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學習摘錄。20101204刊登

《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學習摘錄。

此文,經法師同意將文字內容發在網上。轉載,請註明出處:
[解行林佛學院]/網址:http://www.jiexinglin.com


《四百論》云:「言我般涅槃,非不空見空,如來說邪見,不能般涅槃。」
如果不空而見為空,佛說:這是邪見。這地方總的來講,就是牽涉到自續派以下名言安立諸法一定要有自性。但是以應成派,安立諸法如果有自性,此法是不存在。法的存在,一定是一點自性都沒有。因此,以自續派以下,在名言上一定要承許有自性。如果名言有自性的話,那安立空性也一定要有自性。以唯識來說,依他起、圓成實都一定是勝義有自性,因此,空性也一定是要有性。空性一定要有自性,這以應成派來看,就不是清淨的空性。以應成派,諸法存在的本質就是無自性,並不是,本來有自性而將自性破除說為空性,若是如此,是為邪見。為什麼?因為,若是本來有自性的話,而將自性破除,即成斷滅見。將本來存在的法破除,豈不是變成不存在的法,如《四百論》中說:「如來說邪見」。

佛三轉法輪,第一轉法輪是針對小乘而宣說四諦法門,宣說:諸法有自性,補特伽羅無自性。第二法輪是唯對大乘派而轉,宣說:諸法皆無自性。第三法輪含攝大、小乘,簡別何謂有自性?何謂無自性?一般稱此法輪為「善辨法輪」,多是以《解深密經》為主。若以《解深密經》,認為初轉法輪是不了義法,第二轉法輪也是不了義法,第三轉法輪才是真了義。因此,《解深密經》以唯識的角度來講,不能偏有,也不能偏空。偏有,指第一轉法輪;偏空,指第二轉法輪。為什麼證空性還會偏有、偏空?這是站在第三轉法輪,以唯識的角度來說明。如果以第二轉法輪的中觀應成派,並不承許偏有和偏空。站在中觀應成派思考的角度來講,有二種:小乘部派、小乘自利者。小乘部派者:必須由宗見來建立各部派,即: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小乘自利者:欲現證空性,自求解脫者。同樣道理,大乘也分:大乘部派者,及大乘利他者。依此角度來講,小乘自利者,絕對不可能偏有、偏空,因為,一偏有即墮入常見,一偏空即墮入斷見。所以,現證空性斷煩惱障而跳出輪迴,絕對是緣起性空,不可能偏有、偏空的──這是站在中觀應成派來看。同樣的,走大乘之路要求解脫,也一定不能偏有,或是偏空。因此,所謂偏有、偏空,是站在唯識派的角度看第一法輪、第二法輪。站在第二法輪來看,中觀應成派引《寶積經》說明:諸法的本體是自體空、自性空,絕對不能留一點自性。不能於安立諸法,留有一點自性,而破除另外一個,而說它為空。此說和《四百論》所說是一樣。

此處作補充:小乘部派──有部、經部;大乘部派──唯識、中觀。為什麼要分部派,因為適合眾生的根器,並不是所有的眾生馬上就能接受最高的應成派。如《法華經》中佛陀說:我利益有情,只有一大乘法而已,沒有其它法門,但因眾生根器,所以開演二乘及三乘。由此可證明有小乘部派,依小乘部派而接引小乘根器的眾生。但是,若真要將生死輪迴的根本俱生我執斷除,唯有以中觀應成派。因為不能留一點自性。

