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過程中感覺障礙沒有少,反而更多,這階段應該如何鼓勵自己,學佛是唯一有利益,且能夠讓心力不退?20101024刊登

在學佛的過程中感覺障礙沒有少,反而更多,現況好像不能改變任何,包括生活的受用困境與家庭的種種違緣等等,這階段應該如何鼓勵自己,學佛是唯一有利益的,而且能夠讓心力不退呢?

這是一般修習佛法包括出家眾也是一樣,都會遇到這種問題。因為,就客觀的環境來說,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家人、我們所居住的國家,乃至於包括這個地球等等,都是我們往昔所造的業力感招的果報,所以,它已經是一個果報。它已經呈現果報,而你要改變它,這幾乎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我們沒辦法,連佛陀都沒辦法,如果可以的話佛陀就可以將我們娑婆世界變成淨土了,不是嗎?我們在學習佛法有一個錯誤的知見,以為修行就是改變客觀的環境,事實上這是貪,不是修行。器世間山河大地等等都是業及煩惱所感,而我們卻又希求它完美,這哪有可能?就好像在臭水上劃一隻蝴蝶,還是臭的。所以,修行不是在改變客觀環境,如果能改變的話,不用我們來改變,諸佛早就幫我們改變了。母親都是要讓兒女生活過的很好,盡其一生努力都是為了兒女,以基本來講,相較於佛陀對一切有情的愛心,母親愛兒女的心怎麼比得上?既然比不上,那麼,佛陀對我們的愛心,一定想要改變我們的環境,改變成佛國的淨土,但是佛陀來到這個世間了,有沒有改?並沒有。改變不是在於改變那個果,已經成為果,何來的改變?要改變的是因。

我們的修行如果放在要改變客觀環境,事實上,那都是貪,不是修行。我們是透過學習教理修行,在客觀的環境所產生的順境(順境我們就會起貪),要如何不順著貪轉?如果客觀的環境是逆緣的話,我們盡量去改變,但是不要起瞋。但是,這是以理路來說,真的要不起瞋很困難,然而實際上,理路是可以運用的,只是我們的能力無法加以運用。很多人都是學佛學很多,對於學習的法門一再改變、一再改變,卻只有自己的心沒有改變。所有的法門都學了,所有的法門都是錯,只有自己最對,這是我們修行的弊病。不過我說這一些,各位不要對號入座,因為這是很多人都會有的過程現象,各位也不要因此認為我有神通,有人會說:「師父,你是有神通嗎,怎麼會知道?」我說:「前六通我沒有,我只有第七通。」他說:「什麼是第七通?」,「有吃就有通」,這時候第七通最重要,前六通暫時以後再說,因為有吃東西進肚子無法通的話,那就會生病。所以,各位不要認為我有神通,因為這是多數人學習佛法的共同弊病。

因此,我們的修行是,如何利用逆境、順境而來調伏自己的煩惱、增長自己的菩提心,重點在於修心。可是雖然這樣講,並不是要你們刻意去找痛苦,若是如此,那是愚笨。我們的修行是,透過現有的環境而來修改自己的心,因為我們只能掌握住自己的煩惱,其他的我們沒辦法掌握只能順著因緣而已。例如,一般人結婚都是希望擁有很美滿的家庭,結果總是不如人願,對不對?早知道就不結婚了,對不對?做生意的每一個人都是希望賺錢,但是,例如現在經濟很差,就如新聞所報導的,一大堆店關閉。又例如,我們都不希望生病,但是我們卻時常生病,諸如此類等等,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沒有辦法自主。但是,我們有一點可以自主,怎麼自主呢?就是調煩惱。

可是,你要調煩惱,首先必須知道煩惱長得怎麼樣子;如果不認識煩惱,你要怎麼調心轉變?假若你不認識煩惱,只是自己在調心而已,那是叫修養,而不是修行。修養與修行二者不同,有修養不一定有修行,但是有修行一定會有修養,只是說,要不要有修養還要就對機來看。如果以外表來看,認為不生氣就是有修行的話,那麼,馬爾巴上師最沒有修行了?對密勒日巴惡罵並且拳打腳踢。所以,修養並不是修行,這一定要釐清楚。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卻都認為修養等於修行,如果修養等於修行的話,那麼一貫道都是有修行?所以,對於認識煩惱必須要掌握住。要將煩惱掌握住的話,非得努力學習經教才行,沒有第二個方法,因為經教告訴我們什麼是煩惱。如果對煩惱不清楚的話又何來菩提心呢?所以,一系列下來都會沒有,若是如此,即使出家或是作很大的供養,都只是屬於世間的福報。

