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与十不善业 分类:大師有約

 /2/13/ 06:10  Buddha dharma NPO 报导

十善业与十不善业尊贵的第十二世泰锡度仁波切讲授

His Eminence the 12th Khentin Tai Situ Rinpoche

 

今天,依中心之邀请,我将讲解所有佛教徒的基本戒律,即大家所悉知之除十恶业与行十善业。

什麽是业 ? 业力如何运作 ?

一般而言,不论是否为佛教徒,只要是人类,乃至於动物或其他道的众生,若他们做好事,则为善;做坏事,则为恶。这是普遍性的,是业力的基本法则。若是人类行善事,则为善;行恶事,则为恶。

同理,动物做好事,则为善;做坏事,则为恶。业力不仅适用在人类,业力也适用於所有的众生,此乃业力的基本法则。但是,我们常会习惯性地认为,业力只与人类有关,或以为善业、恶业只是佛教徒的事。很多人确实是这麽想的,这种想法绝对地不恰当,因为,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不论你是不是人类,业力是平等的。这只是个普通的常识,在讨论业力的这个范畴里,业力可以分为许多的层次。业的大小与运作,决定於造作善行与恶行的造作者对业的知识与对业的理解。基於此,而有不同程度的业。行为的本身可以完全相同,但是它背後的业,却可能是善业或恶业,是重业或轻业。

打个比方,有许多简单的行为,譬如偷取。如果一只鸟,偷食某人田中的榖物,这是一个恶业,此鸟有个偷取的恶业。此恶业很小,因为此鸟并不知道这个田地是属於某人的,鸟并不知此事,鸟只是觉得在此田取食很方便,这里有许多的谷子,榖物很明显地长在田里可以吃。但是,这仍是偷取的行为,所以是个恶业,鸟造了一个负业。但这不同於人类在别人的田中偷取食物,和鸟一样在同一个农田中偷取同一榖物,即使此人不是佛教徒,他造作的恶业比鸟大。佛教徒知道偷盗是恶业,同一行为,所造的业就更大。如果你不是一个佛教徒,你不知道什麽是恶业,你只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好。因为你知道如果别人由你的农田中偷取榖物,你会不高与,所以,你知道如果某人由他人的田中偷取榖物,被盗者会不高与。所以,由他人的田中偷取榖物是一个恶业,此恶业比一只鸟要大,但却不同於一个佛教徒。如果是一个佛教徒,造作此一完全相同的行为,他的恶业是更大的,因为佛教徒知道偷盗是恶业。若自他人田中偷取榖物的是比丘或比丘尼,那麽,他们就破了戒,他们将被取回袈裟,不再是比丘或比丘尼,因为他们偷取了别人田中的榖物。所以,比丘及比丘尼的恶业,又更甚於一般佛教徒所造的恶业。为什麽呢 ? 因为,比丘及比丘尼曾经受过不窃取的戒律,不偷盗是主要的戒条之一。既然曾经受戒不偷盗,则偷盗就成了破戒,所以,此比丘及比丘尼便是堕戒,而不再是比丘或比丘尼了。由此例,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同一个行为,其所造作业的轻重,取决於造作者对业的理解程度,以及此人誓愿的高低。由此亦知,业力是遍存的,而业的大小轻重则是有各别差异的,业的运作非常复杂。在究竟上,你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业,那是不可能的。很相似的业,有可能;完全相同的业,不可能。因为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且会依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动机,和不同的态度,而有所不同。它们不可能完全相同。