參考《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p237+4:「《寶積經》:諸法皆自性空應非正理,顯示初理之釋論(《入中論釋》)中引理《迦葉問品成自相空》中說明云:『《寶積經》說:復次迦葉!正觀諸法之中道(緣起性空),非由另外所遮之空性令諸法空,而是諸法自相空,即諸法的本體自相空。如是非由另外之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而令諸法無相,乃至無起(並不是諸法的本體不空而用另外一個把它遮除,令它無相、無願…等)。是諸法自無相(它的本體就是無相、無作…等),乃至諸法自無起。』亦說此文,顯唯識之空性不應道理(中觀應成派引用《寶積經》駁斥唯識所立的空性不應道理)。謂若諸法有自相體,則彼諸法非是自空。」這是說,為什麼唯識的空性不合道理?因為唯識依的他起是勝義有。如無著菩薩的《菩薩地》中說:如果依他起是自相空的話,那會謗法──謗依他起。沒有依他起,當然就沒有遍計執;沒有遍計執,當然也就沒有圓成實。可是,以中觀應成派認為:如果立依他起有自相,就是本體不空,因為若將它破除的話,緣起法就會沒有。這就是又空另外一個法。若是如此,如文又說:「經說『諸法自空』不應道理。」唯識的依他起是不空、是勝義有,若是如此,則和《寶積經》所說「諸法自空」不合理。又說:「若非就自體破除自性,應該由餘法空故,顯示為空。經說:『非由空性 令諸法空』則成相違。」假若不是在自體破除自性,一定是空其它的而來顯示為空性,若是如此,則與經說「非由空性令諸法空」成相違。所謂「非由空性」,就是由另外一個空性而令此法空。又說:「總之,彼非由自性空自空之義。」如果不是自空,則是顯示另外一個法空?那是不是他空?又說:「故若不許諸法由自相空,縱名自空,然實未脫離他空的本質。唯識諸師,明依他起(有自性),無有異體能所取時。亦非是用無自性義,破依他起。」因為唯識認為,於依他起上遍計離心外而有的實有外境,是遍計執,將這實有外境遮除,就是所謂的空性,即二取空。雖然將外境遮除,但識體還是不空。所以,如文說,亦非是用無自性義,破依他起。又說:「如所依事無所破體,及彼所依由所破空,二家相同然,然說諸法由自相空 ,即是自體空義。」如文說,如所依事無所破體,及彼所依事上──在依他起增益另外一個,而由所破而空。就是說,所依事的本體不空。 ( 這個達理中觀、唯識都一樣)你空另外一個識,二家相同(自續派、唯識派都一樣)。然應成派說諸法由自相空,即是真正的自體空義(才是《寶積經》真正的意思)

參考《菩提道次第略論釋》p1292-5,月稱論師所造《入中論》中云:「『出離龍猛論師道,更無寂滅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諦,失此不能得解脫。』謂離甚深空慧,則無三乘解脫方便,不能證得三乘涅槃。」如果於甚深空性——緣起性空,諸法本體不留一點自性,若是留有一點自性,即是出離龍猛論師之道,若如此,更無寂滅的正方便,亦不能證得解脫、三乘涅槃。又說:「此論(《入中論釋》)則說,若離龍猛見,而僅執唯識見、或自續見,則非寂滅正方便。何況外道,並無皈依者,何能證得寂滅。但唯識見以出離心攝持(為助伴)亦屬解脫方便,以菩提心攝持,亦為成佛方便。經部、有部、自續亦然。」自續、唯識見只是證空性的前方便而已,是應該拿來修,而不是拿來斷。因為還留有一點自性,所以不可能斷。更何況外道。所以,如文說,下部派是通達解脫之方便,但不是正方便;是可成就佛道之方便,然非是正方便。

【學員提問】:
上引《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p237說到:「謂若諸法有自相體,則彼諸法非是自空。」以老師的解釋是說,應成破唯識:立依他起有自相,就是本體不空,若是將它破除,則又壞失緣起法,所以,以唯識來說,不能空依他起。站在應成來看,是如此?

【法師答疑】:
站在應成派破唯識,既然立依他起有自性,所以,就不能空它。

【學員提問】:
接著又說:「經說,諸法皆自空,不應道理。」這是說,由應成來看唯識、自續,若是立諸法有自性,則是本體不空,所以於經說「諸法自空」不合道理。是這樣嗎?

【法師答疑】:
是的。

【學員提問】:
又說到:「若非就自體破除自性,應該由餘法空故,顯示為空。經說:『非由空性令諸法空』則成相違。」這一段,我不是很理解。這當中「非由空性令諸法空」,意思是說,非由另外一個空性而來空諸法?

【法師答疑】:
就唯識、自續來說,依他起本身是不能空的,既然不能空,所以要空他法。自續、唯識也一定有安立二諦,既然有二諦,那麼就一定有空性,既然空性不是在依他起上空,那麼一定就是在他法上空。若是空其他法,則與經上所說「非由空性令諸法空」成相違。非由空性令諸法空——諸法本不空,卻將它空掉,並不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非由空性令諸法空」 這一句,間接含義是:自續、唯識破應成派,而應成派以此句話反駁,諸法應是當體空,而不是不空;自續派、唯識派則是當體不空。若是當體不空的話,我應成派的意思並不是沒有空將它空掉。事實上,這裡的膠著的重點是:應成派認為諸法應是當體空。由此才引申:若是當體不空,是不是表示你要另外找一個來空?

【學員提問】:
唯識宗立依他起勝義有、有自性,這是一種執著;可是,應成說「諸法無自性」,這也是一種執著。應成派在緣起法上將實有遮除,顯現無實有,就是空性;那麼為什麼,唯識宗就不可以將執著的部分遮除,顯現不執著的部分?這和應成是一樣的道理,為何卻說,唯識是以他法空而來顯現的?我可以這樣問嗎?

