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证道歌.根大手印.道大手印 分类:大師有約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喇嘛网 日期:2009/11/15 NPO  编辑部 报导

佛陀於《三摩地王经》曾授记的具德尊胜上师,罗卓他耶噶玛阿旺雍殿嘉措尊驾,於现证大手印时曾引吭《金刚证道歌》谓:《一瞥无比达波噶举见修了义自显自性歌》。

金刚总持威赫名,有谓具足八功德,(注1)
外形示现我人相,尊号莲怙加持者。(注2)
心莲八瓣霓霞宫,一刻不离诚祈请,
证脱刹时虽无缘,然获加持识自心。

 

世间八法逐声匿,光明法身了然见,
但凭与师相契心。妄念之中无念见,
离思境地智慧显,觉者达波子嗣乐,
铭心领悟展声喉。

空行密藏西邬坚,大成就者帝洛巴,
业已敞启三宝藏。

映夺花彩北隐处,大班智达那洛巴,
心气无二道貌显。

草原山谷南卓沃,喜金刚化大译师,(注3)
筑众悉达泉源河。

雪山群峰西拉齐,喜笑金刚尊圣者,(注4)
即身证得双运果。

东方达拉冈波处,第二能仁医王尊,(注5)
十地等持现前证。

身语意处之轮中,四大八小成就众,(注6)
得大手印生命力,无法不成正等觉;
菩提心故巧摄受,无法不行利他事;
圆成深妙二资财,无法不显证报身;
了知闻一即遍脱,无法不应大授记。

殷富父之传承子,生即丰饶承前业,
雪狮大鹏之幼子,种姓力故刹圆熟,
追随噶举成就者,加持力故修自生。

矜夸多年之苦行,懒散怠惰仍为傲,
吹嘘能忍他不能,暗地伤人犹自喜,
论及地道之现证,自他分别论高低,
此即浊世痴修症。虽吾不具悉地名,
然以传承妙诀要,曾观胜义大印慧。

大印根即实相见,大印道是实证修,
大印果悟佛陀心。我根低劣然师善,
生於末法仍称幸,虽不精进传承胜。

论及大印之根时,实相无明两俱有,
轮回涅盘无偏倚,远离增减二边执,
非由因生缘使灭,惑迷痴愚无贬损,
证悟亦不有增誉,惑悟两皆无所悉。
无处显有实体故,一切本然无碍现,
遍满轮涅如虚空,惑迷解脱之根基。
若以自性之光明,以及第八阿赖耶,
此即惑与悟之本。

倘欲见此中道貌,其质本空性则明,
明空不二觉观髓。它是虚空不可攫,
无瑕珍贵澄水晶,自性光明灿耀灯,
无法言诠瘖哑然;它是晶莹无疑智,
光明法身如来藏,本来清净任运成,
无法以喻意传之,任诸言词难诠释,
此即法界不思议。

若要进入此胜道,首当断除一切疑,
再以正见禅修之,便似大鹏纵虚空,
无疑无惧亦不怯。未具正见而修行,
如眼盲者踱荒野。道无定法难取点,
倘无修行唯知解,犹如悭吝困富人,
无法证果利自他,见修双行殊胜宗。

中道行中无明貌,不识自性五因故,(注7)
俱生无明汪洋中,我执惑迷波涛涌。
执取有我主客立,攀执习气坚牢故,
业力积聚生熟果。生死水车辘辘转,
轮回体性本无垢,显时实相亦是空,
三身湛朗唯万物。生之本质即无生,
原来无生岂有灭,离二边执无所住。
此心难以言概全,轮涅幻化一一现,
明此自脱无上见。悟时一切即法尔,
无破无立真如性,离此念心即究竟。

论及大印之道时,心与诸法即大印,
俱生心智是法身,俱生显相法身光。
尊圣上师加持力,与己宿业齐聚时,
如遇旧识悟本性。

此时言语不需多,然初机者所必备,
应弃迎拒已与未,当下刹那此个心,
即是无饰本来貌。禅定莫造作思痕,
刹那亦不落惑迷。无漫无修无作诀,
朗耀悠然与清明,三解脱门虚空中,
明明了了善观照,松紧适度宽坦住,
三粗细等念尽止,心住自然无作中。

四品体悟逐次生,明性之阳源源照,
大印根修就此立。缺此而言高证悟,
如筑无基之城堡,然倘踰执亦魔业。
精勤然属寡学者,受於福德表相欺,
开启自他恶趣端。喜悦清明无念悟,
若执亦是生死因。

