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學習答疑(3)20101120刊登

此文是,能海法師於宗義研討課的答疑與指導,經法師同意將文字內容發在網上。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解行林佛學院]/網址:http://www.jiexinglin.com


【法師補充說明】:

今天還是學習「三性三無自性」:遍計所執,相無自性性;依他起,生無自性性;圓成實,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生無自性,是指緣起法不是自性一之因而生;而是自性異之因而生。就是說,緣起法,不是自性一之因而生自性一之果,而是,自性異之因生自性異之果。
圓成實勝義無自性,此有二者:(一)於依他起上來說;(二)於圓成實上來說。
首先是說明:遍計所執相無自性性。如《解深密經》中說:「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唯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意謂遍計所執,是在依他起上遍計為離心識外而有。就是說,它唯是分別心假名安立出來而已,若是將此分分別心抽去,它即不存在,非由自相安立為相。反之,依他起不須依靠分別心的假立,將分別心抽去,依他起還是存在。所以,依他起有自相,因為它不是靠分別心所遍計出來的;而遍計執是唯賴分別心安立出來的,它並非是由自相安立為相,所以稱之為「相無自性性」。
依他起性是指識體。如前學習說過,阿賴耶識識體上的習氣怠盡時,所謂怠盡,就是說它要變現萬法之前一定要轉化,轉化就是識變為前七識,前七識各自有見分與相分。又,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就分別心本身來說是依他起,因為之所以會遍計,是由第六意識來遍計。識體要起作用一定要有對境、對相,此以唯識的宗見認為:見分、相分都是在識體,沒有離開識體而有外境。舉例來說,如作夢一樣,夢裡所見的一切都是在識體裡,並沒有離開識體之外而有。但是,我們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會遍計相分為離心識外而有。那麼,何謂「遍計執相無自性性」?因為遍計執本身要安立法時,並不是本身有一個自性相讓它來安立。例如,我們看瓶子或某人時候,是不是會覺得這個人先在外境而有,然後再由我去安立它。比如那個人剛走進來,我們會覺得那邊有一個人從外面進來,有一個實有的人被我看到,所以,我這個心識的看到,是被動性的。我們大部分都這樣,這就是遍計執。為什麼是遍計執呢?你是不是覺得:有一個獨立有的外相,被我的識體見到?是的。所以,對我們而言,看到這個外境,你的分別心還沒有安立時,它自已就已經存在了,然後被我看到。

【學員提問】:
遍計執,是不是指還沒有安立之前就已經存在那一分?

【法師答疑】:
對,這就是遍計執,這是要破的。遍計執是相無自性,但我們看到的是——相有自性讓心識看到。所以,將離心識外而有的這分外相自性有破除,就是說,將此「不須要分別心安立而自性有之外相」破除,這一分就是無自性、無自相。當透過唯識的理路,將這一分實有的外相破除後,即能了解無自性或無自性相,這一分就是空性,或稱為圓成實。

【學員提問】:
名言安立之前那個相就有了,這一分是遍計執出來的,但是,我們名言安立之後,我們也還是覺得它有相?

【法師答疑】:
我們先明白這一點:將遍計執的實有之相破除,就是所謂空性;但出定後,遍計所執是存在的。我再說一次,比如剛才念誦時,你一走進來時,我一看就看到你在前面,然後第二刻我的心認知:「哦,妙禪來到了。」我的心識認為:妙禪在前面被我看到。這樣的認知——將她執為實有的這一分,是遍計。但事實上,以唯識來說,妙禪的存在並不是離開我的心識外而有。所以,將離心識外而有的這一分實有外相破除,即是非實有,非實有就是空性。安住在這空性上。從空性出定後,這分遍計執還是存在的,當我要安立妙禪時,是她有一個自體有,可是這個自體有不能說是妙禪。這一分自體有,是安立妙禪之前的自體有,但它不是妙禪,因為必須要名言安立下去,才叫妙禪。在名言安立之前的那分,都只有自體有而已;但因為是要安立妙禪,所以它一定是屬於妙禪的自體有;同樣的,要安立淑芬的話,一定要有淑芬的自體有。因為,遍計執的自體有是唯賴分別心的假立,分別心要安立的時候才會現出來,如果將分別心抽掉就沒有了,所以,它是唯賴分別心成立的。如果沒有自體有而安立的話,就變成如兔角一般,兔角也是分別心遍計出來的,但兔角沒有自體有。但是,安立杯子,它一定要有自體有,因為杯子是存在的,可是它的存在,並不是名言沒有安立之前,這分自體有就是杯子,若是如次就變成實有,就是要破的。但是有沒有杯子的自體有?有的,但杯子的自體有,此刻不叫杯子,要安立上了才叫杯子。

