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生成佛是否指「心本有之佛性」?由此引申探討:心本自清淨,佛性自然顯現;只因一念無明而輪迴?20101016刊登

首先,就「境」上來說。所謂心上的空性,就是心之究竟本性,這一分究竟的本性,諸佛出不出世,都存在。這是依境來說。例如木魚的存在,是緣起性空,就這一分來說,是本自清淨。就境上的這一分究竟來說,不會因爲我們心識執爲實有,不會因爲我們執爲非緣起就不存在,不論過去、現在、未來,不論諸佛出不出世,這一分境上的究竟空性都是存在,這一分空性,不是修成的!所以說,空性不是修成的,法爾如是。

再就「有境」來說。「心」是染淨所依,因此,必須將心的染污盡除,才能呈現清淨。心的染污這一分,是無始有終,是所必須要斷,就心上所依之污染品來說,能呈現清淨,一定要靠修成。

空性的反面是實有,之所以會實有,是因爲我們心識的執取問題。以境上來說,是緣起非實有,幷不會因爲心識執爲實有,就變成非緣起。因此,這一分境上的空性,不需要靠修斷,本自存在。但是,我們心識的污染,是因爲執爲實有所現起,所以,當我們的心識通達空性時,依著通達空性的勢力,斷除心識上的染污品,這就是所斷。

密法所說的即生成佛,就「心上的空性」這一分與顯教所說的是一樣,如果有人認爲,密法所說的空性與顯教所說的空性不同,此非龍樹菩薩所說。以心上的垢染這一分來說,須要空性的力量來斷,而且是有一位補特伽羅去斷,就這位補特伽羅來說,如果心相續生起了相似本尊(佛身),當依著空性的力量將垢染斷除的同時,相似本尊(佛身)會轉變爲真佛身,因爲已經清淨了。所以,密法所說的即生成佛,並非是指本有的佛性。

對於本有之佛性,即使是以顯教來說,不論依《菩薩地》所說,或是依《中觀莊嚴論》獅子賢大論師所說,唯識宗與中觀宗都許爲空性。因爲要呈現爲佛性,一定要將煩惱障與所知障斷盡,不論任何部派都是如此承許。沒有斷盡煩惱所知二障,就不可能呈現佛性,要斷煩惱、所知二障,就必須靠空性。

對於「心本自清淨」,總相來說,以中觀宗的解釋是:心之自性本空。因爲,心的究竟本質不會被染污所垢染,正由于心不被染污所垢染,所以染污是可以斷的。以中觀宗來說,心之所以不會被染污所垢染,是因爲煩惱是自性空,所以是可以斷的。若以唯識的解釋是,心的自性可以遠離染污,不被垢染。所以,並不是心本自清淨自然顯現,並非如此解釋。

  由此引申探討,有人將佛陀成道時所說:「奇哉!奇哉!衆生皆具有佛性,心本自清淨,因一念無明…」,理解爲,「以前心本清淨,因一念無明而輪回,所以現在要好好修行,就會清淨。」。這部分我們需要厘清楚。

佛經所說的內涵,有一些是以果位而說,以果說因。例如戒律,是于果位依聖法而制戒,由於是依聖法而制,所以在因地位依聖法努力持續修行,最終會證果位,因正,果就正。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衆生皆能成佛。眾生本具有佛性,因一念無明…」。這是以果位來說,而不是說在因地位就清淨了。如果因位本自清淨由于一念無明,那麽,即使將來修到清淨,還是會因一念無明?因爲如你所說,以前發生過。這是不合理的,這就如同認爲佛已經清淨還會被染污一般?

