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就要做善事,做善事就是發菩提心嗎?20101024刊登

師父開示:
只是作善事,並沒有無常觀的認知,心識都沒有轉化,若只是如此,只會愈做愈執為恆常,愈做愈耽著為實有。

在昨天晚上的課堂上,談到現階段的佛教情形,有學員提問:「現階段有說,佛法所說就是利益他人,所以就要去作善事,作善事就是發菩提心。如果只是學習經論並沒有去做,就不實修了。」以現階段的情形而言,是有不少數屬於這一類的觀點。

(問:這樣對嗎?) 談論事情的觀點,不要馬上以對、錯論斷,重點是在於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與決擇。

佛教並沒有反對做善事,但是,這其中要注意到心識的問題。例如說,你做善事、出了錢,他人因此得到幫助,你內心是不是很喜悅?假若你每天都去作善事,由於作善事得到肯定、讚賞,所以內心一直都很喜悅,你也覺得如此的生活過的很快樂,待有一天,你老了、病了,老到沒辦法再去做善事,病到沒辦法行動,那時,你的心能安處嗎?能承受得了嗎?我如此說明,是希望引發你們注意心識上的問題,你們是否如此設想過?到那時候你的內心受得了嗎?做善事就必須勞動手腳,那麼,現在你無法再去做善事了,你能安處在家嗎?

(問:一般應該沒辦法,甚至無法自處,為何會如此?) 由於長期以來你無從察覺、認知這分喜悅的心識狀況,以及它對你身心的影響,這一點你們是否思考過?現階段有不少如此的觀念,認為學佛就要做善事,要付諸行動,關於付出於實際行動這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所謂肯定,是你去做善事內心會有喜悅,這是一定的,這是好事,但是,學習佛法有「心好造惡」的情形,為何心好卻會造惡呢?因為你內心,一直耽著作善事利益他人的這分快樂覺受,並且又將它執為恆常實有、恆常不變。

(問:我們的心識會執為實有、執為恆常不變?能否請師父舉個生活上實際的譬喻?) 譬如說,在還沒有結婚前的戀愛是不是很甜?但是,假若你的心識沒有無常的觀念,一旦婚後為了生活的種種,這甜蜜的感覺消失了一大半,甚至到最後幾乎沒有了,我想在座各位大部份都已經結婚,應該都有這種體驗,深感抱怨,對不對?甚至以實際了解,有不少人在七、八年之後都悔恨過去。我們有沒有思考過,為何會如此?這是由於我們將美好的感覺耽著為實有,並且恆常不變。

(問:聽師父的開示,是比較懂了,可是只作善事所引生的喜悅感、成就感,讓人很容易耽著貪染上,而且比較學習經論容易多了?) 只去做善事的那分喜悅感、成就感,很容易隨順凡夫的貪,對凡夫的我愛執來說,當然會覺得非常好。但是要考慮到,我們的身心相續無時無刻都變異著,待有一天,你老到無法自主行動不能作時,真能受得了嗎?況且那時兒女都已成人,屆時年老的你,在家等的就是兒女回來歡笑談心,但是,工商社會的忙碌,下班已經非常勞累,兒女們很難如此。你試著想想,一個老人家在家等待一整天,所面對的卻是如此,加上做不動善事了,這時你要怎麼辦?到時候,你將要面臨真正的孤獨感!並且,死亡之前的業力很重要!如果在死亡之前,那種孤寂的煩惱現起來,請問會感善果嗎?死亡的業力關係到「重、近、串習」,在死亡之前,如果是內心很憂苦的生活,最後死亡的業力將導致於如何,這是很清楚的。所以,我們必須很清楚,佛法不僅只談外相而已,也談你的內心,談你心識的問題。

(問:如果做善事與念經,要選擇那一種?) 關於念經,假若能配合教理的基礎,心識上的意義才會大,年老時若能如此當然是很好。有句話形容是「長夜伴青燈」,念經後,看一下孩子們,就去睡,年老時若能每天這樣過,是很好!你們試著想想,要選擇那一種,第一種是長夜伴青燈,第二種是作善事?如果站在只有這一世的角度,並沒有下一世的觀念,我會鼓勵你去做善業,反正死亡就沒有了,可是,事實並非如此。由於牽涉到下一世,我奉勸你選擇第一種長夜伴青燈,至少你養成自己獨處的習慣,等到有一天兒女成年各自有家庭,沒有時間多理會我們時,至少還有經典與教理陪伴。

以上,除了回答你們的問題之外,希望引發你們進一步的注意,修學佛法一定要考慮到現實的問題,不要想像的太美好,要注意負面的那一面,有美好的當然很好,但是,對於負面的你將要如何?是否有能力應對?

(問:如果學習經論,在教理上有基礎之後才去作,會比較好?) 如果經由學習教理,在你的心識上有無常的觀念,做善事是為了調自己的煩惱,並且正確的面對自己的下一世,如此而做善事,我很同意。相反的,如果你去做善事,只是見眼前的很美好,這要注意了,如此的心識是不是執為恆常?這一點你要非常注意!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無常篇幅中提到,如果沒有念死無常的觀念,任修合法,任何所做,都犯參雜惡趣之業因。

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74頁,倒數第三行:

「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解義:
假設你沒有念死無常的觀念,心識沒有如此思惟修,即使去修行、去作很多善事,力量都還是很微弱。不僅如此,還會與惡行、重罪、墮三惡道的這一些業力雜染,所以,沒有參雜三惡道的業因,很稀少珍貴。

就文字的表面上,我們很難能決擇出,因此,我剛才舉現實的例子作說明,你去作善事內心很喜悅,由於你每天作所以很期待這一天,這是見眼前的善事所生起的一種樂受,每天這樣子作善事是沒有錯,但是你將它執為恆常,並且每天與煩惱相處卻不自知,到有一天,你老了,老到沒辦法作了,這時你能受得了嗎?一定受不了,在加上你執為恆常的心識沒有轉化,所以一定現起煩惱,一現煩惱就會墮三惡道,如果墮到畜生道,由於作很多善事所以有福報,可能感得寵物犬、貴賓狗,福報若是差一點,可能就感得流浪狗,福報會有所差別,這是業力的差別相。如果墮到鬼道,可能投生為五府千歲,若是更糟糕,墮到餓鬼道就連享受都沒有。

佛法所談的,是要注意我們的識體。記得《金剛經》嗎?阿難為何要出家?因為見佛陀的三十二相那麼莊嚴,但是佛陀又說:「若以三十二相見佛即見魔」,佛陀功德多大,可是因佛陀三十二相出家,見佛陀三十二相即見魔。試想,你作哪一件善事的功德會比這個還大呢?可是還著魔喔!這其中的意趣我們該理解的。以此推比,經典上說隨喜佛陀的功德可以感得隨喜的善業,但是佛陀說執有善業是著魔,為什麼?因為你將佛陀的三十二相認為很實有。佛陀示現世間,會老,也會涅盤,如果你以執為恆常、實有的心識去看,當佛陀老了你或許會說:「佛陀你怎麼變這麼老?我沒辦法接受!」。但是,另一個角度來說,佛陀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所感的莊嚴三十二相,難道沒有福報嗎?有的,但是其中的意趣是說,不要以錯誤的心識去看佛陀的三十二相,若是以執為實有的心識去看,見佛即是見魔。

以上的說明,並非完全否定作善事。主要是說,假若只有作善事,在心識上並沒有無常觀,錯誤的心識也沒有轉化,只會愈作愈執為恆常、愈作愈執為實有!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