【法師答疑】:
雖說將自性有、自相有破除,但是杯子存不存在?是存在的。那麼,你要如何安立它呢?要安立它,它一定要自體有,但不是自性有及自相有。若是自相有、自性有的話,那就是名言還沒有安立它就叫杯子。如剛才舉的例子「哦,妙禪到了」,這一認知,是我的分別心沒有安立,她就是在前方——離開心識外而於前方實有,這一分是遍計。

【學員提問】:
最大難理解的是:已經遮遍計執相無自性性以後,出定後名言安立,還說遍計執還存在?已經遮其自相,為什麼還安立遍計執存在?

【法師答疑】:
是沒錯的。是遮其自相,並不是遮遍計執。

【學員提問】:
是可以安立這分緣起存在,可是將名稱形容為遍計執存在,這樣講得通嗎?

【法師答疑】:
沒有錯誤。如前說明遍計執時,說明:遍計執這一分識體,也是依他起。

【學員提問】:
遍計所執的這個事物,要安立在識體上?

【法師答疑】:
不是,它本身就是識體,它本身就是依他起。遍計執本身也是依他起,但是,遍計執有沒有遍計執的作用?有的!它的作用是:遍計離心識外而實有。所以,是要遮除實有,而不是遮除遍計執。

【學員提問】:
我以前一直認為,遮掉實有這一分就是依他起,我不知道還安立為遍計執。現在的意思是說,遮除實有以後,它還是遍計執而不是依他起?

【法師答疑】:
識體一起,它一定有作用,遍計執的作用是:遍計為實有。這個實有,是離心識外而有;然,這分遍計執它是依他起。

【學員提問】:
我當然知道,遍計執是由依他起遍計心外實有,但遮除掉心識外的這一分,仍然稱它遍計執嗎?就那一分,不可以說是依他起嗎?

【法師答疑】:
就本身來講,它是依他起。說它是遍計執,是因為它是識體。

【學員提問】:
你說是第六意識,還是阿賴耶識?就第六意識遍計於外的那一分叫遍計執?

【法師答疑】:
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遍計於外的那一分,叫遍計執。第八識不會遍計,沒有那個作用。

【學員提問】:
所以,我們必須把它拉到第六意識來看就對了。所以,出定以後,雖然遮心識以外的實有,可是就識體的作用那一分,說它是遍計執?

【法師提問】:
對。《宗義寶鬘》80頁最後一行:「唯識宗主張把一切所知概括為三性。」那麼,遍計執存不存在?所知就是存在的法,既然是存在的法,遍計執一定存在。

【學員提問】:
如果以這三性,就第六意識的角度,解釋就會有不同;就阿賴耶識的角度解釋,也會有不同,可以這樣說嗎?

【法師答疑】:
不是。第六意識有見分、相分,它會將相分遍計為外,這都是阿賴耶識上的種子習氣所變現;但是,遍計執就會有這分遍計的作用:遍計為心識外。

【學員提問】:
師父,我的意思是說,一定是由第六意識推動才能遍計於外,就這個角度來說,雖然遮其實有,但出定後的名言安立還是顯現實有的那一分,你說它又是存在的,這是因為依第六意識的角度來說。那麼,我的意思是說,就這一分已經遮除實有,回到阿賴耶識上的反熏的種子來講,要稱它為什麼?

【法師答疑】:
實有、自體有,二者是不一樣。

【學員提問】:
遮除實有的這一分,又反熏回阿賴耶識上的無漏種子,就這一分,第六意識名言未安立之前,它自體有的這一分呢?在阿賴耶識上反熏回的無漏種子這一分,稱它是依他起,還是遍計執?

