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菩提道次第》中士道的「死苦」配合下士道「念死無常」一起修?2010106刊登

下士道的「念死無常」篇,是藉由思惟「三根本九因相」破除我們執為不死的心,並且發起一種念死之心。如《菩提道次第略論》43頁第一行:「發何種念死心者。若以親等當離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處非為生起彼心也。若爾云何,謂由煩惱業所受之身,終不免死,僅於此生怖,暫時亦不能遮止。須念惡趣之因未滅,現上決定善因未修,此當畏死也,若於此興怖,則能起修,死時無恐。」

思惟念死無常,並非只是害怕死亡,因為害怕死亡之心,通常人就有。我們所需要害怕的是:第一、墮惡趣的惡因,消除了沒有?第二、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因,種了沒有?

決定勝的因分為兩種,一種是解脫輪迴的決定勝之因,一種是成就佛果的決定勝之因。若以下士道來說,是屬於增上生之因及決定勝之因的因種,所以生起念死無常的心量,你要種生生世世投生善道的因。以中士道來說,是屬於解脫輪迴的決定勝因,所以你要種解脫之因,而能解脫輪迴的真正決定勝因,一定是修無我空慧。因此,兩者是有些許差別。

如果將兩者配合而修,以念死無常來說,沒有修學佛法的人也知道自己會死,但是,由於沒有修學佛法,當死亡來時,內心的貪著力反而愈強,害怕與眷屬及此生所擁有的捨離,一旦如此,則會墮惡趣,所以,下士道的念死無常讓我們知道,必須依這一生所擁有的種種而繼續累積善業,種下未來世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因種。

以中士道的死苦來說,只要未解脫輪迴,每一世都會有死苦,即使修善業而投生人、天善道,還是會死亡。因此,依著思惟中士道的死苦及下士道的念死無常,將下士道的念死無常攝入中士道,這時你知道,必須修學解脫輪迴的戒定慧,尤其是解脫的主因「無我空慧」。

如果經由學習、思惟與串習,以生起下士道念死無常的覺受再學習中士道,那麼,以念死無常的覺受可以引生中士道的出離心;相對的,如果下士道念死無常的覺受沒有生起來,即使學習到中士道一樣沒辦法生起,下士道與中士道都不成,也就是說,由念死無常所推動出離輪迴之心,生不起來。因為,要落實思惟死苦,對於死亡,在學習下士道時就必須具備念死無常的基礎了。

再進一步來說,將念死無常運用於修上士道。上士道所說,是為了能圓滿利益有情而希求佛果,可是,在能圓滿利益有情之前,必須先將利益有情的障礙斷除,這斷除障礙的修行過程,站在自己來說,是自利,站在利益有情來說,是利他。然而要圓滿自利,一定要將障礙斷除,也就是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而斷除此二障,必須修習無我空慧。能推動我們修習無我空慧的欲求,卻是對於輪迴苦因及五取蘊苦產生出離。所以,應該將中士道所說的八苦六苦及三苦,運用於上士道的菩提心所攝,也就是說,修上士道不離開中士道、下士道。

譬如思惟念死無常,我們經由學習知道,這一世所擁有的最終都將捨離,但是我們的家屬、朋友等等,當他們面臨死亡時卻是耽著,耽著自己的眷屬、財產、地位等等,因此業力而墮落。即使他們做善事,然而所作的善事並非出離心、無我空慧所攝,就算投生人、天善道,終究還是在輪迴,還是要墮落,所以,為了救度如母有情解脫輪迴乃至成佛,自己一定要成佛。因此,以念死無常這個法門來說,由思惟念死無常所推動,可以進一步轉為中士道的出離心、上士道的菩提心。如果沒有生起下士道念死無常的心量,談不上中士道與上士道所該生起的,次第上如此安排是有其道理。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