同样的状况也适用於善业。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城镇中有座庙,此庙己经非常古老,它东则的墙壁有一道裂缝,非常接近地面,雨水由此缝流入,寺庙可能因此而损毁。因为这个裂缝太低,人们并未注意到此一裂缝,所以没去修复它。有一天,住在寺庙附近的一个人,买了一头猪,此猪午後觉得闷热,就到附近的泥沼去玩耍,在泥里打滚,所以浑身是泥巴,然後牠到寺庙的东侧,因为东侧午後因晒的关系,而变得阴凉,此猪就在寺庙东侧阴凉处休息,此猪并不知道东墙有个裂缝,但是因为牠全身都是泥巴,所以,日复一日的,慢慢的,这个裂缝被泥巴所填补,所以,这间寺庙被报保存了许久。此猪并不知道牠修复了寺庙,这只是个意外的结果,所以,此猪造就了一个小小的善业。如果此善业是一个普通人所做,那麽他的功德就比较大,因为,他们是基於自发的意愿而做此事。若是一个佛教徒修复此缝隙,则他的善业更大,因为他更清楚为什麽要这样做。佛教徒知道什麽是利益众生的成佛事业,所以功德也就更大。但是,一只猪即使牠并不知道什麽叫做动机、意图,牠只是无心地就修复了寺庙,牠仍就造了善业。所以,不仅恶业依循业力的法则,善业也依循业力的法则。业的变化有许多的层次。你不可能找到究竟上两个完全相同的业,细部皆相同,不可能;相似的,则可能。人类的世界也是一样,如果你观察五十亿的人口,看他们的脸,则有许多人长得很像,但是你却不能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栾生兄弟或姊妹,也仅是神似,而非完全相同。如果,你计算他们的头发,你测量每个部位,它们是不会一样的。业力也是这样的,不论是恶业、是善业,没有一个业是完全相同的。

Sherab Ling Monastery

只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相同的,绝对的相同,那就是所有众生的佛性是完全相同的。己证悟的佛陀的佛性,与众生的佛性是完全相同的。自无始以来,佛性即是相同的,虽然我们尚未证悟,但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本质。直到我们证悟究竟的佛性,佛性并未改变,佛性仍是一样的。不过,在相对上有所不同,因为,当我们证悟时,相对上,我们证悟的时间不同,我们所经历的过程与法门也可能不同,我们证悟後的佛行事业也不同。譬如,观世音菩萨是悲心,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弥勒菩萨是慈心,金刚手菩萨是威力。因此之故,各个伟大的佛及菩萨,都有其不同的化现,以不同的方便善巧来利益众生。所以,在相对上有所不同,在究竟上则是相同的。究竟,是超越个别差异的,这才是真正的究竟。但在究竟之外,在相对上,每件事物都不相同,每件事物都是独立的个体。

 

善业与恶业、性罪与遮罪

以上是对业的介绍,一般所谓的善业与恶业。接下来,我将谈一些善行与恶行的特徵面向。

在藏文裹,有两个特别的用语,以两个词,分别描述两个层次的恶业造作。第一藏文词是「 攘寻技卡那玛托瓦」,第二个藏文词是「 却贝卡那玛托瓦」 。「 卡那玛托瓦」 是指负面的行为,「 攘寻技卡那玛托瓦」 意指不论是否知道是恶的,只要是造作了恶行,就是造作了恶业。老虎杀死鹿,老虎并不知道鹿不想死,但老虎还是造了恶业。所以,任何众生,只要是做了负面的事,都是造作了恶业,不论知道是恶业与否,这就叫作 「攘寻技卡那玛托瓦 」。就好像你让杯子由桌面掉到地上,杯子会打翻,水会倒出来一样,杯子有可能破掉。这是很自然会发生的,你知不知道会这样发生,并不重要,如果你打翻杯子,那麽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是个小孩打翻了杯子,也会有同样的结果;聪明人打翻它是如此,普通人打翻它也是一样的。这就叫做 "攘寻技卡那玛托瓦"(中文译为"性罪"),众生所造作的负业称为"攘寻技卡那玛托瓦"。