【法師答疑】:
唯識派若將依他起空掉,那他就不是唯識派了。《宗義寶鬘》的〝宗義〞,就是說,各部派有其所依據的經典而成立其宗見,就是成就的極限,一旦跨越就是捨棄自宗見。

【學員提問】:
前引《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p238+4說到:「如所依事無所破體,及彼所依由所破空,」此中說:及彼所依由所破空。這一句不是很理解。

【法師答疑】:
及彼所依事上而有所破,而來將它空掉。所謂,錯亂的一定要依著不錯亂的,所以,依著所依事上——依他起上,在依他起上破除耽著出來的,將此破除空掉。就是:及彼所依事上,有所破而空。

【學員提問】:
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及彼所依事上——就是在依他起上增益另外一個,然後再去破它。是這樣的意思嗎?

【法師答疑】:
是的。

【學員提問】:
前一句說「如所依事」就是指遍計執?

【法師答疑】:
不是。「如所依事」是指依他起;「所破體」是指遍計出來的。所以是:「如所依事」無「所破體」。

【學員提問】:
怎麼會是:無「所破體」?既然是遍計出來的,就有:所破的遍計?它不是破遍計嗎?

【法師答疑】:
以唯識來說,「所破體」就是遍計實有的外境有。這一分沒有。

【學員提問】:
對於「及彼所依由所破空」,還是不了解。

【法師答疑】:
以唯識派來講,執瓶為離心識外而有——此心識外而有的瓶子,是要由遍計實有所成立。這一分瓶子是錯亂的,但是這錯亂,要依著真實存在的瓶子——所依事,所依事上有所破——實有、離心識外的瓶子,將離心識外實有的瓶子破除,就是無離心識外實有之瓶。無實有的瓶子就是空性。

【學員提問】:
對於:染污的依他起與遍計執之間的關係。還是無法釐清楚。染污的依他起,就是離心識外遍計實有的這一分。例如瓶子,瓶子也是依他起,只是說,它是在心識外。

【法師答疑】:
瓶子是依他起;遍計於心識外的瓶子,是遍計執。遍計離心識外的瓶子,這一分是遍計執,它是由染污的依他起而遍計出來。

【學員提問】:
不能說它是染污的依他起本身?若是這樣說,就會變成:遍計所執就是染污的依他起。

【法師答疑】:
不是這麼說。染污的遍計執是識體,識體就是依他起。這一分染污,它會遍計外境有,而遍計外境有的這一分,就叫遍計執。

【學員提問】:
所以是:所遍計的這一分才是遍計執。若如此,則依他起,也可以說是有能遍計、所遍計,而所遍計的這一分就變成遍計所執了?

【法師答疑】:
就依他起而言,不能這樣說。單談依他起,是指能遍計。但因為有能遍計,所以才會有所遍計。就所遍計這一分來說,是遍計執。反之,有所遍計一定有能遍計,將所遍計斷除,能遍計也就斷除。若是如此,依他起不是斷了嗎?不能這麼說。所遍計是:心識外實有的瓶子。既然有所遍計,難道沒有能遍計離心識外實有的瓶子嗎?有的,能遍計的是心識。所以說,斷掉所遍計,能遍計也要斷;但是,雖說能遍計斷掉,這並不是指總相斷掉,而是差別相的能遍計斷掉。就是染污的、遍計的那一分斷掉了。

【學員提問】:
若以「將繩子看成蛇」的譬喻來說,已經看它不是蛇,是繩子,如此看繩是繩,可說是譬喻依他起嗎?可是,繩子本身有一個名言?

【法師答疑】:
看繩是繩,是譬喻依他起。就繩子本身來說,是依他起;但是,就安立繩子來說,只要名言一安立的話就一定會二顯錯亂,就二顯錯亂來說,這是屬於遍計執的範圍。但是繩子本身來說,是依他起。

【學員提問】:
但是,繩子也是不存在的,它裡面也要有一些成分在?它本身不是完全是繩子,它只是因為一個行相,所以變成繩子而已。例如瓶子,它本身也是一個名言?