【法師答疑】:
將實有遮除後,非實有的這一分,熏染阿賴耶識上的無漏種子,這一分無漏種子與第六意識遍計杯子,二者不相干。我們之所會執為實有,一定是對某一法執為實有。例如前舉例,執妙禪於外境實有,將外境實有遮除這一分是指空性,是指薰染無漏種子,跟安立杯子沒關係。這一分你同意嗎?好,你同意。那麼,就下來說,安住於杯子上的空性,出定後要不要安立杯子?遍計執就是安立杯子。這分遍計執,就是遍計離心識外而有。又,前說「將一切法分成三性」,既然遍計所執性是存在的,所以要安立杯子,杯子就一定有其自體有,不然它就變成兔角了。這分自體有,是分別心還沒有安立取名之前,就有這個自體有;但這個自體,不能說它是杯子。它是杯子的自體有,可是當下它不是杯子,如果認為它是杯子,那就又變成實有了。

【學員提問】:
出定後名言安立杯子要自體有,就這一分名言安立杯子,是和反熏的種子沒有關聯?

【法師答疑】:
這分自體有,是由於第六意識才現出來。

【學員提問】:
這是沒有錯,但是,這分唯名言安立,為什麼與反熏的無漏種子沒有關係?我還會執它為真實存在,一定要有關係才對?

【法師答疑】:
怎麼會有關係?杯子上的空性是不是杯子?並不是!它是薰染法無我的無漏種子。

【學員提問】:
既然說是它薰染它,那有沒有關係?能安立它為名言假立,這與無漏種子沒關係嗎?

【法師答疑】:
所謂沒有關係,是指它是有為法,並不是無為法。無漏種子並不是有漏種子。沒有錯,杯子上的空性,是離不開杯子,但我們並不是在講這一點,唯有講空性這一分而已。就空性這一分,如果證到空性,馬上會薰染無漏種子。安住於無實有,就是安住空性定?那麼,出定後要不要安立杯子?要,因為遍計執是存在的。那麼,要安立杯子,杯子一定要自體有,所以,這一分自體有就跟空性不相干了。安立杯子,它一定要有自體有,這分自體有,是依著第六意識分別心而有的。所以,要安立杯子的話,一定要有杯子的自體有,可是這一分自體有不等於杯子,必須要安立上了才叫杯子。

【學員提問】:
我以前認為,只要是遍計執就是錯誤;可是,現在這裡說遍計執還是在,如前說,是依三性來安立一切所知,所以說,遍計執這個識體沒有絕對的錯誤?

【法師答疑】:
等一下,應該說,只要是遍計執就是錯誤,它雖然是錯誤,可是它是存在的。我知道你們卡在這裡。到十地、成佛仍然在,但佛不會遍計,是有情的遍計被佛證到,算是佛還有遍計,但不是說佛有遍計。因為,佛如果看不到你的遍計執,就沒辦法度你了。

【學員提問】:
證空性後出定要安立杯子,還是要借由遍計執才能安立?是不是一定要有遍計執才能安立杯子?

【法師答疑】:
不是借由遍計執,因為遍計執本來就是存在的。也不是一定要有遍計執。因為遍計執是識體,它會遍計安立這個杯子。

【學員提問】:
就是說,凡夫或未成佛之前的識體,一定要有遍計執這個識體,才能安立這個杯子,只要覺得法的存在就一定要遍計執,即使證空性以後這個遍計執也還在。

【法師答疑】:
空性只是遮掉它的實有而已,可是那分自體有不能遮,一遮就完了。遍計執從凡夫到十地都有;但你說到「識體有二顯是遍計執」,但這必須是以唯識來說。又,一般都會認為:將遍計執遮掉好象就沒有,只剩下依他起。這是不對的,以唯識宗來說,就是將一切法(所知)分為三性。所以,今天是故意將它講出來,我知道你們會這樣想,因為我以前的學習過程也這樣想過。不過,如果暫時還無法理解的很清楚,也沒有關係,先有這樣的認知,日後再慢慢地了解。