"却贝卡那玛托瓦"意指受了戒不做某行为,但是却又做了那个行为,这也是种负业 (中文译为"遮罪")。特别是,若你是位佛教徒,你犯了十恶业中的任何一项,则你不仅自动的己犯了"攘寻技卡那玛托瓦",而且在此之上,你还犯了"却贝卡那玛托瓦"。因为,佛教徒通常会受基本的戒律,不去造作恶业。若你是比丘或比丘尼,那麽你所受的戒律可能百倍於仅是佛教徒。所以,如果是破了戒,就是"却贝卡那玛托瓦"。因此,"攘寻技卡那玛托瓦"与"却贝卡那玛托瓦",是两种普遍层次的恶业的术语。

Tai Situ Rinpoche at Sherab Ling Monastery 

十恶业、五重罪、五极重罪 (五无问罪)

若要详细说明善业恶业、善行恶行,是无尽的,我们无法将它们详尽的分类、计数,那无穷无尽的。然而依据经藏与律藏,佛陀於其中开示道:避免造作的负面行为,可以大约分为三类。一般来说,第一大类是基本的不善业,可以归纳为十种不善业。第二类则是很严重的恶业,共有五项 (译注:此处所指应为中文古译之 "大乘五逆",本文译作"五重罪"。<<俱舍论卷十八>>所载之"近五逆罪","近五无间罪",应非此处之所指)。第三类则是极重的恶业,是恶业中的恶业,也有五项 (译注:此处所指应为中文古译之"五逆罪" 、"五无间罪"、"五重罪","小乘五逆",本文依开示之文义,译作"五极重罪"。所以,佛陀教授了二十类的基本罪业。第二类及第三大类,我只会给各位一些概念,我不准备详述。今天的主题是十不善业,所以,对於十不善业我将逐一详述。

十不善业

 

十不善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的不善业是由身体、行为所造作。第二类的不善业,则是经由语言而造作。第三类的不善业,则是由精神活动,由心意所造作。即由身、语、意所造作的十不善业。三种不善业由身所造作,四种不善业由语所造作,另外三种不善业则由意所造作。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远离十不善业,要能自我训练,不沉溺於身口意的负面行为当中。

我们应该牢记这些负面行为的归纳总集,克服这些负面的行为。这基本的十项,若是交错组合,则可以有无限多的负业。所以,十不善业只是个指导纲领,便於我们记忆不去造作恶行,不要沉溺於这些不好的行为裹面。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不是只有这十项,它们还有许多的组合,十项只是十个关键,就像是语言糸统里的字母一样。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要误以为这十项行为,只有比丘、比丘尼,或修行者这一类的人,才必须远离。而是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须避免去造作。不是只有比丘、比丘尼,而是每一位佛教徒应遵从的誓愿与戒律。比丘及比丘尼还有他们自己特有的戒律,除了十不善业之外,还有两百条以上的戒律要持守。十不善业是一般在家居士与佛教徒所应持守的,而非仅是出家众的戒律,在此我特别强调,希望大家对此点有所认识。所以,大家都应善於持守,不要沉溺於十种不善的行为之中。

我所依据的法本,是由伟大的上师堪千札西欧泽所着,这是相当古老的一个法本,他当时是为了"妞涅---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闭关齐戒"的修持仪轨而写,即严谨奉行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关修持法门。我将精确地依据此一法本,依此来讲授。

三种身的不善业

首先,是由身所造作的三种不善业,分别为杀生、偷盗、邪淫。杀生是指有意图的,且行为上真正去做了夺取他人性命之事,是你做了努力,去断送其他生灵的性命,你杀了生。所以,杀生是身的不善业,每个佛教徒,都不应该杀生。第二种身的不善业是偷盗,所谓偷盗是指你取了属於别人的东西,此物他人并未给你,所以此物并非为你所有,而且你也知道这一点。你知道而且是有意的将别人的财产,据为己有,你真正达成此事,则你偷取了他人的财产。这是一种身的不善业,佛陀教导我们不应偷盗。邪淫则是指性行为沉溺於逾越了家庭正当规范之外的行为。由於逾越了规范,所以是邪淫,而佛教徒是不可以做邪淫之事的。以上三项行为,是三种不善业,是由身所造作,而一个佛教徒应避免造作这些不善业,此为第一类的身不善业。