【法師答疑】:
當然,就繩子的本體來說,繩子是總,還有構成繩子的支分。可是,這裡是就繩子來說。我們要安立瓶子時,只要是名言安立,一定會二顯錯亂,但以佛來說,名言安立,絕對不是以錯亂二顯而安立,但瓶子也有被佛證到,所以瓶子是依他起,它並非是錯亂。然,十地菩薩以下,安立瓶子,一定是以二顯錯亂的方式而安立,就二顯錯亂這一分來說,當然是屬於遍計執。如《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p61+6,引《釋量論》:「如云:『諸事異相住,要依異相識(而安立)。』」有作用的事物一定會有能取、所取相,而這能取、所取相,一定是依著識體而安立,可是,此異相識是錯亂的。這就是前所說,此錯亂唯有到成佛才能斷除;但是,佛陀是依著有情的錯亂識在安立的。佛陀雖然沒有錯亂,但是佛陀有遍計所執,因為眾生有遍計所執。所以,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三性列為所知,所知是存在的。此處以繩子來說,就繩子的本體,佛也有證到,所以繩子是依他起;又,佛陀會依著錯亂識去安立它繩子,所以以錯亂識來說,它是遍計執。如《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p61-5,解釋說:「諸有識生等異相,非由自證便能分別,要由現似二取相識乃能分辨。」諸有事法,其生住異滅、因果相續等,包括常法,要安立它,非是由自證便能分別。自證是無二顯,沒有能取、所取二相,因為沒此二相,所以無法安立一法。因此,此處我說明:佛陀是依著有情的錯亂二顯,而安立一切法;因為,佛陀本身沒有錯亂。又,文中說:要由現似二取相識乃能分辨。現似二取相,到十地菩薩都會有,也就是所知障。必須要由此現似二取相,才有辦法安立。

【學員提問】:
所謂,只有佛才有正確的名言識,十地以下都是錯亂的名言識;然此又說,佛是依有情的錯亂識而安立法。這樣一來,就不清楚:正確名言識與錯亂的名言識之間的關係?因為,佛是自己本身有正確的名言識,可是,又說會依著眾生的名言識去安立法?以佛自己本身安立法,是正確的名言識那一分,這是來自於盡所有智,如此,這二者是分開的,又是要如何和在一起?名言識只有一個,佛卻同時有著:依有情去安立的名言識?或者,它們就是同一個?

【法師答疑】:
所以,經典上說:無量無邊的十地菩薩都無法了解佛的功德。此二者,都是佛同一心識的作用。眾生的錯亂識,佛也證到;但是,錯亂識一定要依著正確的,所以,佛是正確的。

【學員提問】:
所以,是觀待誰而說正確的名言識?這兩個名言識,以名言安立,是兩個不同的名稱:佛正確的名言識、依眾生的錯亂名言識去安立法。這名言識,因為觀待佛來說,佛絕對是正確的;可是,若是觀待眾生來說,是依著眾生的名言識去安立,所以說是錯亂的。

【法師答疑】:
這樣說正確。其實,若要以佛的境界來說,錯、不錯亂,都是於同一心識作用;只是分別而作解釋。所以,這對分別心來說,就是很難理解的了。

【學員提問】:
這樣的話,可不可說是分心的所依事上,依佛上,當然是正確的名言識;當依眾生上,就是錯亂的。

【法師答疑】:
眾生的名言識一定是錯亂的,因為所知障沒有斷除。

【學員提問】:
依他起二取空,是圓成實,或是名言有?

【法師答疑】:
依他起二取空,若是談空性的話,就是圓成實。就以空性的角度來講,是沒有名言。二取有,是依他起。二取空,如果是談空性話,就是圓成實;若是談二取,就是指依他起。二取異,就是指遍計執。二取空,如果主要所詮是空性的話,就是圓成實。

【學員提問】:
依他起,本體不是二取空嗎?

【法師答疑】:
依他起是二取空,假若它不是二取空的話,那就會變成:二取異體有。但,二取異體有,是遍計執。所以,依他起是二取空。依他起二取空,其解釋,若是直接解釋空性、所展示的是空性(要注意這與言的表達),那就是在談圓成實。依他起的本體是二取空,並不是二取異體有。

【學員提問】:
《宗義寶鬘》p83:「細品法無我:a、色與持色之量異體空。B、色——持色分別心所執境自相空。」,這二者,以唯識來說,都是細品法無我。但以老師的解釋,「色與持色之量異體空」只能攝有為法的空性,因為不包括虛空在內。只有「色與持色分別心所執境自相空」,才包括有為及無法的空性。這樣來說,就有粗細上的問題了。