【課程音軌】:
接下來學習:依他起生無自性性。
一樣的,引《解深密經》云:「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也非自生,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所言依他起相,就是緣起法。依它緣力故有,是說,緣起法是依自性異之因而生。所以,說它是有、是存在。又,非自然有,即指非自性一之因而生。所以,依他起上的生無自性性,是遮除非自性一之因而生,如此說為生無自性性。

【法師答疑】:
上面這一段要糾正一下:是遮除「自性一」之因,並不是遮除「非自性一」之因。「非自性一」就是自性異,那麼是:遮除自性異之因?這就不正確了。

【法師答疑】:
依他起生無自性,是:無自性一之因,生自性一之果。是要遮除這個,因為緣起法是因果法。所謂「生無自性性」,此中多一個性字,是指無自性就是它的本性,所以稱為生無自性「性」。此處所謂無自性是要遮除:自性一之因,生自性一之果。也就是說,遮除因果變成一。這一句如何理解?依他起性的緣起法,當我們要安立,必須要靠第六意識分別心去安立,所以這都是在講分別心的安立。所以,我們要安立依他起的話,所謂:「某一法為執持某一法之分別所依處自相空,或自性空。」此中執持,就是指第六意識的分別心。若將依他起法套進去,就是:「依他起為執持依他起之分別所依處自相空。」自相空就是空:「自相一之因,生自相一之果」或「自性一之因,生自性一之果」。上說,是以依他起作為安立,就是說我們要安立依他起。
試想是不是如此:我們要安立依他起,一定要有一個依他起的基礎,分別心才能安立。例如瓶子,是依他起,那麼就是:「瓶子為執持瓶子之分別所依處自相空」。瓶子是由泥土、水等等組成,是由瓶子的生成分子所組成,它的因若是自性一的話,就會變成:它的生成分子裡就有瓶子。然,這是外道見,必須將此遮除,所以是生無自性性。但是,瓶子是依他起,要安立瓶子時,注意:瓶子的存在,不需要名言的安立它本自存在。它本自存在,是:「由自性異之因,生自性異之果」。也可以用體性異來說,它們不是體性一,而是體性異。這種體性一、體性異,是以因果法來說的。
接下來講圓成實。如前說,圓成實勝義無自性性,此有兩種:一是於依他起;一是於圓成實。依他起為什麼是勝義無自性性?此勝義是指:無漏智所通達之境。依他起並不是無漏智的通達之境,因為無漏智所通達的只有勝義諦、空性而已,然,依他起是世俗法,世俗法並不是無漏智的通達之境。又,依他起是染淨所依,空性所通達的只有淨而已,不可能染。所以,依他起是勝義無自性性,因為它不是無漏智的通達之境。
今天和上周說明的這些,都是唯識「轉識成智」的部分,可說是有如唯識的〝葵花寶典〞秘笈一般。

【學員提問】:
勝義無自性性有兩個角度,一個在依他起上,一個是在圓成實上。圓成實的部分沒有問題,可以理解。可是,解釋勝義無自性性,卻說是:依他起,非無漏智所通達之境,因為依他起是染淨所依,所以非無漏智所通達之境,所以說它是勝義無自性性。那請問:圓成實是勝義所通達之境,為何圓成實也是勝義無自性性?難到是說,它是非通達之境可以成立,說它是通達之境也可以?

【法師答疑】:
沒關係,等一下會再說明:圓成實勝義無自性性。

【學員提問】:
我是不理解,怎麼一句話,說它白也是白,說它黑也是黑。

【法師答疑】:
可是,說白,有其所依處;說黑,有其所依處。可不能亂白,也不能亂黑。告訴各位,唯識就是難在這裡,所以,不清楚的人就會說:那都是你在硬拗、都是你在講的。可是,這當中都是有理由的,若是沒有理由的話,那就是蠻橫了。剛才是說明:勝義無自性性,在依他起上如何來說。勝義所通達是空性,但依他起不是空性,所以,它非無漏智所通達之境,所以是勝義無自性性。