四种语的不善业

第二类的四种不善业跟语有关,第一个是妄语 ( 说谎 ),第二是两舌,第三是恶口,第四是绮语 ( 说闲话 ),所以共有四种语的不善业。妄语是指你说谎,你说一些不真实的话,而且,你说谎的目的是为了愚弄他人,以使自己有所获,而不顾虑他人付出的代价及後果。你说谎而不考虑对他人所造成的结果,你说谎是因为你想从中得到些什麽,这就是妄语。两舌是指某两人是亲密的朋友,而你却有目的的、有企图的说其中某人的不是,使得另一个人不喜欢对方,或是使某人怀疑另一个人,如此,你制造了两人间的不和谐,这就是两舌。这是一种恶业,是一种语的不善业。第三种是恶口,你刻意的说一些话来伤害他人,让他人感到不悦,感到受伤。你说这些话是刻意有伤害对方,这就是恶口。绮语则指你说一些话以助长他人的执着,增长他人的无明、增加他人的妒嫉心与瞋恨心。你说一些话增长了他人的染污,这就是绮语,大部份人的绮语是增长无明,但是,绮语也会同时增长其他的染污,否则,就不会有人喜欢厅绮语了。因此,绮语常常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它会增长我们的染污。绮语可以满足我们的目的,制造我们的愤怒,嫉妒、执着、无明、绮语浪费我们所有宝贵的时间,它喂饱了我们的无明。以上四项,是四种语的不善业,我们应该避免造作语的不善业。

三种意的不善业

第三类的不善业是由意所造作。由见到他人的胜利与他人的快乐时,昇起负面的态度开始。当你看到某人真的拥有很好的东西,真的做了好事的时候,你心中想,我要取代他,我要拥有的一切,这种心态是负面的。正确的态度是你能随喜他,你为此人在此生拥有这些美好的事物而感到高兴,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如果你因为别人的高兴而不悦,则是一种负面的心态,这是第一种的意的不善业 ( 贪欲 ) 。第二种不善的态度是伤害他人,希望他人不好。所以,第一种是别人快乐时你感到不悦,想取而代之;第二种则是你希望他人痛苦。你们知道,有许多人希望他的敌人痛苦,这是非常负面的心态。

第一种及第二种意的不善业,就像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向。第三种意的不善业是邪见。譬如,此生我所面对的一切,若有任何苦痛或负面的事,都是由於我过去生的业力所致,这是一种正见。若是某人不相信一点,不做此想,而责备所有其他的人,这是一种邪见。或者是你会想,此生我所值遇的种种好事,都是由於过去生累积的行善所致,如果这一切与善业有关的话,也是因为有其他人的存在,善业才可能形成。但是,持邪见者并不会这麽想,也不相信这些,他们会认为这是自己此生的成就,是我的能力,是我的荣耀,事实上这是一种邪见。类似这样的例子,非常的多,这属於第三种邪见的意的不善业。佛教徒应该避免去造作邪见。再举一个邪见的例子,西藏在遭遇到大麻烦的时候,群众破坏寺庙,摧毁佛像,以及杀害比丘及比丘尼。他们怎麽说 ? 他们说佛教通通都是谎言,说释迦摩尼佛不想照料他的王国,他只是在某处静坐了许多年,自己思索应该如何控制老百姓,然後,他发现了佛法,知道该如何控制百姓们。所以,那些群众毁坏寺庙,摧毁佛像,以及杀害僧侣。此种行止,乃邪见所致。其根源,是因为第三种的意的不善业。当然,他们做出的行为,较第三种的邪见更坏。他们所做行为是罪业中最严重的,属於五极重罪 ( 五无间罪 ) 之一。而他们的态度、邪见,则属於第三类,意的不善业。