虔诚敬信渐增固,识中骨石相遇时,
胜义传承加持受。四歧途处不迷失,
三邪见处不堕落,超越四喜离三缘,
悟由三阶之士道,三大之意所不及,
此为无染自生性。

犹如无云晴空中,自性光明不可言。
无念智慧难喻论,赤裸无作平常心,
主观自慢皆断离,法身如如了然见。
六尘显如水中月,朗朗然照智慧境,
所生诸法本来貌,所显诸相大印性,
大乐法身即法界。

安住奢摩他寂止,毗钵舍那观隐义,
动静一切皆了然,互不分离双运行。
离於妄惑之断除,亦踰治法之引用,
任运达此必有时。

已达证悟之境时,二六时中皆住定,
若离得失二边槛,修行本身亦不存。
思绪犹存初机者,禅修之重不可无。
修行之中体悟生,彼乃妙观庄严饰。

此道细分四瑜伽:专一意指识心性,
又分三品上中下。清明喜悦交融见,
自在住於三摩地,无断体悟是明性。

离戏悟心实无根,分为上中下三品。
了悟生住灭本空,离於空相两执根,
一切诸法融贯通。

心物相合即一味,分为上中下三品,
轮涅诸法化等味,心物犹如水注水,
一味中生诸种智。

念心消尽是无修,也分三品上中下。
所修能修体当空,无明习气渐逝远,
母子光明相融会,法界智慧遍虚空。

总之三摩地禅中,专一随心止念住,
领会平常心之性。离戏意指悟无根。
籍由正观破边执,此即一味真实义。
超越修与无修辩,习气断尽谓无修。

以此始起瑜行者,那洛梅纪诸大士,
迄自贝汪尊圣师。噶举传承之金鬘,(注8)
已抵无修法身刹,任运消除二障黯,
二慧大力广为拓,开启利他遍空藏。
皈依之心了无惑,噶举传承师传徒,
非仅文字更了义。低劣凡庸如我者,
唯秉尊之传承徽,祈速引入无修刹,
尽除无余我念心。

果大手印如是诠:根承俱生三身性,
道用见修二密诀,实证无瑕三身果。
体空离戏法身性,显时则是报身明,
无止无量化身力,此即至高真实相。
大印本质乃双运,无迎无拒诸法界,
具足无缘大乐美,此为广大智慧财。
慈悲本色踰思惟,不住轮回般若故,
不住涅盘慈悲故,无作佛行任运成。
根道光明母子融,大印根果相拥怀,
佛陀原在此心中,满愿宝藏内满溢,
噫嘻美妙神奇啊!

大手印之知见中,由於毋需观照故,
作意知识远远抛。大手印之禅修中,
既是无法执念故,刻意禅修应舍弃。
大手印之行持中,基於法无定法故,
离断欲行与不行。大手印之证果中,
无有成就新增故,远离欲盼与恐惧。

尽此噶举深密意,诸佛佛子唯一道,
遮断生死惑乱法,即身成觉真妙方。
一切法教经续髓,愿与等同虚空众,
齐获俱时悟与脱,同证无上大手印。

为不踰越具足一切殊胜种相之空性辖印,我,雍滇嘉措罗卓他耶为智慧超越,化现为金刚持之莲华的子民,於沾乍宝岩第三德比郭之右斜坡处,普贤大乐光明寺中撰写——祝愿吉祥。

我很高兴与大家再次见面。我将就无比达波噶举传承的见、修、行再继续作开示。

当世尊第三次转法轮时,他曾将一些最究竟无上的教法概述在《三摩地王经》中,如此使得他最有名的追随者之一的冈波巴,才能将殊胜深奥的大手印教法保存下来。《三摩地王经》最主要讲的内容是大手印。此经涵括了噶当巴的法教、胜义与世俗二谛菩提心,以及大手印等。我们也可以说此经乃为世尊最无上的愿心。大手印依根、道、果而教,换句话说,也就是见、修、行。

 

前面我已依蒋贡康楚罗卓他耶的证道歌说明了大手印见。我详细的说明了两种层面的知见,在继续进入道大手印的讨论之前,我想约略再温习一遍。

根大手印有两个层面,它是空性,也是光明的。心的究竟本质完全离於任何因缘条件、离於断常二边、离於一切净垢。我们由於不识此性,以致执着於二元对立的想法,而陷於惑迷之中。

