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宗義」跟念佛有何關係?幫助?

開示:
透過學習「宗義」,反觀自己心識的執取,藉由轉化心識的勢力,正行念佛。
依著什麽樣的業力而往生淨土﹖依著煩惱和業能往生嗎?
學習宗義,消磨煩惱轉業,往生淨土取名為我。

學習教理,乃至學習「宗義」和念佛有沒有關係﹖我在這裡做一個解釋。有些人會認為學習教理和修行似乎沒有關係,以為學習教理好似做個研究而已。事實上,這些「宗義」是要告訴我們,我們所見到的境,它存在的性質是如何。雖然境存在的本質是如此,然而我們凡夫所見卻全然不是如此,為什麼﹖這就是要透過學習宗義上,關於這些境上本質的解釋,經由這樣的學習,而去認知到它存在的本質,並且間接的顯示出,我們根識與認知上的顛倒,也就是說,經由這樣的學習,而認知到我們識體是如何的顛倒。那麼,是如何的顛倒呢﹖例如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我們馬上會認為是很實有的存在著,但事實上,境上存在的本質是如此嗎﹖是那麼實有嗎﹖卻不是。那麼,又是如何的非實有呢﹖這就是必須透過學習宗義與經論才能了知。

如你所提問的,這一些跟我們的修行、念佛、持戒等等有何關係﹖如果,我們所看到的執為很實有,又加上是跟我們有關係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就會生起貪,又由於貪而漸次引生瞋。這是由於對存在的實際情況不瞭解,所以稱為癡。所以試想,若是依著我們執實的識體來看一切的話,那麼我們要降服煩惱就不可能了。

因此,透過這些教理的學習,來反觀我們的識體,認知到我們的識體是如何顛倒。我們以前所看到的,會將它執為很實有,當我們透過學習越來越理解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執實會越來越少,相對的,貪就會愈來愈少。所以,是透過思惟這些教理,讓我們顛倒的識體執實越來越淡,並且同時影響到煩惱,也就是調伏我們的煩惱。

一般修行有所謂的前行、正行、完結。所謂前行就是準備,如果在念佛之前,配合這樣的學習思惟,瞭解到在這世間上所見的,原來不是如我們所見的那樣很真實,而自己居然會很真實的去看待它,所謂無明隨惑造業而流轉生死,經由這樣的學習與思惟逐漸生起出離心,乃至生起菩提心。如果依這樣前行思惟的勢力,而正行念佛,以生起出離心、菩提心而來念佛,這對我們將來要往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言,力量上是會越來越強的。更何況,經論上一再的提醒我們,要解脫成佛一定要福慧雙修,所以,教理的學習,對我們修行上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問:我們應不應該去西方極樂世界呢﹖) 當然,有的人是求生其他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應該去,但是否去﹖這就要看個人的業力與願力。不是應不應該去的問題,如果說應不應該去,這會有過失,業力會有污染。

我們平常在修行,要如何在我們的心識上,消磨惡業的習氣﹖所謂的消磨,所依的是「補特伽無我」,或者「法無我」,這是屬於深見。而我們之所以會想要消磨它,是因爲正見輪回以及惡業習氣的可怕,因此,所依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幷且緣著無我,在日常生活中消磨輪回的習氣、惡業的習氣,一再的去消磨它。這一些理路,都需要有宗義的基礎,例如,何謂獨立實體的我﹖這你們要能理解。進一步來說,獨立實體的我有其俱生執和遍計執,而遍計執是依著理由去耽著的,那麽是依何種理由呢﹖所以,將來若有因緣,要去學習宗義的課程,假若沒有宗義的基礎,就會很難理解了。

因此,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我」是什麽樣的我﹖如果我們所安立的,是業跟煩惱的有法,那麽我們就要消磨它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一種推動力。譬如,要到欲界來,就要有欲界的貪所推動才會來,若沒有這推動力如何能來﹖同樣道理,我們要依著推動力往生極樂世界,所依的是什麽﹖若是依著「常一自主的我」,試想,這合理嗎﹖所以,這越探討就越細膩了。

這個「我」是依著「取蘊」而爲我,那麽取蘊是從何而來﹖取蘊是依著煩惱和業而來,若是依著業和煩惱,能往生嗎﹖所以,就要消磨煩惱轉業,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而取名爲我。我們說業與煩惱取名爲我,羅漢是將煩惱都斷了而取名爲我,佛陀不僅將煩惱斷掉,連同習氣也斷掉,而取名爲我,請問,我們將以哪一個「我」往生呢﹖這是我們該思考的﹗

例如達到色界定,是要將欲界的煩惱都降服,才能達到色界定。而要到欲界來,是要起欲界的煩惱,由欲界的煩惱所趨動,才能導引到欲界取名爲我。要到色界,一定是要將世間的煩惱壓伏了,這才能到色界,如果阻止你去色界的你沒有壓伏,如何能去呢﹖所謂壓伏與否,是你有降服了你的心嗎﹖就如同我們學習《俱舍論》有說,世間的煩惱有九品,這九品要壓伏了才有辦法去色界。這就好比說,要到五星級的飯店,如果沒有錢如何能去呢﹖因此引申來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壓伏了什麽而去﹖依著什麽而去﹖若是我們沒有將這些厘清楚的話,如何去呢﹖

這樣的探討是比較細膩的,結合這幾年我們這樣的學習,是否有察覺到,自己已經會非常注意心識的力量了﹖以前都不會注意心識的力量,只會想到自己要作什麽,要如何如何,只在意「境」的問題,而忽略了細審「有境」,所以在《宗義寶鬘》才開演出「境」跟「有境」,因爲我們只有注意「境」而已,對于「有境」却不理解。

例如,十二因緣第一支就是無明,我們起一個要投生三界的「我」,這就是無明。所以,以十二因緣來講,起一個「我」往生欲界,在加上愛取有的滋潤,由于這樣的滋潤才會投生到欲界,如果我們修粗淨相道,將欲界的欲望壓伏了,深覺欲界不可愛,生起嚮往色界的趨動力,再去愛取滋潤它,由于依愛取的推動而投生到色界。相對的,這十二因緣也能應用到要投生色界、無色界,或者要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們可以依這個理解,而去思惟平常該如何修。

(問︰可是平時就會遇到很多境界﹖) 所以當境界來時,我們就必須知道,這在識體上要如何去消磨﹖要如何去修﹖當你能理解這是在消磨輪回的業力,你就會很樂意。例如,雖然對他人很瞋,但就是要將這個心消磨掉,轉這個瞋心就是在消磨它,以菩薩而言,因爲要利益衆生所以要消磨它,以羅漢而言,這很苦要趕快斷掉。若是隨瞋心而轉,就會一直輪回了。

現在我們理解了這一些理路,但由于在時間上、客觀因素,各種因緣之下,還沒辦法修禪定,這時我們的重點,就要放在,平時如何消磨自己輪回的心識。而不是輪回的心識都不消磨,只做一些外相上類似修行的事,這只會浪費我們修行的美好生命。

事實上,透過正確的教理來消磨輪回的心識、煩惱,這就是在消業力了。一般不清楚的人,總以爲要馬上修定、馬上開悟,這就例如戒、定、慧,假若對戒的內涵學不清楚,那只會是在作外相而已。一切由業來决定,什麽是業?「思業」和「思已業」。什麽是「思」?所謂思,是思考了之後心識力量决定,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在這上面下功夫﹗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