以上我们粗略的了解了什麽是十不善业。这十项当中,何者障碍力最大 ? 以最後一种,也就是三种意的不善业中的邪见为最严重。邪见甚至可以影响我们不再是个佛教徒,我们是佛教徒,若我们有邪见,则我们可能变为非佛教徒,所以,邪见是最严重的。而所有其他的不善行,如果我们不修复的话,如果我们沉溺在里面的话,那也是非常非常负面的。不过,若是因为人的脆弱,一次或两次的犯错,虽然是负面的,但还不致於使我们变成非佛教徒。所以,如果於我们的脆弱,由於我们无明,有时我们会造作前述九种的不善业,但这并不表是我们己经不再是佛教徒。我们仍是佛教徒,即使我们曾造作一两项负业,直到我们修复这些负面的业。

忏悔力与誓愿力

如何修复曾造作的恶业 ? 也许有些人会这样想,我们可以尽兴的耽溺於恶业之中,直到满足为止,我们只要每次都做忏悔就好,如此我们就没事了。这样想是不正确的,忏悔、修复、生效,只有在我们真正发自内心的意念时才有用。如果你只是忏悔,那麽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你必须是虔诚的,真心的忏悔,才有作用。忏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藏文里用两个字做说明,简短的说就是

"向"与"动"。"向"的意思是忏悔,为了要真正忏悔"向",你必须要有悔恨感。如果你并不後悔,你就不会忏悔,你只是用你的嘴唇说"我感到抱歉",你不是由内心感到忏悔。你必须是对自己的所做所为感到抱歉,并不是为他人而抱歉。就好比你到上师的跟前,跟上师说我对不起你,那是不切中要点的。你做了错事,对向是其他的众生,对向是你自己,这才是你所要感到抱歉的,你不需要对上师感到抱歉。你要对自己感到抱歉,对所有的众生感到抱歉。因此,第一项忏悔的条件是"向",是後悔之心。接下来是"动","动"意指我感到抱歉,我做了什麽什麽,从今天起,我不再做此恶行,这就是"动"。若你不是发誓不再犯,则你的忏悔,便只是个借口,以获取谅解,你的忏悔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如果你真的对於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那麽你必须准备好要发誓,以後永不再犯。如果你不做这样的誓愿,就表示你并非真正的感到抱歉,你只是口头上说说,并不真正认为做了错事,所以,没关系,下次我可以再犯。因此,我不想要发誓不再犯。故知"向"与"动"是非常重要的,若我们做"向"做"动",则我们因无明所造作的恶行,就会慢慢的被净化,但不是完全的净除。若因做 "向"、做"动"则一切都被清净了,那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净化确实自你做"向"与"动"那一刻开始。所以,所有的恶行,在你做"向"与"动"开始,逐渐的被净化。但是对於邪见,如果你真的有邪见,那麽要做"向"与"动",你如何去做"向"与"动"。所以,邪见是最严重的,这也是为什麽它被放在最後。邪见己接近第二类及第三类程度的不善业。

五重罪

第二大类"五重罪"有五项。对於第二大类的"五重罪"及第三大类的"五极重罪", 我只做一两的举例。第二类"五重罪",其恶行严重的程度,诸如恶意、蓄意的毁坏佛像,此乃延续最後一项意的不善业,邪思,邪见所致,破坏佛像,是属於第二大类的"五重罪",此类恶业重大,较十不善业为严重。毁坏佛像是一例,使他人破戒,例如,令比丘、比丘尼破戒,是蓄意地使他们破戒,也是属於第二大类的"五重罪"。第二类的重罪有五项,都是非常严重的恶业,它们是基於邪见所致。

五极重罪

 