一开始我们是如何陷於惑迷之境的?由於对自己心性上错误的认知、由於认为自我真实存在、由於不识心的光明性,以致我们不断的认为外在现象是真实而存在的,一切外境也真有这麽回事。由於不识心的空与明,我们才会生起分别对立之想;由於不识自心的究竟本质,我们才会生起惑迷,不停在轮回中徘徊。在二元分别的想法上,我们认定轮回与涅盘是分开存在的两样东西,同时执着在有无与断常的观念上。此种二元见将我们抛入完全的惑迷和分裂之中。由於我们还未能了悟根大手印,也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因此,我们只能依於法道而修以实证见地。
 

道大手印在罗卓他耶的证道歌中如是被描述着:

注释:
1八功德为法身、报身、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遍满轮回与涅盘、法身之化现无随影、无亮光或黑暗(表清净)、身蓝色(表真诚)、遍知等。
2莲怙原文为「称为莲花之怙主」,它所指的是第九世锡度贝玛宁杰汪波(1774~1853)。藏文中,「贝玛」为莲花之意,而第九世锡度则为罗卓他耶的根本上师。
3此处指的是玛尔巴大译师(1012~1097),为噶举传承的祖师之一,曾三次到印度受教於那洛巴与梅纪巴门下。
4喜笑金刚为密勒日巴(1040~1123)之名,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瑜伽士,一生即开悟成就,为噶举传承最重要的祖师之一,亦是冈波巴之上师。
5医王尊指的是冈波巴(1078~1153)。他是密勒日巴的嫡传弟子,也是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的上师。在出家前,曾为一有名的医生。
6噶举的四大传承是由冈波巴的四位大弟子所创立的,包括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建立的噶玛噶举(又称冈仓噶举)、帕莫竹巴建立的帕竹噶举、温恭竹清寜波及其弟子创始的茶巴噶举,跋绒达玛旺秋是冈波巴的弟子,创始 跋绒噶举。八小传承则由帕莫竹巴的八大弟子所创的:直贡噶举、竹巴噶举 、 达隆噶举、 雅桑噶举、绰普噶举、 修赛噶举、也巴噶举及 玛仓噶举等之传承。
7五因即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
8由於受限於中译之偈文,贝汪为「贝玛汪谦』之简写,也就是第九世泰锡杜贝玛宁杰汪波。

宝鬘丛书

论及道大手印时 心与诸法即大印

俱生心智是法身 俱生显相法身光

心的本质缺乏实体,空无外相,也就是法身之所指。然而,它具有清晰而光明的显化能力,称为「法身光」。这正像太阳与阳光一样。阳光虽由太阳放射而出,但与太阳是一体无分的。同理,法身有化现一切的能力,此称为「大手印光明」。我要再说一遍,空性指的是在实相上,它并无任何实体存在,然而它的光明或明性,也就是「法身光」却可化现一切。

只要我们存着二元见和分别心,每次当我们听到「心」的这个字眼时,便会自然认为它就在我们身内某个特别的地方。西方人认为心就在我们的心脏之内,而东方人则认为它存在我们的脑中。这种执着是自然产生的,而这两种想法都认为心真实存在某个地方。当我们觉受到外在现象时,都认为它与心是不同的两样东西。因此,我们便在外境的对象物和内在的心识之间起分别:我们没有把现象诸法和心当成是一个整体的东西来看。

当我们把外在的东西和内在的体验觉受分开时,我们不仅执着心为实存之物,同时感觉外在的一切也都真实而存在。我们相信一切外境的存在,同时产生认为外境应对我们一切苦乐受负责的想法。我们不了解一切我们所觉受到的体睑和东西,都是来自於自心的造作,以致生起现象诸法本身可以独立存在的错误想法。我们要知道一切都是本然如是,而它们只不过是我们心的一个投影而已。
一切东西的究竟本质都是空性。现象诸法看似真实而存在,但只有在因缘聚合的情况下,它的存在才成立。没有一样东西能独立而存,唯有依於因缘而生灭,无一例外。

若要修习道大手印,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法身即是心的空性层面,而一切我们所能觉受到的表象事物都是心的光明层面,它与法身无二分别。道大手印的实证显示出我们的心和所觉受的对象是一体不可分割的。

第三世大宝法王让炯多杰曾在「大手印祈请文」中解释了心的自性:
一切诸法均仅为心的造作

心的本质乃是空性

一切由空性中无碍化现

愿此体悟能证悟成果

一切内外现象的心法和色法均只是心的造作,而心的本质则是空性和光明。空并非一定指断灭或空无,相反的,它代表着一种一切均能从中显化而出的无穷力量和潜能。修习道大手印的目的是要了悟心本身即是大手印,而一切化现则由心的明性而出。我要再说一遍,心和现象诸法是合一不可分的。由於持有无间口传传承之上师的加持,我们才能证悟法身,并且了解它是无法仅经由知识上的了解而获得的。

