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如來彩沙壇城超渡大法會 梭巴仁波切預定元月14日抵台 2/8-大樂吉祥法空行母薈供-高雄迦椿林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摄大乘论》唯识思想与修行实践关系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9 01:13:15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9 00:48:39   编辑部 报导

《摄大乘论》唯识思想与修行实践关系之研究  指导教授:陈一标 

古德多以境行果来判摄大乘经论的内容,境可以说是思想,依境起行而证果,是故可知思想与修行实践之间,彼此必然有着密切的关连。本文旨在研究唯识思想与修行实践之关系,透过《摄大乘论》的研究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唯识思想与修行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


摄大乘论》以为阿赖耶识自无始劫以来含藏了杂染之种子,以其杂染之故,於是有情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不已。但若能听闻佛法起於思修,亦能熏得清净种子寄藏在阿赖耶识之中,此清净种子则有对治杂染种子之功能,当修行成就,阿赖耶识则由杂染转为清净。因此,阿赖耶识则成为修行实践上转染成净的对象。又《摄大乘论》指出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生起之根源,无着即以阿赖耶识架构二种缘起(分别自性缘起与分别分别爱非爱缘起)。缘起是佛法的中心思想,修行实践必依於缘起正见而得成就,因此阿赖耶识在修行实践的意义上,亦是成立缘起正见之基础。又唯识学派说阿赖耶识是殊胜的大乘教法,此深细教法唯对菩萨宣说,这是显示阿赖耶识成佛之道上,是具有重要的关连意义才是。综合以上描述,这都是在《摄大乘论》中,可以看到赖耶想思与修行实践关系的意义。


另外,《摄大乘论》以三性(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说明诸法染净之相,於是三性则成为修行实践上,修行者所应须认清了知的染净相法。又无着以三性结合阿赖耶识成立唯识无义,而以唯识无义观念运用在修行实践上,那麽三性亦成为修行实践过程上,所要次第悟入的对象。

又《摄大乘论》认为,对於三性的善解其相,这是可以远离增益与减损两边过患,这即是表明三性思想在修行实践上,有起着中道正见的作用意义。以上三性思想於修行实践上意义的描述,也都是可以从《摄大乘论》看到彼此的关系。

玄奘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班/95/硕士/ 研究生:陈坤华 

image

指导教授:陈一标 

宗教学系-- 陈一标老师

 

 





目 次
第一章 序 论 1
第一节 本文之研究动机与目的 2
第二节 本文之研究范围与方法 5
第三节 现代研究成果 11
第四节 本文架构说明 14
第二章 无着及其《摄大乘论》 17
第一节 无着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17
一、无着之生平经历 17
二、无着所处之时代背景 20
三、无着之唯识思想渊源 23
第二节 《摄大乘论》译本及其内容纲要 29
第三节 《摄大乘论》唯识思想在修行实践上的要义 33
第三章 《摄大乘论》赖耶思想与修行实践 39
第一节 阿赖耶识为菩萨修行实践首要认知之法 39
一、阿赖耶识的意义 40
二、阿赖耶识种子之意义 48
第二节 以阿赖耶识成立修行实践之缘起正见 59
一、以阿赖耶识为基础建构二种缘起 61
二、不知二种缘起的谬见过患 67
第三节 赖耶思想与迈向佛道的连结 76
第四章 《摄大乘论》三性思想与修行实践 87
第一节 三性的意义 87
第二节 以三性成立唯识无义之修行观 96
第三节 三性思想与中道实践的关连 105
第五章 依唯识观行之行果所呈显出的唯识思想 117
第一节 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之意言呈显出的唯识思想 118
第二节 四寻思与四如实智观行呈显出的唯识思想 120
第三节 菩萨十地观修空有呈显出的唯识思想 124
第四节 三种无分别智境界呈显出的唯识思想 129
第五节 佛位果德呈显出的唯识思想 132
第六章 结 论 139
参考文献 145


图表目录
图表1:唯识思想渊源要素 6
图表2:《摄大乘论》及其释论之作着与译者 30
图表3:境行果配十种殊胜及其内容 32
图表4:业种子与名言种子有受尽相与无受尽相示意图 55
图表5:种子各种面相简表 57
图表6:二种缘起之因缘与增上缘 66
图表7:三性与三无性对照表 80
图表8:由三相及本识安立唯识性示意图 102

[PDF]《摄大乘论》「三性」思想初探 

佛陀教育影音集成: 如何学习摄大乘论[T0A26]

摄大乘论讲记   禅观与唯识思想之形成略探 

《摄大乘论》的依他起性初探 

陈水渊  东海大学哲学所博士班  就完整地讨论依他起性与唯识思想关系,从而进行依他起性之研究。 结论中综述正文对依他起性讨论的结果。 关键词:1.《摄大乘论》 2.《解深密经》 3.《辩中边论》 4 ...
 