"无极重罪"是最严重的罪业,诸如杀害父毋亲、杀死自己的上师等等,这些属於"五极重罪",是最後一类,最严重的一类,共有五项。在藏文里称为"脏每霸","脏每霸"意指没有比这个更坏的了。这是第三大类的恶业。

"诸恶莫做"四句偈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法"( 增一阿含经卷一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麽是十不业、五重业、五极重业,诚如我先前曾说过的,这些都是所有佛教徒,应该遵守的基本戒律。因为,在释尊的法教里,在经典里,清楚的写下四句话,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第一句是"诸恶莫做",第二句是"众善奉行",第三句是 "自净其意"( 或译做"自驯其心"),是调服自心,而不是训练自心。以上共有三件事,不造做恶行、不善行,是其一;行善行、行美德,是其二;调服自心,则是第三。最後一句是,以上三种行为,就是佛陀的教示,就是佛法,即"是诸佛法"。所以,十不善业是诸端恶行的总集,我们应避免去造作,这是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持守的戒律。

小乘一持戒 大乘一持心 金刚乘一转化

前述对於戒律的基本与普遍的教授,是每位佛教徒都应遵守的。同时,接下来我所要谈的也是非常的基本。若你走入大乘,则你知道什麽是基本的善行;当你走入金刚乘,则你知道这些基本的善行与不善行,是一种转化。譬如,在大乘里,若有三、四个人聚在一起,在图做恐布的坏事,例如想要杀一些人之类的。那麽,如果可能的话,你应该尽你所能的将他们分开,如果你还是帮忙他们聚在一起,仍让它们增进友谊关系,你就是锦上添花、助纣为虐,这是不好的。你己然陷在恶业之中了,因为你帮助他们做坏事。所以,协助他人做恐布的坏事,是一种不善行。在大乘裹,善与不善是依动机而定的,是决定於行为背後的目的。我再举一个例子,是个很愚笨每却是个相关的例子,假如你走在街上,你看到一个人快速的奔跑,你看到他往哪一个方向跑,以及躲藏在哪里。几分钟之後,你看到有十个人,带着武器在追赶此人,想要杀死这个人,这十个人问你,刚刚那个人往哪个方向跑 ? 躲藏在哪裹 ? 你会告诉他们真话吗 ? 若你据实以告,则此人就会被杀,这时你怎麽办 ? 你会说谎或是说真说 ? 所以,在大乘裹,依你的动机与目的而定,若你看到此人就躲在隔壁,你会告诉那十个人,他朝另一个方向逃跑了,等到这十个人朝该方向追赶过去,那个方向其实是错的,在他们走了之後,你才告诉这个躲藏者,让躲藏者朝追杀者的另个方向逃走。所以,像是这样,大乘的十善业与十不善业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乘重视的是动机,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悲心与菩提心很重要的,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式与原始的意义仍然相连,但是,这经过转换的,变得更大、变得更广、变得更正确,不仅只是单纯的好行为、坏行为。

在金刚乘裹又更进一步,因为在究竟上,并没有所谓的好事、坏事。但在相对上有好与坏,任何事情,在相对上有所谓的好与坏。所以,在我们还没有成熟到究竟的次第时,我们必须遵循相对的法则。直到我们证悟了究竟,我们就不再有好或坏,不过,到达了究竟层次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什麽理由去做坏事了。若是你处在究竟的世界裹,你将永远不会造作恶行。所以,好与坏是相对的,坏是不存在於究竟之中的。当你还会做坏事的时候,表示你还没有到达究竟的层次,这是非常清楚的事。所以,在密续裹,善与不善的定义,作了更多的转化。

今天,我并不打算详谈大乘与金乘这两个主题。我今天在这裹所讲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由此开始,依各个修行者成熟度的不同,智慧与动机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业行。依这些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善恶之关连。以上,是概略的、可理解性的说明。