尊圣上师加持力 与己宿业齐聚时

如遇旧识悟本性

上师是谁?尊圣的上师指的是一位持有从金刚总持以降至今,不曾间断之口传传承者。如此的老师才是一位真正具格的上师。他不仅持有从金刚总持以降的口传传承,而且自身也有能力将此传承传与弟子,以促使他们的心性圆熟。另外,他也具有能将自己所证得的智慧引介或传与弟子的能力。

精神导师或师父,和根本上师之间有所不同。师父是指一位我们从其处学法的人──虽然我们不一定都懂。师父可以教导我们正确良善的心态和观念,因此我们有许多师父。上师的意义则更广泛。他可以实际上为我们启发自心本性,也就是大手印。藉由上师的加持和启发,以及多生与他所结的缘,我们便能自然毫不费力的了悟大手印。我们要知道开启真实的心性只有一次,而且只有我们的根本上师可以为我们揭示它。如此一位具格的师父便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我们之能认知大手印,也就是明心见性并不只单依上师的加持而已。与一位真正的上师之间的业缘也是很重要的。然後藉由他的启发,我们才能「如遇旧识悟本性」。藉由与上师多生多劫来的因缘,以及他的加持力,我们才能认识并且了悟自己的究竟自性。而此自性无始以来即於我们自身之内,非属新增之物。所以这种体悟被比喻为「遇旧识」,表示它并非是一样新的东西。

此时言语不需多 然初机者需具备

我们无法仅凭口说便能获证大手印之果。若想获得上师的加持,我们必须增强自己与上师之间的善缘。只有在上师为我们指出自己的本来面貌时,我们才有可能实证大手印。

「然初机者需具备」──一位初机者必须要培养菩提心,也就是证觉之慈悲心。此外,他还要修习「修心七要」、四共加行和四加行,以累积功德。在「大手印祈请文」中,让炯多杰写道:

转心向道为根基 虔诚则为修之首

在前面的偈文中,初机者另有数项要避免或舍弃的是期盼和恐惧。

为了获得无上正观,我们必须精进止观之禅修。做为一位初机者,我们首先要修「止」,以为慧观的实证打下基础。「奢摩他」意为「止修」,藏文是「息内」。「息」为「稳静」,而「内」则是「住於」之意。我们的心本然清净,但由於受制於诸种烦恼的干扰,以致心无法体验到它的真实体性,也就是一种稳静轻安的状态。「息内」的修行主要是要让心净化,回到它自然安详的状态。这种自然宁静的心一定要变得很稳固才行,而我们唯有藉由「止」修的法门,才能止息一切烦恼,停止所有情绪上的干扰。

若想培养心的定力,有两项因素我们必须注意到。首先身体的坐姿要正确,其次是维持沈稳的心。

心与身相连,并依於它而运作。因此我们的坐姿一定要正确。我们的祖师教导我们打坐时,背脊要挺直,这样内在的气脉才会笔直不弯。当气脉走直时,我们身体里面的气也才能畅行无阻。当气,或者说能量的运行顺畅时,我们的心也才能变得稳定安静。所以这点正证明了姿势的重要。

我们之中可能有许多人知道在密乘的修行中,单单气脉就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已详细说过许多次,那就是心性本身并无实体,它完全依於我们体内气能的运行而起用。气有四大元素,即风、水、地和火等。在本文中,「气」并非指经由科学证明,而存在的外在空气,它只是一个密法用词的表义翻译而已。心住於气中,因此我们的身子一定要直,心才会安静稳定。当我们在无明状中时,心中隐匿了许多例如像我慢、瞋嫉等种种的心毒。依於内气而运作的烦恼习气是非常炽盛的,这是由於气行不平衡的缘故。因此,我们若想要平衡身体里面的气行,同时要不断消除烦恼习气的话,那麽当我们在打坐禅定时,身体一定要坐得很直才行。

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三条主要的气脉,即中脉(乌玛)、右脉(柔玛)和左脉(羌玛)。中脉是智慧脉,而左右脉则是业脉。

正确的禅姿有五个重点。首先我们要把背打直,让左右二脉的气能顺行进入中脉,也就是智慧脉。此举可让我们的心沈稳安定。当气畅行汇入中脉时,我们便能净化一切不净和染垢、止息烦恼,而毫不费力的证悟到自然的平衡和安宁。

