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瑪爾巴傳承綠度母除障增福長壽法會 甘丹大手印教授 2009明就仁波切樂活台灣弘法行程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美学观─以中观思想为中心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编辑部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22 23:20:36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22 23:12:57   编辑部 报导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美学观─以中观思想为中心   指导教授:谢仲明教授

随着达赖喇嘛近年来在国际舞台的活跃,及藏传佛教各大传承的上师相继来台,西藏文化在台湾及欧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让我们注意到这支居住在世界屋脊上的高原民族,天性非但不因环境的恶劣去向外扩张,反而在温顺中带着一股吸引力,藏区的物质条件虽比较匮乏,然其精神生活却丰富得让西方世界自叹不如,直觉的令人联想应是宗教力量所使然,在西藏,宗教已经成为藏胞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不论从生到死,从早到晚,藏人所有的想法和行为均与佛法息息相关。西藏的宗教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利他精神,可是由藏传佛教艺术的表象上来看,艺术的图像和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佛法,却显得格格不入,尤其藏密忿怒尊与双运尊的图像,画面运用了大量持头骨、咬人屍、披兽皮的护法神,令人看得怵目惊心,因此艺术表象和宗教精神之间的落差,是每个监赏唐卡的人首先产生的疑惑,因此对唐卡有基本的监赏力显得十分重要。

再者,随着乌金听列多杰被认证为十七世大宝法王後,活佛转世制度这个神秘的藏密传承与认证方法,不禁让人产生诸多疑问,也许这些问题关系到每个人自身,我们不禁会问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真有转世?为何转世?转世能自主?人应将此生的意义寄托在来世还是今生?或者这之间根本是不冲突的?太多问题令人不解,看在强调逻辑实证的科学精神的学术界中,活佛转世的议题虽另人好奇,但终因不可知而被怀疑,西藏这神秘的国度,直接的引起了我们揭开其面纱的动机。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根据谢仲明的说法,二十世纪的美学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无待」(disinterestedness)之概念上,无待,就是把一切功利、得失、是非、欲望、自我意识、成败、毁誉,以至生死等考量,皆排除於心灵之外,而仅就生活之为生活自身、事物之为事物自身以摄受之、亦即以其自身为目的地摄受之 。
  

也就是艺术不为其他的目的所服务,仅为美自身而为之。在美学建立了独立的地位之後,西方的艺术创作已经摆脱自中世纪以来服务於宗教的目的,这是美学发展的一项进步,而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似乎不符合这种美学理论的标准,反因唐卡的画面处处受限於比例、对称、并以符号象徵来描述主题,显现出文以载道的特色,这样的艺术风格,倒接近於柏拉图这种把艺术贬为模仿真理的理论。唐卡,不但是服务於宗教的产物,唐卡画师所有的技法,亦被《造像量度经》的规范所限制着,这样不自由的绘画形式,是唐卡远远落後在西方艺术的发展之後?或是「无待」的美学理论仍有其定义上的限制?还是这表面上互相矛盾的美学精神,终究是殊途同归於人类心灵的解放?吾人认为无待的美学境界,实就是唐卡绘画艺术所追求的境界,至少佛教中观派性空缘起论的境界和无待的心灵自由会有一定程度的关系。至於唐卡艺术所展现的中道观是否就是无待的美学所追求的境界,这样的问题,本文对如此的一个大问题暂时存而不论,仅就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美学象徵意义、及中道的宗教意涵作探讨。
  

西藏的佛法在寂护传入後,所传承的就是龙树中观的体系,其所属的瑜伽行中观在十五世纪的宗喀巴大师之後,由於黄教的兴盛,思想上趋於一致的采以应成中观为核心,然不论是自续中观、应成中观乃至瑜伽行中观,皆由龙树的中观学发展出,藏密除讲究实修之外,精深的义理中,中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本文在探讨唐卡艺术的美学思想之同时,在思想体系中,以最重要的中观思想为轴,来进入藏传佛教的唐卡世界。


  图像学的研究,是为了在艺术作品欣赏之前,先了解「象徵语言」的符号意义,因为抽象的宗教精神,如才德、性格,必须用具象的事物来象徵,因此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符号语言,被严密的规定着,关於这些问题的学问,称之为图像学 。图像学可用以了解宗教思想,图像本身是一种语言,藉语言这工具,进入深邃的精神世界,以象表意,因此用图像学研究艺术品的方法,被广泛的运用着。藏传佛教的艺术被西方学者以图像学的方法研究,从中归纳分类,找出共同原则,进行分析手印、持物、法器、座骑、姿势、颜色等,留下了大量的成果,本文的撰写,参考欧美图像学所留下的研究成果,及葛婉章女士对藏密图像研究的心得,在这些图像的象徵意义中,去认识藏传佛教的核心思想─中道观,希望在艺术的表象之外,进入实质的哲学内涵与美学世界。故本文所采取的研究分法,为理论陈述法与主题分析法,首先论述唐卡图像的内容及中观的思想,再兼以分析唐卡各重要的主题,及各主题与中道观的关系。本文将在第二章讨论中道思想的精神,第三、四章探讨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主题并进入其美学的世界,在第五章不但以中道的精神去欣赏唐卡的技艺之美,更以中道的角度来欣赏唐卡的宗教精神之美,以不囿於被唐卡华丽的图像或大胆的表象呈现所迷惑,而达到认识唐卡艺术内涵之目的。