這地方說,學佛的過程當中感覺障礙沒有減少?這是很實際的問題。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以前還沒有學佛的時候,看到喜歡的就貪,看到不喜歡的就瞋心怒罵,所以你覺得很順自己的心意,事實上,你是在順三惡道,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但是學習佛法,就是遇到喜歡的不要貪,遇到不喜歡不要瞋,所以我們會有第二層壓力,一直壓、一直壓,壓到後來,就會覺得自己的心怎麼都不順遂,如果不修行的話就順心暢快多了,是不是?如果我們對於這種過程的情況不了解,就覺得怎麼越修障礙越多,但是事實上,這個障礙是在障礙你墮三惡道。如果你以為修行是外在很快樂的話,那麼不用修行了,因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的忍辱度所說,299頁第三行:

如《入行論》云:「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恆有眾苦隨逐,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若不爾者,如《集學論》說,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礙修善行故。

《入行論》說「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輪迴的有情,絕對是苦上加苦、被苦所隨逐,所以,以苦為修道不可不知,若不爾者,假使在這方面沒有一個認知的話,如同《集學論》所說,就會起瞋心,認為怎麼越修越是如此?例如我對這間寺院行供養,寺院的人卻都不理我;我對這位師姐那麼好,她怎麼不太理我?是不是這樣?又例如,我和這位師姐非常好,所以我們是同一派、同一陣線,這是不是起貪?所以說,如果沒有將煩惱認識清楚的話,即使離開家庭出家,或是身在道場,還是一樣在增長貪瞋癡,因此,對於煩惱必須要很清楚。接下來文又說「或於修道生怯弱」,例如:修這麼久怎麼都不開悟,煩惱還是一大堆,算了,不要修了,不修的話,至少還有世俗法的甜美,是不是這樣?我們就會很容易這樣子。所以說,對於修行,如果沒有抓住煩惱的話,就會越修越苦,但是,修行如果沒有苦的話,那也是修錯了,為什麼?因為是業及煩惱所感的,何來的樂呢?真的快樂,是將煩惱調過以後才是快樂。希望經由這樣的說明之後,希望開始確認自己的修行方向。

有人會說:我學佛學了十幾年,怎麼還會有煩惱?其實這種見解是增上慢,沒有煩惱是阿羅漢,所以,你是阿羅漢嗎?可是,這一種話聽起來好像很精進,但是事實上,卻是知見錯誤,這不是精進而是增上慢。達到阿羅漢才會沒有煩惱,凡夫一定會有煩惱。譬如沒有吃飯就會肚子餓,難道你還要問:我又沒有吃飯,怎麼會這麼餓?這就是藏傳佛法學習上所說,對於論辯的理路要很清楚。如果沒有到達阿羅漢的話,就是會有煩惱,所以,你有煩惱是應該的,這不需要佯裝,認為自己怎麼還會有煩惱?無須如此。可是,我們不允許自己有煩惱,有煩惱現起就去調整轉化,而不是認為自己不應該、也不會有煩惱。以論辯上來說,“我沒有煩惱因為我是阿羅漢”,這是事例;而不是“我沒有煩惱因為我是凡夫”,這是講不通的!