我们现在了解到一个正确姿势的重要性了吧!而且知道不这样做是没有办法打坐的。一旦我们获得定力,且在下座後也依然能融入禅修中时,便可以不必再专注於坐姿上面。可是为了要稳固这种悟力,我们还是需要按部就班修行。

藉由「止」修,行者可获得九种不同程度的定力。禅修的法门中有许多善巧方便,例如,观注於一个普通的对境物,或是一尊佛像,或是自己的出入息等。但若要在大手印的修行中培养专一的能力,我们并不需要专注在一样东西,或将心住於自己的出入息之上。在密法的修行中,我们可以观想各种本尊以培养定力。在大手印中,「止」修的方法有些不同。第三世大宝法王曾就这个主题唱出一首金刚歌: 大印即由一切概念物中解脱

无有一物需专注

我前面曾详细说过大手印乃离於一切心的造作巧饰──它完全离於心的想像之外。由一切心的对境中解脱,在证道歌中也有所描述:

应弃迎拒已与未 当下刹那此个心

即是无作本来貌

当我们禅修时,必须完全忘掉过去的一切回忆,并停止未来的种种计画。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跟在浮起的念头後面跑。事实上,过去的回忆只不过是我们对周遭之种种体验的一种执着罢了。除了现前当下以外,我们还能对过去做什麽?我们总相信过去,但并没有迹象显示念头是过去的。在大手印的修行中,老舍不下自己过去的一切是不对的,同样若对未来有这样的想法也一样是个错误。计画东、计画西只会增加我们更多惑迷罢了。在大手印的修行中,我们要将心住於当下、住於清净无染的本性中,对过去和未来不生冲突和对立。

自心本性是「毫不造作的」。甚至我们也无法在此刻或现在找到住於当下,或类似这样讲法的存在性。每一刻、每一刹那都有新的念头上来又消失,我们无法指出哪一个特别的时刻就是所谓的「现在」。「现在」只是我们所执着的一个标记、假名而已;念头本身生起又消失,当我们在说「现在」时,它已经成为过去了。我们应该定心而住,不随着过去、现在、未来等念头的生灭起舞,而住於不乱不迷的当下。

禅定莫造作思痕

在真正的禅修中是没有禅修的。倘若我们藉用对境物修专注,它一定得要是一个可视、可感受到形体,不论好或坏、正面或负面的东西。但大手印是离於任何分别的。虽然经典教导我们无一物可观修,也没有禅修此事,但我们还是要藉由修行开展出觉观的力量──离於任何分别对立的明觉。

心具有自知自明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祖师如是教导:

水未搅动时

我们见到了它的清澈

心未使力时

我们看到了它的光明

想藉用力量造作光明就像搅混了一池清水一样,反而妨碍了我们体悟到自在的宁静和光明。没有任何使力或造作的心,才能让我们真正体悟到「当下」,也就是法尔如是,完全离於任何纷扰和不安等。

「大手印离於任何概念」的描述,可能会误导我们相信它指的是心完全处於一片空白的状态中。「当下」意为离於任何扰动、离於任何动因的一种清明的觉观。

刹那亦不落思痕 无漫无修无作诀

不落於纷扰,也不强勉自己,我们将心住於自然而无造作之境中,但非模糊不清,而是非常清晰,正是:

朗耀悠然与清明

由於意识清晰无扰,我们才能将心住於其自然清新的状态中。无修可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宽松自在的无作感觉,让我们体悟到光明。简而言之,将心住於大手印,意即将心住於其真实本来的面貌中,也就是心的一种清新鲜明,或一种当下刹那的状态,完全离於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想法和概念。

在道大手印中,我提到了两件事,即奢摩他(止)和毘钵舍那(观)。心若没有获得寂止是不可能生起慧观的。举例而言,若我们继续不停搅动污水的话,污浊便会持续晦障水原本的清澈。水本来就是非常清澈的,只因为搅动而阻碍了我们,让它无法沈淀下来,显出它的清澈原貌。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是蜡烛的火焰。火的本质是光明而温暖的。倘若有一阵风扰乱了火焰,它便无法照耀得很明亮。但当风停止时,火焰本然的光明便又会再次照亮一切地方。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本来也是光明无晦的,但由於受到烦恼和种种心的造作干扰,以致我们无法认知它。因此,首先我们要净化一切烦恼业障,才能获得究竟证悟的光明。

我刚刚已向诸位说明了保持一个正确姿势的重要性,同时心要持续放松,不要有任何心理上的使力或造作,尤其在打坐时。只要能拿捏住这两种因素,心自然会达到沈稳而安静的状态。