世亲《净土论》的净土思想及其禅修实践研究 世亲依循无着《摄大乘论》的理解,从「别时意趣」的经典诠释方法来理解「唯依发愿即得 ... 世亲站在其教学的立场、瑜伽唯识思想的立场论说净土法门,这是很自然的。」

摄大乘论: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  

无着菩萨 摄大乘论本 云: 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 是何义?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  [PDF]

大乘 》讲表  [DOC]

大乘》研究(II) 

大乘》评注与研讨 

大乘  

唯识观行略探-

以《摄大乘论》与《成唯识论》为主 释会乙

-观行,对修持佛法者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观必依止於定。再透过定中思惟、抉择所观的境界之生灭相或是真是妄,而加以对治、破除,可见观行之重要性

摄大乘论》「种子起因说」之探究  郭翠兰 中华佛学研究所  《摄论》成为「新熏说」主要依据论点的同时,又被「本有说」引用为教证,而《摄论无性释》等又诠释《摄论》为「本有新熏合说」,故引发笔者探讨《摄论》「种子起因说」的动机。PDF]

中论》我法二空观的关涉    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八十一年二月修订一版,页二 ... 另外,《摄大乘论》比《解深密经》晚出,对於阿陀那识的 解说确比《解深密经》来得详细。

[PDF]解性赖耶与智如合一真谛译《摄大乘论》世亲释中,有关《大乘阿毘达磨经》 「此界无始时,一切 ... 耶识的存在,并建立其流转相和杂染还灭相,到了《摄大乘论,不只要在理论 ... 《摄大乘论》谈阿赖耶 识、阿陀那识、心等都以佛说为根据,尤其〈所知依〉

 




参考文献
一、原典资料
《摄大乘论》,无着造,佛陀扇多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592。
《摄大乘论》,无着造,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593。
《摄大乘论本》,无着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594。CBETA T31 No. 1594 《摄大乘论本》
《摄大乘论释》,世亲造,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595。
《摄大乘论释论》,世亲造,笈多共行矩等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596。
《摄大乘论释》,世亲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597。
《摄大乘论释》,无性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598。
《中边分别论》,世亲造,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599。
《大乘庄严经论》,无着造,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604。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无着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No. 1605。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弥勒说,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No. 1579。
《成唯识论述记》,窥基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册,No. 1830。
《解深密经》,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册,No. 676。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驮跋陀罗译婆,大正藏第九册,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No. 279。
《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六册,No. 672。
《大般若经》,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No. 220。
《大宝积经》,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十一册,No. 310。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九册,No. 262。
《佛说般舟三昧经》,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十三册,No. 417。
《解深密经疏》,圆测撰,法成译观空还译,卍续藏第三十四、三十五册,1967,台北:新文丰。
《中阿含经?晡利多品罗摩经第三》,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一册,No. 26。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No. 99。
《杂阿含经卷第十四》,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No. 99。
《中论》,龙树造,青目释,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册,No. 1564。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No. 1545。
《阿毘达磨俱舍论》,世亲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册,No. 1558。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大目乾连造,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六册,No. 1537。
《注维摩诘经》,僧肇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册,No. 1775。
《维摩经义记》,慧远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册,No. 1776。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声闻涅盘论》,提婆造,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No. 1640。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一》,慧苑撰,大正藏第五十四册,No. 2128。
《十二门论序疏》,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二册,No. 1825。
《婆薮盘豆法师传》,真谛译,大正藏第五十册,No. 2049。
《大唐西域记》,玄奘造,大正藏第五十一册,No. 2087。
《金刚仙论》,弥勒撰,世亲论释,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No. 1512。
 
二、中文资料
上田义文着,陈一标译
---2002 《大乘佛教思想》,台北:东大。
于凌波
---2006 《唯识学纲要》,台北:东大。
井上玄真着,白湖旡言译
---1994 《唯识三十论话》,台北:世桦。
亢颡
---1978 〈五重唯识观〉,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6,台北:大乘文化。
王恩洋
---1988 《摄大乘论疏》,台北:新文丰。
王健
---2000 《摄大乘论》,台北:佛光。
平川彰着,庄崑木译
---2002 《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
早岛理着,李世杰译
---1985 〈唯识的实践〉,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7,台北:华宇。
舟桥一哉等着,关世谦译
---1986 《佛学研究指南》,台北:东大。
吴汝钧
---2006 〈《摄大乘论》中的阿赖耶识思想之研究〉,《正观杂志》,南投:正观杂志社。
吕澂
---1982 《印度佛教思想概论》,台北:天华。
李世杰
---1982 《印度大乘佛教哲学史》,台北:新文丰。
孟领
---2007 〈唯识三性与唯识中道〉,《普门学报第三十八期--法的思辨》,台北:普门学报社。
林镇国
---1999 《空性与现代性:从京都学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诠释学》,台北:立绪文化。
神林隆净着,许洋主译
---1984 《菩萨思想的研究》,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5、66,台北:华宇。
高崎直道
---1985 〈瑜伽行派的形成〉,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7,台北:华宇。
陈一标
---2000 《赖耶缘起与三性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陈那的三性思想
陈水渊
---1997 〈《摄大乘论》的依他起性初探〉,《中华佛学研究》。
胜吕信静
---1985 〈唯识说的体系之成立〉,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7,台北:华宇。
黄夏年 主编
---1995 《欧阳竟无集》,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黄忏华
---2005 《佛教各宗大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杨白衣
---1995 《唯识要义》,台北:文津。
杨郁文
---1993 《阿含要略》,台北:东初。
杨惠南
---1995 《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
万金川
---1998 《中观思想录》,嘉义:香光书乡。
 