  有关中观的论述非常的多,本文主要是以龙树的《中论》为主要核心,并参考现代学者杨惠南、吴汝均及印顺导师及圣严法师的着作,图像学的象徵意义采取玛丽琳.丽艾(Marylin M. Rhie)、罗勃.舒曼(Robert A.F. Thurman)及葛婉章女士的研究成果,在此我们归纳出如下的问题,来讨论藏传佛教的美学思想:
1.龙树所创的中观派在西藏如何传承,及其主要论题。
2.唐卡艺术的重要符号在图像学上的意义。
3.曼荼罗、双运身及忿怒尊表达着什麽哲学思想。
4.唐卡艺术蕴涵着什麽中道思想。
5.藏族的文化及藏传佛教的哲学,在当代扮演着什样的角色。
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东海大学/哲学系/90/硕士/研究生:简端良  指导教授:谢仲明教授           简易查询        

东海大学哲学系-谢仲明教授兼主任

 ◎本文延伸阅读与佛法研究资料库- ◎本文延伸阅读与佛法研究资料库-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政治大学图书馆NCCU网站 

国立成功大学数位论文全文 系统     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NTU LIBRARY

佛教高阶经营师与讲师培训班-国际学士院主办〈一年培训 後可衔接 国际学士院营管理硕士﹝一年取得﹞-资格大专毕*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费*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课*2009年3月开课*电话报名  02-27196686 

◎经营研究高阶人才培养 摇篮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美学观─以中观思想为中心电子全文电子全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 1
  第二节 唐卡及造像的背景 3
  第三节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7
第二章 中观思想
  第一节 龙树中观 13
  第二节 由印度到西藏的中观思想 14
  第三节 「空」、「缘起」、「中道」、「因缘法」的意涵 18
  第四节 中道、密宗与唐卡的关连 27
第三章 唐卡艺术的主题及其美学意涵
  第一节 佛传、本生故事唐卡 31
  第二节 诸佛唐卡 34
  第三节 祖师唐卡 40
  第四节 菩萨唐卡 43
  第五节 金刚护法唐卡 45
第四章 唐卡艺术符号象徵之美
  第一节 金刚杵、铃等法器 51
  第二节 手印 52
  第三节 曼荼罗 54
  第四节 双身图像的欢喜佛 59
  第五节 唐卡的美感 64
第五章 唐卡艺术所展现的中道精神
  第一节 空有无碍 69
  第二节 二谛圆融 73
  第三节 中道实相 77
  第四节 生佛不二 83
  第五节 染净不二 86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唐卡的时代意义 89
  第二节 唐卡的影响 91
  第三节 结语 93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延伸阅读:【数位佛学院】【利美知识




