皆不是由外而来,而是由心而来,其实,一般的快乐或痛苦皆非真实的,它是如梦一般,在梦中的苦与乐,当一觉醒来时皆不存在了!而一切苦乐皆由心生,那麽「」又是什麽?心的本质即是法身,此法身即为佛性,佛性是没有痛苦的,所以,苦又何来呢?因为众生不了知己心即佛性,所以才会产生各种烦恼,而经由此烦恼进而造作各项恶业,而恶业的果便是痛苦了! 

我们一旦开始修行便要了知:「一切之痛苦非来自外在或他人,一切的苦根皆为一己所造成!」为什麽呢?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己心即佛性而使然。现在有很多的人都误认为,痛苦都是别人所造成的,因此便不断地责怪别人,埋怨外在的一切,其实痛苦的根源乃是由於不认知己具佛性。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一切痛苦的体验皆由己造成,不须责怪他人。 当我们明白诸种痛苦皆由己心所生时,第二步骤便是:让自心停止向外看,而是向内观己,看察一己的缺失,接着用各种不同方法 ( 修持 ) 将自身的五毒及无明烦恼慢慢递减消除,当恶的、负面的习气减弱时,心的特质 ( 如:信心、爱心、悲心、智慧等 ) 便会自然的展露出来。

利美园地More


修学大乘佛法,经中常会提到所谓的「三心」,即:「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1]意思是:菩萨在成就上求下化的过程中,所实际从事利益众生的善行如布施、忍辱、禅定等行为,皆需以「菩提心、大悲心、般若智慧」的基本立场为前题以为开展,如此才能成就无上的菩提道。

其中「菩提心」可说是大乘法门的重心,很多经典也都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因为有了菩提心就可称为菩萨,往後便能一步步地迈向菩提道利益诸有情。然而并非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即时成为圣人的,这还得经过一番的努力才行,否则极易因为环境的关系,或个人烦恼无明所使而萌生退意成为「败坏菩萨」[2]

何谓「大悲」

藉由悲与大悲的探讨了解到,悲心的本身由於心态的差异而有了高低优劣之分;胸襟与气魄的不同勾勒了悲与大悲的分野。

佛法的修学重视的免不了是发心的动机,动机的不同,趋向自然就有差异。

喇嘛网利美园地-菩萨之大悲心初探  

 发心为他利,欲正等菩提。发心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欲求无上正等菩提。
以十种胜义菩提心贯通菩萨十地,阐明十种波罗蜜多的义理。几乎每几乎每 一部「菩提道次第」的着作,都把发心当作大乘道最基本、最重要的修习项目,甚至於用发心来贯通整个大乘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论说发心的内容其中共有三篇﹕第一篇,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第二篇,显示如何发生此心道理﹔第三篇,显示既发心已学行道理。

喇嘛网利美园地-发心意义&宗教实践   -

我们佛教常用一个成语「慈悲喜舍」,也就是四无量心。如《弥陀赞》中的「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瑜伽焰口》中:「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於十方,慈悲喜舍皆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但是汉传佛教的重要教义,在南传、藏传佛教中也非常重视。 「慈悲喜舍」之所以称为「四无量心」,都是由众生而来。因为众生无量,所以福德也无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我们现在能做圆满吗?不能。四无量心能做圆满的只有佛。正如《瑜伽焰口》中说的一样,佛才是慈悲喜舍皆具足圆满的人。因此我们想要把四无量心修圆满,那只有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最後完成佛道,四无量心就能做圆满了。

四无量 - 利美园地   

心理训练可以改善你的身体结构的改变.你的大脑. 研究的重点是打坐, ... 我们称之为.并非作为神经说.只是一种大脑.它不是.换句话说,你的典型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 ...

 喇嘛网心灵园地    

如何理解「心是根,法是尘,两种都如镜上痕。」这句话?
答:所谓心是根,此「根」是指根本。「心是根」即是说心是通达一切法的根本,至於「法是尘」,是指心要起作用,一定要有「所对境」。由於境本身存在的本质是无自性,但是,凡夫执为实有,此为无明,是障碍凡夫跳出轮回的根本。所以,首先要通达境上的无自性,又因为佛说:「尘境是缘起」,一定是无自性。
又,当你通达境上无自性之後,还要了知能通达的心识亦是无自性。当知心识的无自性,就如同镜中的影像一样,若能证悟心是无自性──如同镜中影像的话,这才是真正的证悟。所谓真正的证悟,是指若唯通达境上的无自性,还不是真正的证悟,必需再通达心识上的无自性,才是真正的证悟。因此,证道歌中所说的「二种犹如境上尘」也就是说:心和境都是无自性。又《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有为法」即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心、境,而「如梦幻泡影」就跟《证道歌》上的「犹如镜上痕」所指,心、境皆无自性是一样的。就如龙树菩萨所造《中观宝鬘论》中所说:『蕴及补特伽罗此有法,其存在的本质是自性空(所立宗),缘起故(所立因),譬如镜中影像,或如闪电(喻)。』,以此论式来印证《证道歌》中所说的。