在打坐时要如何对待自己的心呢?我们要将它维持在一种无散漫、无修行、无造作的境界中。不散漫,我们的心才能住於鲜明的觉性中;无修行,我们的心才能住於宽缓的自在中;不造作,我们的心才能住於朗耀的光明中,无有任何投影。我们不要随着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而转,也不要执着於现在。不受限或制约於诸如此类的念头,我们才能将心住於它本来自然的原貌中。

三门解脱虚空中 明明了了善观照

松紧适度宽坦住

三解脱门为 1心之本质为空 2心无实质之因。既无实质之因,故亦不起用 3其果亦无可期。三门好比虚空或空间,既无形状,亦无一可测之组成结构。同理,心性以此三门为喻,既无法测量,亦不得称重。简而言之,心的本性为空,它无实质之因,故果亦无以为盼──此乃「三解脱门」。

当我们说心性为空,无具体之因,果亦不需期待时,那麽是否表示我们乾脆就此放弃或舍掉一切?不,我们必须要专注,保持明觉。专一是修行的关键所在。没有定力和专一,我们无法警觉到各种的烦扰和恼障,以致不停在轮回中流转。我们一定要培养专注不乱的心,才能意识到各种烦扰,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圆满。但是我们不应催促自己,悠然的保持专一即可,不需强迫自己。在开始时,专一是一种普通而简单的觉知,清楚的注视着生起的烦扰即可。但当行者深入修行後,专一会增长成为一种自明的明觉,而後终能住其本来自然的面貌中。这时由於明觉已经展现出来,因此我们便不必再培养专一。在止修中,最後过多的使力与不及的缓滞,都会自然平衡过来。

三粗细等念尽止 心住自然无整中

由於烦恼力量的关系而生起了微细、可辨,以及粗显等三种的念头,而此唯有藉着「心住自然无整中」,才能将其止息。

由於烦恼业力所生起之念是为微细、可辨或粗显的,完全依於个人的情绪而定。强烈的念头是属於粗显的,而烦恼业亦可生起微细的念头。当我们在止修中将其止息时,便能住於自然本来的明觉之中。

在止息一切念头,住於完全的平衡状态中时,我们便可进入四瑜伽中各种不同的了悟阶段或品次。这些堪布卡塔仁波切刚刚都解释过了。

四品体悟逐次生 明性之阳源源照

大印根修就此立 缺此而言高证悟

如筑无基之城堡 然倘瑜执亦魔业

精勤然属寡学者 受於福德表象欺

开启自他恶趣端 喜悦清明无念悟

若执亦是生死因

虔诚敬信渐增固 识中骨石相遇时

胜义传承加持受 在此,主要我们必须了解的是,当我们住於自心本性中,无任何造作巧饰时,便能在「止」修上成就。同时藉由我们心中完全的虔信,以及根本上师的加持,将会如「骨石相遇」般──也就是毫无保留的虔信,会让我们感受到上师的加持是如此强烈,犹如石头粉碎骨头一般。 

在「止」修中会有三种,而在「观」修中则会有四种缺失产生:

四歧途处不迷失 三邪见处不堕落

实证空性便能获得殊胜的证观,但在「观」修中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缺失。它们是迷失於概念性的空性中、迷失於道上、迷失於善法中、迷失於一切假名中。

由於不解空性的真义,因此我们便认为所谓的空性是指万物皆空,无一存在。举例来说,当我们把一整杯的茶喝光时,我们可能认为空性就像这个空而见底的茶杯一样。执着於空无的想法就是「迷失於概念性的空性中」。

「迷失於道上」也与空性有关。我们在法道上学到了各种佛理和知识,但却错误的自以为我们可以把一切都转化为空,所以根本不必累积功德或净化烦恼。我们认为到头来反正都是空,所以可以不用修行。此为在道上所生起的缺失。

「迷失於善法中」也与法道有关。当我们对空性有极大的执着时,便深信自己一定会获得究竟证果。对证果的贪执会阻碍我们认知善法的重要性,例如,何者该舍弃,何者该持修等。但结果我们只是固执不动的执着在空性的证果上。

「迷失於善法中」代表我们自认为仅由表义上去了解空性便已足够。因此,空性的意义便仅止於在心造的层面上。附着假名的空性正如把一颗私人的印章盖在此意义上一样,这绝非是一种真实的了悟。我们只是在空性的意义上造作一番,然而并无任何实证可言。

