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思惟禪修菩提道次第?

首先必須說明,這裡所說的禪修,是指思惟修。至於思惟修的次第,可以依著菩提道次第的科判,或依著菩提道次第的三十八頌。

假若是依著三十八頌作思惟,我個人建議可以將順序稍作調整,將前面「依止善知識」的部分改到最後,也就是說,最後才思惟修「依止善知識」,為何如此建議呢?就如剛才所說,經由思惟將菩提心生起來而希求佛果,並且觀想佛的身語意功德,這時,若有非常好的師長,可以將他觀想當作是佛,如此即是「依止善知識」。

所以,思惟的次第,可以從「暇滿人身」願受心要開始,接著「念死無常」的三根本九因相,再來是「三惡趣苦」,若是可以,當然是以能思惟六道每一道的痛苦為最好,接著「皈依三寶」,依此類推,按照次第而思惟。

(問:可是,會記不住書上的內容?) 當然,我們無法將整本論著完全熟背,所以,你可以將書本放在書桌,或是放在你打坐的地方,然後翻到要思惟的那一段內容,藉此而幫助自己思惟。

(問:如果要思惟中士道,前面的下士道也要思惟嗎?)修中士道時,當然也要修下士道。還有,心力強時、心力弱時又該如何修?這在菩提道次第略論釋有說明。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507頁,第七行:

『修共中士道時,對於共下士道之念死、念三途苦,亦應取修。心例如強,則對於廣略朗忍所舉經教,均應思惟;心力如弱,則捨經教,專從綜要意義上思惟,分段串習。頗公云:「修綜要方法,即將其概要處融會在心,使其不忘。但此不過種植習氣,尚不易生起通達。欲生通達,則每段均須自作問答,依理依喻,自行練磨,乃可生起通達。」此種練磨,即所謂夏剛修法,即觀察修習。』

(問:在思惟念死無常之前,要先思惟暇滿嗎?) 當然一定要,否則思惟念死無常如何有個所依呢?所依就是五取蘊。如果你無法在五取蘊之上,體認到暇滿人身的可貴,相對的,你也就無法生起正確的念死無常心量。人身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具有思惟力得以修行。所以,暇滿所說的內義,你必須在自己的身心之上建立起來。這就如同,你若無法在自己的身心上認知到五取蘊的痛苦,你將如何生起出離心?相對的,你自己不認知需要出離,又將如何認知他人需要出離?因此,更談不上要帶領如母有情解脫成佛的菩提心了。所以,要特別注意,學習佛法的思惟,一定要將論著所說的內容放在自己的身心之上,如此才會有所幫助。

例如,思惟念死無常,你要想,假如自己死亡了怎麼辦?釋迦摩尼佛到人間最後也是將身體捨掉,那麼,自己會不會死?藉由一再的思惟而認定第一根本因相「決定會死」。第二根本因相「死期無定」,你可以舉很多相關的例子幫助自己思惟,譬如,今天隨時可能遭遇死亡,就如那些死亡的人,也沒有料想到會是自己該遭遇死亡。第三根本因相「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假若今天現在就必須死,你想,親友、財富、自身,都無法幫助你不死,而且還必須捨離,所以唯有佛法對你才有助益。這裡只是稍略舉例提供你們作個參考,誠如論著所說,念死無常所說是屬於粗分無常,所以,假若你具有學習宗義寶鬘與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的基礎,可以試著切入比較細相無常的思惟作配合。所以,思惟層次的粗細,與你平時的修學與思惟有著相當大的重要關係。

又,思惟的方式,必須思惟正面及反面。例如,我若是貪,將來會有如何的果報?我若是不貪,將來又會是如何的果報?又譬如,我若是不好好學習佛法,下一世要怎麼辦?我若是好好認真學習,又會如何?必須以這樣的思惟方式警惕自己。

舉例來說,思惟暇滿人身,輪迴之中能得人身是非常難得,即使得到難得的賢妙之身,卻也是一天一天趨赴死亡,假若不認真修學佛法,將來的果報會是如何?或許你會想,不需要好好修學、也不想學,只要天天有飯吃、能睡覺,如此過日子就好,但是你要想,這樣將來的果報會是什麼?或許下一世那隻待宰的豬就是你。不要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你所認為不可能的事往往發生著,因為一切由業決定,所以,要這樣作意警惕自己。

又例如,我現在授課與修學比較能撐得住,以前剛開始授課時,常常因為身心勞累而想請假休息一星期,那時我會想,散漫過一星期的業力會是如何?將來感什麼果?如果不請假繼續授課,業力又會是如何?每當我這樣想,心力就會提起來,我這樣思惟經過十幾年。我每次從台北坐鐵路局南下,就會想,這車子行駛,就如同將我這一期的生命剎那剎那趨赴死亡一般,每當我這樣想,就會提起心力。又例如,有時候因為身體的病痛,心裡會想,或許我應該休息兩、三年好好調養身體再繼續授課與學習,但是又會想,如果在這期間死亡呢?這樣的想法又讓我提起心力,就醫是一定需要的,但是,自己的修學與授課不能輕易放逸。