修行园地More


 「禅」的训练就是教导人的能够长久的维持的平常性。 所谓禅就是平常,而「平常」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的保持在一种平常的状态中   喇嘛网More  

空之探究:

众生、佛、所有的众生、诸佛的圣心,在空性中一味、无分别。具足空性慈悲之体性,愿令自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利益跟形容是什麽?利美园地More    

  

藏传佛教﹝入门﹞藏传佛教﹝入门﹞ 

首先,了解佛教对於「大悲」的定义为何?

「大悲」,梵语 mahakaruna。即指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痛苦的悲心,且无疲倦之感。[3]如《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一云  

「心」是我们的主宰,所以我们一讲心念无常,好像就失去主宰了。其实,正因为心念无常,我们才会见到,在无常背後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就是所谓的「佛心」、「清净心」,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所要明、要见的心,也是智慧心、慈悲心。它没有自私自利、自我执着,也没有自我中心。

 

菩萨之大悲心初探  

清净的心也是不变的心,否则,今天成佛的人,如果改变心意,说一声:「I change my mind.」明天就又变成众生了。一个已经解脱的人,完成了清净的智慧心以後,就再也不会三心二意了,因此《涅盘经》指出,无我、常住不变的心,就是佛心。 

恶业来自无明,无明则是未调伏的产物。所以,必须用修行加以调伏和 ... 真诚发出离世间法,可以带来大喜悦。许多西藏佛教的修行者,以这种方式 ...
 

  所以者何?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菩提,过去佛心

 

谓心性、自性光明离一切戏论,是为法界:自性任运,故名摩尼宝;是生死涅盘一切法生处,故名为藏。
  心性的性质,被总结为无实(空无自性)、广大(一作泰然,普遍一切)、独一、任运(自然)四要,也是修学大圆满法、体证心性的四大要点,被强调为四大誓句(四种最极秘密的戒条)。大圆满法源原始法身普贤王如来(阿达尔玛佛,一译吉祥普贤佛),被看作心性光明的表徵,此佛披发裸体,纹丝不挂,全身天青色,或怀抱佛母,表心性光明自然、空明、赤裸炯露、悲空双运。

  心性所圆满具足者,一般说为佛的法、报、化三身:心体性空为法身,自性光明为报身,大悲周遍为化身。心性常被比喻为透明的水晶球和能按人的意愿出生一切的如意宝珠──摩尼宝。《珍珠鬘续》描述心性说:如是自心性,满愿如摩尼,足用如库藏,遍照如明镜,明净如晶球,现众彩如锦,无收放如鹏,见力圆如狮,充满如大海,自然解如空,一切依如地,胜出一切境。

大圆满心性光明论More       

论心性:欲探讨佛道儒心性论,就必须首先明确心性论的具体内容,否则,就只能是无的放矢。因此,本文撰写的目的,就是对心性论进行界定,从而为今後的相关研究舖平道路。本文的探讨分三步进行:首先,本文从中国学术界目前对心性论的研究现状入手,提出了问题的所在;接着,作者回顾了历史上关於心性的种种异说,为下文的界定创造条件;最後,作者对古代汉语中的「字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并由此展开对心性论的规定性的界定。通过本文的探讨,作者认为:心性论实际上应当是以心性的转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方法论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探讨心与性的存在状态的理论体系论心性More    佛教「心性论」是着重阐述「」与「」的关系,心的本质以及心性的作用、意义的学说。从根本上说,就是论述人的本性的理论,即「人性论」。佛教教义最关切的问题是人类受苦的根源,以及如
何解脱痛苦的途径,而对解脱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与主体精神世界(知、情、意)的核心的心性问题相关联的。中国佛教「心性论」研探二篇         1 本净说的源流亦出自阿含经的原始经典、巴利佛教或法藏部等的上座部系的部派文献,它可能与从大众部系的心性本净说所发展出的大乘佛教之如来藏说或佛性说的立场多少有所不同。 ... 因此,常住心性的想法於此并没有加入的余地。 心性本净之意义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续 ﹞

 










相關文章:
◎显密大师 禅修方法.禅修定境.禅修教学精选

上一篇(◎藏传佛教 毗卢七支与显)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心-觉悟的心~净空)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法海点滴 道次第 中华民国阿底峡佛学会
在灵感中翻译佛法,在业力下努力微笑- Yahoo!奇摩部落格
菩提迦耶-满愿求法义工团 日期2008/9/26~2008/10/15
读书会--菩提道次第广论
格鲁派的学位制度

赞助网站
我們的仁波切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