回向

我将在此告个段落,我很诚心的希望,今天受中心德绍喇嘛的邀请,在此所开示的主题, 能对各位有所帮助,希望不仅是对你们的禅修及祈愿念诵有帮助,

且对於你们日复一日每天的生活有助益。因为,善与不善并非不相干的,它们时时刻刻都是相关的。不论有人知到你做了什麽,或没有人知道你做了什麽,这些都不重要,业是一样的。你做了坏事,没人知道,它仍是件坏事;你做了好事,没人知道,它仍是件好事。所以,恶行就是恶行,不管别人知不知道都是一样,一切都是相连的。

我很诚挚的希望与祈愿,你们此生都能行汝之最善,那麽,当死亡之刻来临时,我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己说: "此生我己尽一切之所能,不造作恶行,我没有什麽好後悔的,我己尽我所能的做得最好了。"所以,在那一刻,如果我们能那样说的话,我想了这己经有相当的成就了。因此,我诚恳的希望,今天的教学能帮忙你们达到那样的成就。也许你己经达到那样的成就,不过,如果还没有达到的话,则我希望及祝愿你们会达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将今天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都能早日证悟 ! 

十戒 1.不杀生 6. 离两舌

2.不偷盗 7. 离恶口

3.不邪淫 8. 离贪欲

4.离妄语 9. 离瞋恚

5.离绮语 10. 离邪见

(贝玛秋顿英中) 原文刊登於<<慧眼>>季刊, 1998春季号 *於此感谢贝玛秋顿和 Lama Tenam

谨此祈愿:

 

 

十七世大宝法王,身体健康,长住於世,常转法轮。

如虚空无量众生,离苦得乐,早脱轮回,速证佛果。

 

 

 

General Photos


H.E. Tai Situ Rinpoche with H.H. Karmapa,
Apr 2008

H.E. Tai Situ Rinpoche with H.H. Karmapa and H.E. Goshri Gyaltsab Rinpoche on 8/21/07 at Gyuto Monastery

H.E. Tai Situ Rinpoche with H.H. Karmapa on 8/21/07 at Gyuto Monastery

Palpung Lungtok Choeling at Night - note new paint job! Jun 2007

Lamas in front of new 17 ft. tall Buddha in Main Shrine Room, Jun 2007

A Group of Disciples

Gyalton Rinpoche sits in front of a Milarepa tanka, May 2006

H.H.17th Karmapa & H.E.Tai Situ Rinpoche, Feb 2007

Painting of Palpung Monastery in Tibet
H.E. Tai Situ Rinpoche with H.E. Jamgon Kongtrul Rinpoche, RinChen Ter Zod Empowerment, Nov 2006

Stupas in Palpung SherabLing, Oct 2006

Stupas in Palpung SherabLing, Oct 2006

Gyalton Rinpoche,
Nov 2006


GonKar Rinpoche,
Nov 2006


Lama Tenam with Sange Nyepa Rinpoche,
Nov 2006


Self-portrait of the 8th Tai Situpa, the Palpung Founder

Palpung SherabLing Monastery, India

The original Palpung Monastery in Tibet

The 12th Tai Situ Rinpoche with H.H. Karmapa

The 7th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H.H. the 17th Karmapa

35 ft. tall Lord Maitreya Buddha in Palpung SherabLing Monastery, India

Lamas in Small Shrine Room at Palpung Lungtok Choeling, San José

H.E. Tai Situ Rinpoche at Palpung SherabLing, India

H.E. Tai Situ Rinpoche with H.E. Goshri Gyaltsab Rinpoche in Palpung SherabLing, India

H.E. Sangye Nyenpa Rinpoche Giving Teachings in Palpung SherabLing, India

H.E. Tai Situ Rinpoche with H.E. Jamgon Kontrul Rinpoche in Palpung SherabLing, India

Thutop Rinpoche

Newest Albums

 

 


His Eminence the 12th Khentin Tai Situ Rinpoche
十善業與十不善業
His Eminence the 12th Khentin Tai Situ Rinpoche
Tai Situpa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