另外,在「止」修中可能生起的三种缺失是有关喜悦、清明和无念的体悟。在「止」修的过程中,执着在喜悦、清明和无念的禅境中是错误的。离於烦扰的专一可令行者生起喜乐感,而一切均属虚幻无实的了悟则可带来明性(光明)。执着於喜悦的禅境将导致我们投生於欲界;执着於清明的体悟将导致我们投生於色界,而耽溺於无念的境界,则会使我们投生於无色界。大手印的修法必须离於以上四种迷途和三种缺失。

超越四喜离三缘

在密法的第三灌中,上师会要我们观入大乐,也就是究竟的自性。四喜是藉用以说明大手印渐进了悟的例子。它并非是一种法道,它只是说明了究竟智的渐次了悟层次,即喜、大喜、殊喜与俱生喜。究竟智乃离於一切喜乐(大乐),因此罗卓他耶教导我们它是超越四喜的。

究竟智亦离於三种因缘条件,即喜悦、清明和无念。我们曾说过这些现象会在「止」修中生起。虽然我们在修行中会体悟到四喜和三缘,但究竟本质是超越离於这些境界的。举例来说,在我们禅修时,我们会产生各种觉受。在我们感受到大乐或喜悦的时候,我们自然会认知。当我们感受到光明或清明时,也会意识到。通常我们的心会马上认定:「这是喜悦,那是清明等」。但究竟上而论,我们必须超越对於四喜和三缘的推断。

悟由三阶之士道

我们可以依个别根器所能达到之三种阶段的了悟,来解释「士道」这个字。佛陀由於其弟子具不同的性向和能力,所以传下了三乘以及不同层次的佛法。这三种层次是渐进的,但有一种直接的证果称为「卓嘉瓦──拔跃」。也就是当一个人证悟菩萨初地时,他便能自动登上菩萨三地。这在学校中也常发生,孩子由於成绩优异而跳级就读。最高的层次称为「俱时生起」。当上师向我们指出心性的同时,我们便在当下获得了悟。但前面我说过,我们所能成就或到达的阶段,还是要依个人的根器而定。

三阶之士道所谈的是有关个人的根器,与一个人的自性毫无关系。倘若我们认为由於每个人的佛性有别,所以在能力上有低等、中等或优秀的分别时,我们便误解了这个法。佛性乃为一切众生无分别的圆满具足,但为何有些人的能力较佳?这与他们烦恼的多寡、净化的程度和业力等,都有关系。

从究竟上来看,一切众生都平等的具足佛性,但若谈到证悟,则要依三士道以及其所代表业障的多寡和程度而定。

三大之意所不及

「三大」指的是修行道上的闻、思、修,它可引领我们达到开悟的境界。但究竟的自性本身是无法为此三者可触及的,它超越了一切。般若波罗蜜多是无法言说,离於想像和文字的;它是在谈到空性时所使用的词句。「不及」也就是无法触及,意为离於闻、思、修之意。我们不要把它解读为此「三大」是不需要的。在成佛的道上,这些才是最基本的,不过究竟的证果是无法言述、无法触及的。

「究竟」指的是无法用任何普通语言所能描述的究竟智。它离於想像、离於任何在修行中所生起的体悟。所以究竟智是:

此为无染自生性

它也是:

犹如无云晴空中

蓝色、无云的天空遍满一切虚空,它毫无障碍的充满於轮涅之间。无云晴空只是一个藉以做为比喻的例子,因为:

自性光明不可言 无念智慧难喻论

究竟智是:

赤裸无整平常心

当心住於无念的鲜明状态中时,即是「赤裸无整平常心」。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将自心住於无可触及、无所依缘、自然赤裸无饰的状态中,无任何虚假诡辩。

主观自慢皆断离 法身如如了然见

清楚了然的看见法身指的是「毘钵舍那──观」,也就是特殊的内观。藏文的「观」称为「喇痛Lhagthong」,意为看见以前所未曾看见的。我要再说一次,「毗钵舍那」意为特殊的内观。它并非指某个人的眼力比较锐利,它是指我们看到了以前所未曾看到的。

由於时间有限,因此我无法逐句讲。但我希望诸位能了解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必须要藉着将心住於自性之中,而开展出特别的内观。当我们住心时,要离於任何造作或依缘的念头。我们必须慢慢培养自然住心的能力,不随着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念头转。而当我们能住於当下时,便能生起无上清明的内观,它是一种离於任何凡俗想像的体悟。