【法師答疑】:
這是表面上看。因為在字義上安立,一定要色與持色之量。以《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中宗喀巴大師認為:「色與持色之量異體空」這一分偏於色法。事實上,唯識的異體空,如《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中說,過去都是偏於色法而論,這是因為要將遍計所執空掉。而對於心法,一般都會認為是依他起:但,有一分遍計執是虛空,虛空也是遍計執,對此,要如何空它?如前說,能取、所取空——二取空,是偏於色法,所以,這就牽涉到宗喀巴大師於《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所開演,虛空要怎麼空它?這就是必須:「某一法為執持某一法分別所依處自相空」。並,若是依此去了解「色與持色異體空」的話,事實上,二取空也含攝微細的空性。但是要能含攝它,又必須了解「某一法為執持某一法分別所依處自相空」。

【學員提問】:
這樣看起來,所謂異體空只能用在有為法上,就是只能用在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

【法師答疑】:
不對。這還有可以辯論。宗喀巴大師開出這一法以後,就可以擋掉很多的辯論。例如說,二取空只緣色法,若是這一分二取空不含攝心法的話,那麼我緣心法,不是就成佛了嗎?又例如,於加行忍位必須破識體上的實有,這一分也要緣心法。《成實論》上有提到這一點。《宗義寶鬘》p99-8:「於(加行道)煖位時,制伏『見所斷的染污所取分別現行』;證得頂位時,制住『見所斷的清淨所取分別現行』;證得忍位時,制伏『見所斷的執實能取分別現行』;證得世第一法時,制伏『見所斷的執假能取分別現行』。」加行煖位時,制伏「見所斷的染污所取分別現行」,這是屬於染污品,一般安立為苦諦及集諦。但是,必須是由清淨品來對治它,所以會留下清淨品。雖然留下清淨品,但還是會執外境實有。所以,又必須於證得頂位時,制住「見所斷的清淨所取分別現行」。此中所謂分別現行,就是說一定會執為外境有。接下來忍位時,制伏「 見所斷的執實能取分別現行」,此中執實能取,是指識體。這時,就牽涉到識體緣識體了。所以,若是二取空不含攝識體的話,要如何修到忍位?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不牽涉到識體,那麼,緣識體不就成就了佛果位?因為,識緣識非是分別現行。會有這樣的過難。宗喀巴大師開出這一法後,就將所有的疑問擋掉了。所以,當宗喀巴造《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西藏所有四大教派將這一本論著供為「雪山鑰義」。所有於唯識上的不理解,都予以遮除了。

【學員提問】:
唯識將細品法無我分為上說二種,為何異體空不能空掉虛空無為?

【法師答疑】:
對此,有二種角度,如果你是自己看書的話,對於唯識這裡所說的,你絕對很難去體悟到虛空對虛空,心識對心識。所以,你必須要有傳承。一般學習之人,比較容易理解的是「色與持色之量異體空」,因為,如我們所見,色法就是於心識外。一般人見瓶子,有誰會說:瓶子在我的心識裡面?並不會。但是,心識對心識,就很難理解:為什麼會離開心識而外?一般會認為,心識無法抽出於外,這是依我們的經驗來說。所以,在學習經論上,不能依我們的感受去理解,而是必須用理路去證成。若以我們感受來說,心識如何抽出於外?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須以理路去論辯證成。若是沒有抽開,緣心識於外,若是如此,豈不是心緣心就成佛了?所以,它一定是:心緣心,一定是於心識外。當你能體會到:心於心顯現於外而實有這一分。你就能將此實有遮除掉。

【學員提問】:
有為虛空,是異體空所能含攝?

【法師答疑】:
一定的。因為它是色法。又,經部、唯識、自續、應成都共同承許:虛空唯賴名言安立。但,這其中的差別呢?如果沒有差別,那麼,只要緣虛空就變成是應成派了?所以,它絕對有差別的。

【法師答疑】:
瓶子是由無方分極微所構成,這是下二部。瓶子是由瓶子的種子所變現,這是唯識派。瓶子是由瓶子的種子所變現,若是遍計為外境有,就必須將遍計瓶子為外境有遮除,絕不能去斷除無方分極微,若如此,就變成下二部。當然,以唯識來說,這就是證到唯識粗分的法無我。


【學員提問】:
自續派的主張,是屬於三中法輪中的第二轉法輪嗎?

【法師答疑】:
第二轉法輪 、第三轉法輪,對自續派來說都是了義的經典;但認為,第二轉法輪中的《心經》是不了義。第一轉法輪,對唯識宗、自續派來說都是不了義的經典。此於經部行自續派也是一樣。

【學員提問】:
所謂小乘自利者,是不屬於四部派之中的?可是,四部派中也有這樣的人,這是另外支分出來的?

【法師答疑】:
小乘自利者,一定要有應成派的見解,所以,他也可以是屬於小乘宗派者,但不是真正的小乘宗派者。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