(問:譬喻消礦成金呢?) 譬喻幫助我們易于理解,消礦成金,但不表示礦石等于金,礦是金嗎?礦雖然有金的成分,但是若不經過提煉去雜,也不會有黃金,一旦提煉成黃金,就不是礦石了。

(問:「一念無明」要如何解釋?)「一念無明」的解釋是:總相來說,無始劫以來,未成佛以及未入空性根本定,除此二種情形之外的所有識體、念頭,都是一念無明。以成佛的角度來說,幷非是指心本自清淨的那一分,所謂成佛,一定是心識上成佛,在心識上斷盡煩惱障、所知障,成就一切種智,若沒有斷盡所有垢染,何來一切種智?所以,不能因爲認爲心本自清淨,所以將「佛性」解釋爲成佛的佛性,應該是要理解爲「空性」。

站在因位來說,我們具有本自清淨的條件,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爲自己具有本自清淨的佛性,如果認爲自己具有本自清淨,不要說成佛,以阿羅漢的程度就好,你一定能穿墻?阿羅漢六根可以通用,所以你一定也能以眼睛吃飯?

千萬不要認爲我們這樣的討論,只是圖口舌之快而已,以分別心的作用來說,「我本具有清淨」、「我具有成佛的條件」二者對于分別心的作用是有差別的。若能正確的理解,至少不會起增上慢,認爲自己本就是佛性。也不會認爲,自己本來清淨因一念無明,所以只要受苦到最後盡了,就會恢復本來的清淨。這都是因爲沒有細膩理解所導致。

《現觀莊嚴論》根本頌:「法界無差別,種性不應異。」關於法界無差別,如《金鬘疏》也說:「所有聲聞聖者的現觀都是佛母一切智,所有聖者菩薩的現觀都是佛母道種智,所有佛聖者的現觀都是佛母一切種智。」佛母觀待聲聞聖者是一切智,佛母觀待菩薩聖者是道種智,佛母觀待佛聖者是一切種智,所以法界無差別。《寶性論》云:「雖為無始但有終,自性清淨常有法,以孔無阻障不見,猶如金色為障蔽。」因為無明的識體對於所緣境耽著為自性有,然而境上的自性有並不存在,只是無明將它耽著出來,所以境上的本質是自性空,這分自性空就是空性。空性,不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存不存在,恆常清淨,恆常存在,不會因為無明耽著為實有,它就變成垢染。事實上,無明耽著為實有這分是識體上的垢染,但識體上的空性不會被垢染,就這一分來講,叫常清淨。進一步來說,佛性就是指空性,成佛時,識體會轉為一切種智,此乃依著空性的勢力斷掉識體上的所知障,這分無明習氣被轉掉的話就轉為一切種智,但是它在還沒有轉之前,以前有沒有?沒有。淨化完的時候,才得到一切種智。所以一切種智這分識體,是開始沒有,後來依著空性的勢力斷掉識體上的垢染才得到的,所以不能說它常清淨。說它常清淨是指一切智上的空性。識體上的垢染是存在的,但是實有是不存在的。識體上的垢染是存在的,所以不能說它常清淨,是斷掉以後才說常清淨。因為成佛了,就不會再一念無明。所謂「無始劫來一念無明」,此「一念無明」不是指開始有第一念的無明,若是認為:開始有一個第一念的無明的話,那麼,在還沒有起第一念無明之前,是佛性嗎?如果是佛性,那麼,以後還會有一念無明?將來成佛以後還會有無明?所以不能這樣解釋。

總的來說,這一念無明,是指還沒有成佛之前,稱為無明。所以,所謂一念無明,是指還沒有將習氣斷盡成佛之前,總相來說,這叫一念無明。所以,如上引《寶鬘論》中所說「雖為無始但有終,自性清淨常有法」前面是講無明的識體,後面是講無明識體上的空性,如文「以孔無阻障不見」因為被無明的耽著識體障礙住了,所以不見自性清淨的這一分,故說「猶如金色為其他的物障蔽」。

一般現在所說的「眾生皆有佛性,由於一念無明」,要對這個作進一步解釋。這個一念,是指現量證空性之前一刻到無始劫,這個都是前念。所以還没有現量證空性都是凡夫,所以是聖者或者是凡夫,是以有没有現量證空性而來區判。現量證空性以後,就有能力成佛,而且是不退的。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