六尘显如水中月 朗朗然照智慧境

所生诸法本来貌 所显诸相大印性

大乐法身即法界

安住奢摩他寂止 毘钵舍那观隐义

动静一切皆了然 互不分离双运行

离於妄惑之断除 亦踰治法之引用

任运达此必有时

已达证悟之境时 二六时中皆住定

若离得失二边槛 修行本身亦不存

思绪犹存初机者 禅修之重不可无

修行之中体悟生 彼乃妙观庄严饰

当行者精勤修行时,便能证悟大手印之四瑜伽。之前,堪布卡塔仁波切曾在这方面做过一简短的开示。但由於此证道歌的基础是在於四瑜伽之上,因此我也会概略的再说明一下。

道大手印是:

此道细分四瑜伽 专一意指识心性

又分三品上中下 清明喜悦交融见

自在住於三摩地 无断体悟是明性

在「止」修中,我们要修行专一。当我们能一心不乱的住於自然平稳的状态中,也就是离於任何烦扰时,此等特别内观的智慧便会开始展现,而此即是喜悦和清明。由於「止」修的圆满,我们才能稳静的住於喜悦和清明之中。

在专一的阶段中,心可认知自己,并一窥此平常心,也就是智慧心。心可依行者住心的能力而决定认知自性时,所能维持之时间的长短。初机者总认为自己在禅修,但却常使力造作,导致其修行变成有条件的情况,而行者也因此而起分别。这种巧饰会阻碍我们的心去真正的认知它自己。圆满的止修代表心已完全止息,足够去认知它自己,足够去一窥此平常心。专一是完全没有依附於任何因缘条件的。

离戏悟心实无根 分为上中下三品

了悟生住灭本空 离於空相两执根

一切诸法融贯通

第二的离戏瑜伽则能将心专一的住其自然本来之貌中,而住心的时间也会慢慢增长。在没有任何心性造作的修行中,我们便能确实的了知心和外相是一体不分的,譬如镜子与其镜中之影是不分的一样。我们之前也说过,法身与其所放射出的光,也就是它的表象显现,是无差的;光是法身的光明。我们常用自己的心对所执着的表象东西起分别,但在离戏瑜伽中,我们了悟到外境只不过是我们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既是如此,无二的了悟便会由此生起。

简而言之,离戏意为心与外境,也就是主客体之间并没有分别。一切现象和觉受全然皆由於心的投影所致,事实上,它们是一体无分的。在实证了无二之後,我们再继续往上修第三瑜伽,称为「一味」。

心物相合即一味 分为上中下三品

轮涅诸法化等味 心物犹如水注水

一味中显诸种智

在此阶段中,我们专一的体悟到轮涅的一味。平常我们都将轮回执为是一种人人都想解脱的痛苦境界,而涅盘则是一种大家都想达到的安乐境界。但当我们在修一味瑜伽而住於纯一之中,并离於任何心智上的审视时,我们便能了悟到轮回与涅盘,实际上是合一无二的。

      念心消尽是无修 也分上中下三品

所修能修体当空 无明习气渐逝远

母子光明相融会 法界智慧遍虚空

在最後的无修瑜伽中,行者生起了修行,以及究竟证果的无分别光明。也就是行者在禅修以及下座後的日常生活当中,都能随时观照心的光明。它是修行与证果,也就是心之明性的不断展现。这些是大手印的四瑜伽,每一瑜伽又分为上、中、下三品,总数为十二。照字义上来说,我们大手印有「四、三,以及总数十二之瑜伽」。

总之三摩地禅中 专一随心止念住

领会平常心之性 离戏意指悟无根

藉由正观破边执 此即一味真实义

超越修与无修辩 习气断尽谓无修

倘若我们把十二瑜伽与道地(五道与十地)之间的关系做一比较的话,它们是这样的:

?专一瑜伽之上中下三品,等於五道中第一的加行道与第二的资粮道。

?离戏瑜伽之上中下三品,等於五道中第三的见道,也是菩萨地之第一地。

?一味瑜伽之上中下三品,以及无修瑜伽之中下二品,等於五道中第四的修道,以及第二至第十的菩萨地。

?无修瑜伽之上品,等於五道中第五之无学道,以及证悟的佛地。

以此始起瑜行者 那洛梅纪诸大士

迄自贝汪尊胜师 噶举传承之金鬘

已抵无修法身刹 任运消除二障黯

二慧大力广为拓 开启利他遍空藏

皈依之心了无惑 噶举传承师传徒

非仅文字更了义 低劣凡庸如我者


唯秉尊之传承徽 祈速引入无修刹

尽除无余我念心



主持人
宝鬘丛书. 蒋贡康楚仁波切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