我提出這一些說明,是說,我們必須認識——我們是有煩惱的,而且我們會有客觀的障礙。我時常提醒各位,在佛門學習佛法不要太感性,如果沒有以知見去抉擇的話,即使你在佛門中,大部分都是在起貪或起瞋,再不然的話就是退道,幾乎都會如此,這是我們要自我謹慎的。我經常譬喻說,現階段多數人學習佛法就如同參與流水席一般,四處參與,到這裡見這裡的過失,到那裡見那裡的過失,只有自己最正確而已。事實上,在三界之內,哪裡沒有障礙呢?一定會有。即使在寺院也是會有障礙,因為即使你現在剃髮出家,也還是個凡夫,如果沒有學習正確教理的話,還是會做錯事,即使學習到正確教理,若是煩惱很猛勢的話,也是會做錯事的。

又有一類如下所說,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

以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例如作大禮拜,我以前是學體育的所以身體很強壯,但是我只要作大禮拜,身體某個地方就會疼痛,我尋求中醫師治療,中醫師說:「師父,身體不是醫治好了嗎,你怎麼還拜?」我回答說:「要不然是該如何呢?將這個身體照顧好,就是要用它來拜懺及修行,要不然照顧好身體是要等死嗎?」所以說,沒有小心注意的話,拜懺也會閃到腰,或是不小心也會受傷等等,如果不要拜的話就不會受傷、腰也不會閃傷,這是最實際的譬喻。又,修行以後會有一些業提早感果,那麼,你是希望提早感果或是臨終感果呢?所以說,修行也會有苦,有一些過去世的業力會提早感果。以上所說,如宗喀巴大師引《入行論》說「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

你提問說:如何讓心力不退呢?實際上,苦會讓我們精進的心產生退道,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不定性。我們輪迴的習性就是好逸惡勞,吃飽睡覺就想要開悟,這是我們的希望,就好像世俗人一般,都希望上班離家近、晚上班早下班、薪水又多、老闆不要管我,這就是我愛執的習性。學習佛法修行也是一樣,稍微遇到苦受,就想要尋找迅速又簡單的法門,這就是我們輪迴的慣性。所以,我們要如何讓心力不退呢?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佛法從佛陀滅度以來一直到現在難免會有變化,所以要讓心力不退的話,“佛法是否學習正確”這是第一步。如果佛法學習的不正確,或是所跟隨的師父或道場不正確,就應該趕快退出;如果所學習的法很正確並且師父也很正確,就不要退出。所以,首先第一個,你必須要先懂得判別——法正確與否。

又,當你判別是正確以後,接下來,對於修學佛法上所起的痛苦,心力要如何不退?這時候就要思惟業果、念死無常等等,所學習的道理都可以運用。當然,你想要退也是可以,不想要修行也可以,不會因為你不修行就沒有輪迴、就沒有障礙、就沒有三惡道,而且你是很容易去的,是不是這樣?以念死無常而言,你如何能肯定自己可以活到明天?如果你這樣思惟的話,還敢退嗎?但是,一般我們都是認為自己還能夠活到天長地久,是不是這樣?所以,念死無常是對治常,如果說,死亡很痛苦這一件事還需要佛陀教授的話,那我們是其笨無餘了,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這還需要由佛陀來敎嗎?所以,佛陀說念死無常是在講最微細的——對治心識上執為常。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如果心識執為常的話,就會想要追求眼前的快樂,這個觀念我們要很注意,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很想尋找快樂,這都是由執為恆常的心識所推動。例如八苦所說的「求不得苦」,相處的時候不珍惜對方,等到離開的時候才思戀對方的好處,因為我們和家人相處、和朋友相處,都是以為快樂是恆常的,由於執為恆常,所以認為理所當然,一旦認為理所當然,就會開始起不合理的要求。

所以,學習佛法是要遮除思惟力的錯誤點,要不然,好事都會弄成壞事,弄壞事之後還繼續糟糕下去,然後才怨天尤人,我怎麼會這樣子?我每天都有供水、拜佛、也去助念,怎麼會這樣子?為什麼障礙一大堆?那是因為你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你的見解要很注意。處理事情不要種下將來產生痛苦的因;如果處理的很正確卻又有痛苦,那就是宿業因緣;如果處理的不正確而產生痛苦,卻還認為是宿業的話,那就是愚癡,那不是宿業,是宿命論。我這麼說,各位會不會覺得很利?因為學習藏傳佛法所以嘴巴像刀一樣,不過我已經修改很久了,現在說話有比較慈悲一些了,例如我們到藏系圈學習,即使吃飯,也會為了一個小事情而辯論,結果飯都還沒有開始吃。這變成慣性一般。不過,如果有傷害到你們的心,請各位多對我修慈悲。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