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类学「识」或「心」的研究
資訊分項
相簿2
服務分項
回應(0)


轉寄 列印 迴響 總覽

学习心类学最佳读本:《西藏佛教认知理论》
原Mind in Tibetan Buddhism之中译本

译者:廖本圣

出版者:台北市藏传佛典协会(Tibetan Text Society)

心类学简介

「心类学」就是「识」或「心」的研究。知道心的特质与类别对於了解佛教的理论及实践这二方面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认知是我们身体和语言的发动者,且到达觉悟的过程就是一种有系统地净化及提昇心灵的过程。「心类学」主要是教导我们辨认心续当中出现的各种心识,学习者可以发展出辨别心识的多样化、功能及其彼此关联的能力哪些认知对我们有利?哪些会伤害我们?该如何对治这些会伤害我们的认知?什麽样的认知才是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什麽认知才能究竟对治一切烦恼等等。这些正是认知理论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彻底熟悉「心类学」可为进阶佛学研究领域──例如西藏佛教的「五部大论」──提供必要的基础。

学习心类学的重要性
心和心所的各种认知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也会采取不同的反应,而产生贪、瞋、慢、悲悯、慈爱等不同的认知;但是要辨认身体的身分、角色比较容易,要辨认认知的身分、角色则非常困难,因为前者比较具体,而後者非常抽象。话虽如此,对於一位想要证得究竟离苦得乐的人来说,无论如何都得把这些认知,特别是那些属於烦恼的认知辨认出来,因为烦恼是一切造业、受苦的根源,如果无法辨认出这些烦恼及烦恼的根本―我执,进而加以断除的话,那麽就像射箭不知箭靶在哪里一样,终究无法实现究竟离苦得乐这个理想。

心境只能透过内心去观察了解,无法透过外在的科学仪器,而能观察者就是包含心和心所的认知,但是研究认知比起研究外在具有形状、颜色的物质会碰到更多的困难,主要的原因是外在的物质,可以用我们的前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的认知觉察或甚至透过现代仪器观察得到,但是我们的认知截至目前为止,完全没有任何仪器可以侦测或度量得到,因此对於它的观察也就加倍困难。但我们又不得不去了解,因为认知是我们身体和语言的发动者;而要了解认知,则必须有赖於了解认知理论。 我们除了要学会辨认出我们内在的各种认知之外,还需了解认知和认知之间彼此的关系。哪些认知对我们有利?哪些会伤害我们?该如何对治这些会伤害我们的认知?什麽样的认知才是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什麽认知才能究竟对治一切烦恼等等。这些正是认知理论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回慈智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