横山紘一着,许洋主译
---2002 《唯识思想入门》,台北:东大。
韩廷杰
---1993 《唯识学概论》,台北:文津。
蓝吉富
---1997 《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
释仁宥
---2002,《摄论宗思想之研究 ──以心识说为中心》,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释日慧
---1983 《四部宗义略释》,台北:法尔。
释印顺
---1992 《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
---1992 《中观今论》,台北:正闻。
---1992 《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
---1992 《药师经讲记》,台北:正闻。
---1992 《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
---1993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
---1994 《成佛之道》,台北:正闻。
---1998 《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
---2000 《佛法概论》,新竹:正闻。
---2003 《唯识学探源》,新竹:正闻。
释妙境讲述,法云寺禅学院笔录
---年代不详 《摄大乘论笔录》,未出版。
释忻车
---1985 《摄大乘论随录》,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
释法舫
---1991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台北:正闻。
释昭慧
---2001 《初期唯识思想 ──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台北:法界。
释惠敏
---1980 《中观与唯识》,台北:东初。
释会乙
---1999 〈唯识观行略探──以《摄大乘论》与《成唯识论》为主之探讨〉,《福严佛学院第八届初级部学生论文集》,新竹:福严佛学院。
释演培
---1988 《解深密经语体释》,台北:天华。
释觉如
---1997 《唯识思想入门》,台北:圆明 。
 
三、日文资料
上田义文
---1971 〈长尾雅人教授に对するお答え〉,《研究纪要》(京都女子学园佛教文化研究所)。
---1981 《摄大乘论讲读》,东京:春秋社。
田中顺照
---1976 《空观と唯识观》,京都:永田文昌堂。
宇井伯寿
---1935 《摄大乘论研究》,日本东京都:岩波书店。
佐佐木教悟
---1983 〈大乘菩萨の证入次第について──摄大乘论总标纲要分管见──〉,《佛教セミナー》第38号,京都:文荣堂书店。
松下了宗
---1981 〈唯识学论书における实践の问题〉,《龙谷大学大学院纪要》。
武内绍晃
---1979 《瑜伽行唯识学の研究》,京都:百华苑。
长尾雅人
---1982 《摂大乘论-和訳と注解(上)》,东京:讲谈社。
---1987 《摂大乘论-和訳と注解(下)》,东京:讲谈社。
---1997 〈唯识义の基盘としての三性说〉,《中观と唯识》,东京:岩波书店。
阿理生
---1979 〈瑜伽行と唯识说〉,《日本佛教学会年报第四十五号-佛教における修行とその理论的根据》。
胜又俊教
---1968 〈菩萨道と唯识观の实践─二位说?五位说の形成を中心として─〉,西义雄编《大乘菩萨道の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
 
四、工具书
蓝吉富 主编
---1994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
释慈怡 主编
---1988 《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
 
五、网路资讯
Vj唯识教学网Vj唯识教学网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jenjin/(更新日期:2002.07.02)
佛教唯识
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vijna.htm(更新日期:2003.01.10)
摄大乘论
http://www.gaya.org.tw/teacher/20/canon/mahayana-s.htm(更新日期:2004.04.29)

PDF]唯识唯识中道  [PDF]

《摄大乘论》(Mahayanasajgraha)中的阿赖耶识(Alaya-vijbana)思想 ...

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入所相分 

佛陀教育影音集成: 摄大乘论 





相關文章:
《摄大乘论》依他起性初探
《摄大乘论》「种子起因说」之探究
《摄大乘论》唯识思想与修行实践关系之研究

上一篇(维摩诘菩萨般若波罗蜜教学) 回目錄 下一篇(从伦理关怀探究素食主义)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圆满前行-往生法-索达吉堪布译 日期2008/10/02 20.47
南投大圆满龙钦宁体绿度母药师莲师财神龙王护法.文殊真实化身 龙钦巴尊者
八大嘿噜嘎如来总集
高雄县显密佛学会:Xuite日志
香港咏给菩提学苑H.K.Yongey Bodhi Institute -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