参考书目:
原典古籍:
1. 《大正藏》第三十九册,〈经疏部七〉,新文丰出版社,台北,1983,修订版。
2. 《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密教部四〉,新文丰出版社,台北,1983,修订版。
中文书籍:
1.山口瑞凤等着,许洋主译《西藏的佛法》,法尔出版社,台北,,1991,一版。
2.张曼涛编,《中观思想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1978,初版。
3.《西藏研究论文集第二辑》,西藏研究委员会编,台北,1989。
4.巴荒着,《古格王朝夕拾》,雄狮美术,台北,1987,初版。
5.《西藏文物特展图录》,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1994,初版。
6.蓝吉富主编《西藏密教研究》,华宇出版社,台北,1988,初版。
7.林维洋主编《八十四大成就者传》,正法眼出版社,台北,1990。
8.莫阿卡宁着,江亦丽、罗照辉译《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92,初版。
9.杨惠南着《龙树与中观哲学》,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88,初版。
10.张曼涛编《佛教根本问题研究》,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1978,初版。
11.印顺法师着《空之探究》,正闻出版社,台北,1989,四版。
12.吴汝钧着《印度中观哲学》,圆明出版社,台北,1993,初版。
13.圣严法师着《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台北,1997,初版。
14.圣严法师着《西藏的佛教》,法鼓文化,台北,1997,初版。
15.黄夏年编《佛教三百题》,建安出版社,台北,1996,初版。
16.扎雅.诺丹西绕着,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1989,初版。
17.黄春和着《佛像鉴赏》,华文出版社,北京,1997,初版。
18.刘立千着《印藏佛教史》,民族出版社,北京,2000,初版。
19.黄英峰着,《如何欣赏唐卡》,阁林图书,台北,1998,初版。
20.贡噶老人主编《正法眼四》,正法眼出版社,台北,1990。
21.郑振煌主编《认识藏传佛教》,慧炬出版社,台北,2001,初版。
22.蔡东照编《曼荼罗的世界》,唵阿吽出版社,台北1997,初版。
23.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法尔出版社,台北,1985。
24.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1984。
25.达赖喇嘛着《藏传佛教世界》,立绪出版社,台北,1997,初版。
26.印顺法师着《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修订一版。
27.印顺法师着《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1963,再版。
28.于凌波着《简明佛学概论》,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91,初版。
29.黄忏华撰《佛教各宗大意》,文津出版社,台北,1991,初版。
30.李冀诚着《西藏佛教密宗》,佛光出版社,台北,1993,初版。
31.圣严法师着《西藏佛教史》,法鼓文化,台北,1997,初版。
32.李冀诚、丁明夷着《佛教密宗百问》,佛光出版社,高雄,1993,初版。
33.玛丽琳.丽艾(Marylin M.Rhie)着,葛婉章译《藏传佛教艺术的美学、年代与风格》,页1,时报出版社,台北,1998,初版。
34.张曼涛编,《西藏佛教(一)概述》,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1979,初版。
35.赖传监着,《佛像艺术》,艺术家出版社,台北,1979,初版。
36.杨深坑着,《柏拉图美育思想研究》,水牛出版社,台北1983,初版。
论文:
1.谢仲明着,〈「无待」的美学地位〉编录於《东海哲学研究集刊》第一辑,页165~176,台中,1991。
2.林崇安着〈西藏佛教後弘时期之源流与思想〉编录於《西藏研究论文集第二辑》,西藏研究委员会编,台北,1989。
3.林崇安着〈汉藏的佛性论〉编录於《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集》,页231∼290,台北,1995。
4.徐敏和着〈关於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编录於《国立史学博物馆学报》第七期,页189~204,1997年。
5.葛婉章着〈西藏唐卡的宗教本怀〉编录於《故宫文物月刊》十三卷八期,页114~127,台北,1995。
6.林崇安着,〈西藏佛学中的真理观(二谛论)〉编录於《西藏研究会讯》七卷,页12~14,台北,1989。
7.葛婉章着,〈欢喜佛的遗憾〉编录於《佛教艺术》二卷,页58~65,台北,1986。
8.王树村着,〈西藏密宗佛教与双身佛〉编录於《汉声杂志》五十一卷,页35~40,台北,1993。
9. 林崇安着〈印度中观自续派思想之传入西藏与影响〉编录於《西藏研究会讯》三卷,页2~4,台北,1987。
10.锦云着〈西藏与尼泊尔佛教艺术观〉编录於《香港佛教》四四六卷,页39~42,香港,1997。
11.如吉着〈阿底峡尊者对西藏佛教的影响〉编录於《内明月刊》二九五期,页24~26,香港,1996。
12.吴永猛着〈密宗曼荼罗与台湾民间小法道坛的比较〉编录於《空大人文学报》八期,页211~238,台北,1999。
13.葛婉章着〈素写藏密诸神─之一佛部〉编录於《故宫文物月刊》三卷十期,页62~75,台北,1986。
14.葛婉章着〈素写藏密诸神─之二菩萨部〉编录於《故宫文物月刊》四卷六期,页112~124,台北,1986。
15.葛婉章着〈素写藏密诸神─之三护法部(甲)〉编录於《故宫文物月刊》四卷十二期,页57~66,台北,1987。
16.葛婉章着〈素写藏密诸神─之四护神部〉编录於《故宫文物月刊》五卷二期,页90~97,台北,1987。
17.葛婉章着〈西藏艺术的象与意〉编录於《故宫文物月刊》十七卷十期,页44~68,台北,2000。
18.善妙莲华着〈西藏佛教图像学〉编录於《故宫文物月刊》四卷四期,页55~63,台北,1986。
19.葛婉章着〈藏传佛教美术图像的有关问题〉编录於《西藏研究论文集第二辑》,西藏研究委员会编,台北,1989。
20.李源盛着〈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美学原理之研究〉编录於《兰女学报》,第七期,页173~228,台北,2000。
英文书籍:
1.Marylin M. Rhie & Robert A.F.,《Wisdom and Compassion-The Sacred Art Of Tibet》,(New York:Abradale press,1991).
2.Lama Anagarika Govinda,Foundations of Tibetan Mysticism《西藏神秘主义的基础》,London,1959,
3.S.B. Dasgupta,An Introduction to Tantric Buddhism 《密宗佛教引论》,Calcutta,1974。

 

指导教授:谢仲明教授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 





相關文章:
藏传佛教「他空见」研究─以国燃巴《辨别正见》为中心
藏传佛教格鲁派之教育研究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僧侣「修行」研究
藏传佛教临终解脱的临床路径
藏传佛教传记的主体性与空性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
藏传佛教中的龙树中观思想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
藏传佛教修行次第
藏传佛教戒律及其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
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上一篇(佛号与咒语对末期病患灵性) 回目錄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菩提心思想)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萨迦学院台湾办事处官方部落格
助印准提丛书—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
药师七佛超荐度亡
大圆满佛学会八关斋戒
台湾导盲犬协会

赞助网站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慧炬機構
本機構創辦人周宣德老居士為宣揚中國佛教文化。

Phowa.com.香港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大同大學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