由於我們的修行還未達到定性,所以難免會有怠惰的習性,這時必須依靠思惟所學習的教理而推動自己,在這方面,必須自己多加訓練與串習。因為長時以來輪迴的因素,我們輕而易舉會有股力量推動著自己懶惰,心識上墮三惡道的力量縱不多加學習早已累積成習,然而卻很少有一股力量督促我們努力修行,所以我們必須養成一再自我督促的習慣性。當然,真的很勞累一定要充分休息,等待恢復時,就要提起心力繼續努力修學。所以,在比較沒有空閒或是心力微弱時,思惟,就要以念死無常為主軸,進而以業果為輔助。並且要培養成習慣性。

(問:師父說,在比較沒有空閒或是心力微弱時要思惟念死無常及業果,這要如何分配進行?如果這時還要繼續思惟中士道呢?)先以思惟念死無常為重,等思惟念死無常熟練,接著才以十分之七、八的心力進而思惟業果,然後再轉成念死無常五分的力量,業果也五分。等到思惟業果熟練以後,業果就以十分之二、三,而以十分之七、八,再繼續思惟中士道,依此類推。

以上所說是一種靈活運用,若是如何思惟禪修菩提道次第,就是如前所說的,依著菩提道次第的科判次第,或是依著菩提道次第的三十八頌。

再者還要注意,有些人會發生一種誤差的情況,由於思惟生起了念死無常的心量,所以內心對死亡產生萬分的害怕,因此對任何事都覺得意興闌珊、提不起勁,若是有如此的情形,你要配合思惟業果的道理。思惟念死無常,不只是讓我們產生害怕死亡之心而已,因為,怕死之心通常人都會有。

所以,你必須清楚,思惟的主題其主要訴求是什麼?以及發生誤差的情形時,又該如何調整對治?

以念死無常來說,是要破除我們執為不死的心識,總的來說,就是要將我們貪著現世之心,修正為趨向後世。因為,我們的心識若是執為不死,便會貪著現世,於是覺得現前的一切都很重要,由於貪著現世所以見地短淺,因此不注重所造的善、惡之業。經由思惟念死無常,能破除我們執為不死的心態,進而注意到,影響下一世的善業,累積了沒有?導致墮惡趣的惡業,斷了沒有?這才是我們需要害怕的,而不是只有害怕死亡而已。

對治這種思惟念死無常所產生的誤差情況,其方法是,當思惟生起念死無常的心量後,還要繼續配合思惟業果,因為,死亡之後,還有下一世。而思惟的配置,若以十分來說,思惟的首要之處,是以念死無常為重點,接著以十分之七、八思惟念死無常,再以十分之二、三分思惟業果作為配合。若你能透過如此的思惟而獲得理解,將會推動你非常努力於修善業、剷除惡業。至於剷除惡業,可以以拜懺等等相關事相,但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以調煩惱為主,必須將自己的錯誤心識調整轉化。

還有一點要注意:當經由思惟培養起心量之後,你又該如何維繫所培養的心量?

以思惟念死無常來說,當思惟將心量培養起來之後,你可以閱讀其他有關於因果的典籍,例如賢愚因緣經、百喻經等等,以閱讀相關的典籍維繫所培養的心量,並且藉此一再串習,同時因為如此,你亦逐漸能將所閱讀的典籍相互會通,而且靈活運用。

事實上,假若你能將念死無常作正確的思惟訓練,並且經過長時期的修學,你會發現,念死無常與菩提心是相融通的,只是文字上有所差異性。因此,當你每次口中念頌「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時,內心便能生起如此的念頭:若一切有情都能學習佛法共同解脫成佛,該有多好。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當別別修時,總的亦能生起」的含意。然而這些都依靠於,你平時是否細膩的下功夫學習與思惟修。

當然,這些道理說起來好似很容易,你們也覺得很能懂,但是,你有沒有實際運用?這才是關鍵。所以,思惟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在自己的身心之上多加觀察揣摩、思惟串習,若能如此,你所學習的才會是自己的,假若你不多加揣摩、思惟,即使我說再多也是無用。若是思惟之後有任何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最後我還要建議你們一點,當你經由思惟有一點覺受時,不要任意對外大恣宣說,因為這樣很容易落入功德慢,你要將所修起的覺受,在心識上持續的滋潤與培養,並且以所生起的心量去幫助別人、與人相處。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