【法師答疑】:
依他起本身是勝義有。但,勝義有、勝義諦二者不一樣。勝義諦,是無漏智所通達之空性;勝義有,是不待名言安立本自從境上存在。勝義諦的「勝」叫無漏智,「義」叫境。
再進一步說,在勝義理智抉擇當中而有,叫勝義有。但事實上,於勝義理智抉擇當中能存在嗎?不能存在。因為,任何一法都不堪為理智所抉擇。以任何宗派來說,這一點都是一樣的,這一點你們必須記好:任何一法,於勝義理智抉擇中絕對不可能存在,若是存在,就是勝義有。
以唯識來說,依他起的勝義有,是不待名言安立本自存在,這一分勝義有是存在;但是,依他起如果做為空性的抉擇,它不可能存在,若是存在,就會變成勝義有,這個勝義有就變成遍計執,就是要破除的了,就是:「空性為執持空性分別所依處自相有」,必須將此空掉,就是自相空。因為,任何一法於空性的理智抉擇中不可能存在,因空性是無遮法。

【學員提問】:
因為剛才說:依他起是不待名言安立從其自相存在。可是,為何安立依他起是勝義有,卻又說,在勝義理智當中不可能存在?安立依他起是勝義有,卻又說:勝義有就是依理智抉擇而有,就是遍計、就是法無執。所以又不對了,依他起又變成不是勝義有了,又變成勝義無?

【法師答疑】:
「依他起不待名言安立從其自相存在」這一句是正確的。在勝義理智抉擇當中,如果有的話,就是稱為勝義有,但是,有可能存在嗎?如果在理智抉擇當中存在的話,叫勝義有,這分勝義有是要破的,所以,這一分叫:「空性為執持空性的分別所依處勝義有」,必須將此空掉。

【法師答疑】:
必須清楚,是說〝如果〞,如果在勝義理智抉擇當中有,就是勝義有。勝義有,會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角度,安立在不同的地方,絕不能將它混為一起來說,雖然是同一個名詞。所以,依他起是勝義有;於勝義理智決擇而有之勝義有,二者所說是不一樣的角度。

【法師答疑】:
沒關係,我們重新再說明一次。勝義有,站在依他起來說,依他起的勝義有是:不待名言安立從其自境本自存在。又,所謂勝義,是抉擇勝義理智。如果於抉擇勝義理智中有的話,亦稱為勝義有。但是,除了一切有部之外,其他的宗派都認為:任何一法被勝義理智抉擇,都不可能有。為什麼除了有部?因為有部不承認無遮,只承認非遮,既是非遮的話,抉擇後仍然會有顯現。
圓成實是勝義有,為何圓成實是勝義有?理由一樣:不待名言安立。要安立圓成實,一定要在勝義有的基礎上;要安立依他起,也是要在勝義有的基礎之上而安立。此二者的勝義有,都是不待名言安立。但是,依他起是緣起法,因滅果生,不是恒常;而圓成實,並非是因滅果生,所以是恆常。所以,圓成實是勝義有,依他起觀待圓成實則是世俗有。這是以觀待而來說。就依他起、圓成實二者來說,依他起是世俗有,不能說是勝義有。
圓成實是依緣而有,不是依緣而生,這是說,因為圓成實也要名言安立,我們才能認知圓成實。但是,雖說圓成實是名言安立,可是這一分安立,是不待名言安立它本自就存在。又必須清楚到,這裡說依名言安立,是說:我們要認知圓成實時,一定要我們的分別心去認知。所以,語言的表達會有不同的角度,必須釐清楚。要認知圓成實,需要名言安立,但圓成實的本身,並不需要名言安立。
其實這些,雖然剛開始不懂,但慢慢會越來越清楚,這樣會對你們幫助很大。

【法師答疑】:
依他起,是依其自相安立為相。所謂依自相,是說:不依名言安立就存在。可是,遍計執是必須要名言安立才有。於安立依他起,將名言抽掉,依他起還是存在,然若於遍計執將名言分別心抽掉,它就沒有了。

【法師答疑】:
遍計執的自體有,是:觀待分別心才有。如果沒有自體有,就是兔角。遍計執有兩種:一是存在的遍計執;一是不存在的遍計執。存在的遍計執,如遍計瓶子;不存在的,如遍計兔角。

【法師答疑】:
今天的學習,都是有關唯識「轉識成智」的內涵。下回,再來學習圓成實的部分。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