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防治 台湾,可能走错路了! 分类:醫學保健
自杀防治 台湾,可能走错路了

日期:2008/11/20 16:50 记者林进修/台北报导

不应全用欧美临床精神医疗



台湾甚至亚洲各国的自杀防治方向可能都错了。一项台湾和香港联手的研究发现,欧美国家自杀者九成以上患有忧郁症等精神官能症,亚洲地区自杀者却只有五、六成有精神疾患,加上东西方文化不同,不应全盘采用欧美国家偏重临床的精神医疗。



这项研究因提出前所未有的全新观点,备受瞩目,论文已被国际顶尖医学期刊「刺胳针」 (Lancet)接受刊登。第一作者是台北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一般精神科主治医师陈映烨,第二作者则是香港大学自杀防治中心总监、社会工作系教授叶兆辉。


随着经济起飞,近年来亚洲自杀人口明显增加。陈映烨发现,西方精神科治疗有相当程度的个人主义色彩,精神科医师通常会鼓励病人勇於对自己负责,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和亚洲国家重视和谐、团体和社群主义的儒家哲学思维不同。


台湾自杀率 十年来增加三倍


她说,如果欧美国家偏重临床的精神科医疗能奏效,投入的医疗资源愈多,效果也应愈大才对。但近十年来,台湾精神科专科医师人数增加两倍以上,但自杀率却不降反增,足足增加三倍以上。


亚洲急性生活压力自杀较多


另外欧美国家的自杀和忧郁症有较明显的连结,反观亚洲国家急性生活压力对自杀的影响较大。就拿台湾和香港来说,自杀率升高和经济不景气、传播媒体对烧炭自杀的渲染力有关。在日本,则和失业率和工作压力息息相关。


所以陈映烨和叶兆辉都认为亚洲国家的自杀防治策略,不应只偏重临床医疗,而应走社区取向路线,透过家庭及社区的群体力量,协助有自杀倾向的人,不让他们继续走向不归路。

社区取向模式 发挥彼此关心

中山医学大学精神科教授赖德仁表示,自杀防治千头万绪,不能单靠医疗;例如有意寻死者不肯就医,再多的精神科专科医师也没用。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院长陈乔琪认为社区取向模式确是可行之道。就是要所有民众发挥「鸡婆」的个性,只要发现身旁的人怪怪的,就立即上前去关心一下,往往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挽回一条命。


刺胳針
JOSS身心靈健康學院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