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目的 分类:大師有約


日期2008/10/13 23:50Buddha dharma NPO

禅修的目的

梭巴仁波切/开示 释妙喜/恭译

禅修主要关切的是照顾心。虽然身和心密切相关,互相关连,却是相当不同类型的现象。身体是可以用眼睛看见的对境,心则不然。一个家庭的成员,或许身体上有许多类似的共同特徵,但是每一个孩子天生都各有不同的性格、心态、性向,等等。虽然一起上相同的学校,不仅他们相互之间,智能和学习各自不同,而且和父母、祖父母也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物理充分地解释这种心性上的差别。还有,我们应该注意到,有些小孩很精确地记得前世。他们能够说明前世在哪里出生、如何生活,等等,还能够认识前世的人和物。这种报导有稽可查,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给任何准备用公正的心去研究这件事情的调查人。

不管如何,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之间天资不同,以及某些小孩存有前世的记忆,其背後的原因,正说明心是无始的事实。前世确实存在。虽然在此我们无法精细地分析,在一生和下一生之间,何者相续,何者不相续,重要的是记住:正如我们的心从过去世延续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延续到将来。今生的处境是前世多生所造的身业和意业的果报。同样,现在所造的业,决定我们来世的处境。所以,我们负有责任,塑造今世的余生和来世多生。如果我们想要谋求有效的途径,永远断除身心之苦,务必认识这一点,这很重要。

我们大家都已经生而为人。这本身就说明,我们有潜力赋予生命意义和目的。但是,为了充分利用人身,我们必须超越低等动物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善用这样的人身并且驾驭我们的心,便能够完全斩断一切苦的根源。在一生或多生之间,便能够逃脱不由自主的生死轮回。事实上,目前我们身不由己、毫无选择的余地,必须一而再地转生,经历不由自主的身体所有的苦。但是,只要运用得当,我们便能够突破这个不由自主的生死轮回,永远逃脱所有的苦和不满足。

但是,我们自己逃脱生死轮回还不够。这仍然不是适当地充分发挥人类能力之道。我们并不是唯一受苦和不满足的人,其他一切有情和我们一样处在相同的困境。而且其他有情大都欠缺少智慧──佛法的智慧眼 ──去寻找息苦与得乐之道。


所有的有情都和我们一样地受苦,而且希求解脱。基於这份理解,如果我们一味地谋求自己的解脱、涅盘,显然相当自私。我们应当令其他一切有情也能够解脱。但是,为了启迪其他有情,导向灭谛的正道,我们自己必须先成为圆满的觉者。换句话说,为了帮助其他一切有情解脱,我们必须成就佛果。

譬如,假设我们想带朋友去欣赏美丽的公园。如果我们是瞎子,不管我们多麽想这麽做,都不可能带她去。甚至在我们考虑带她去那里之前,就必须具有好眼力,而且熟悉通往公园的路。同样,一切有情的资质、性向千差万别,在我们有能力明辨如何安排他们各自最好的修行之道,好让他们全都能够在我们的引导下解脱苦之前,我们自己必须具有圆满正觉的经验。


因此,当我们谈禅修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在谈成就正觉的佛果──这才能够让我们不仅是完成自己的目标,也完成其他有情的目标。这是从事禅修唯一的理由,也是整个目的所在。往昔所有的大瑜伽士和禅修大师修行佛法,内心都只是抱持这个目的。佛法当中的确有数以百计不同的禅修法可供选择,视我们修证的程度而定,无论如何,当我们禅修时,应当抱持同样的发心。


修行是非常必要的。并不是外力──其他人或上帝,强迫我们去禅修。我们要为自己的苦负责,所以,也要负全责疗除自己的苦。我们现在的处境是自己造成的,也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情势,让自己获得解脱。既然人生充满了苦,所以除了从事日常的例行事务之外,我们还必须有所作为。这个「作为」就是修行,换句话说,是禅修。如果我们不转向内在修心,反而浪费所有的精力安排、再安排生活的表相,我们的苦还会继续下去。无始以来,我们的苦一直存在,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修行方法,苦将永不休止。


一般说来,在非常富足的环境下,很难以修行佛法,因为有许多令我们分心的事物,妨碍禅修。不过,令我们分心的真正根源,不是工业的机器、食物或诸如此类的东西,而是我们的心。


这一次我首度访问西方,很高兴意外地见到,这里一方面物质上很进步,同时大家对於修行和各种禅修,也很感兴趣。许多人很真诚地探索人生更高的意义,努力超越每天生活上无异於禽兽的俗虑。就这方面来说,我认为大家设法结合精神生活和实际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明智的作法,这提供心灵上深度的慰藉以及物质上的舒适。对这些人来说,生命必定不是一个空洞的承诺。

用许多不同材料备办的食物,可能会非常美味。同样,如果我们有一份工作或诸如此类的日常活动,同时尽量下功夫圆满修行道、遵循佛法,生活可望变得非常丰富。结合这两种生活取向,将获得深远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增添一分对佛法的理解,对於一个人的心、感受和经验,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他的困惑会少得多,在这个物质世界中遇到困难时,所受的苦也会大为减轻。他能够驾驭自己的心,有一个富有意义的精神架构,让他能够在其中善巧地处理困境。这不仅适用於每天的生活经验,尤其更适用於死时将面临的经验。


如果我们从未做过任何修行──从未透过禅修的训练去修心──环绕着死亡的经验,确实可能会很恐怖。不过,对於最高明的修行人来说,死亡就像愉快的返乡之旅;几乎就像去美丽的公园野餐一样。即使对於还没有透过禅修而达到最高证量的人来说,死亡也可能是舒坦而非可怕的经验。这种人能够很轻松自在地面对大家终究都必须面对的死亡。他不会为了自己即将面临的经验,或必须把锺爱的人、财产、身体留在身後,而担心害怕得不知所措。

这一生大家都经历过出生,现在正处於逐渐老化的过程。余下来可望会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死亡。虽然我们应当对自己的修行赋予更高的目的,不过,如果我们的修行能够帮助我们,以平和的心面对不可避免的命运,我们的禅修就算已经非常管用了。

总之,禅修的表相并非重点所在。不管我们坐着的时候,两只手是不是这样合掌,脚是不是那样盘着,这些都无关紧要。

不过,非常重要的是,要察看我们所做的任何禅修,有没有真正疗除我们的苦?是否有效地消除蒙蔽内心的烦恼?是否击溃我们的无明、嗔心和贪心?如果禅修确实减轻这些恶心,就是完美的禅修,真正实用,而且非常值得。反之,如果禅修徒然滋生并助长诸如慢心之类的恶心,那麽禅修只不过是另一个苦因。在那种情况下,即使我们或许会说自己在禅修,其实根本不算是真正依循修行之道或修行佛法。


佛法是用来引导我们远离苦难和困境的。如果我们的修行并没有导向这个方向,就是出了差错,应当调查一下到底错在哪里。事实上,所有真正的瑜伽行者最根本的修行,是找出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中,何者带来苦,何者带来乐?然後,尽力规避前者,依循後者。这是至要的修行。

最後一句话。我们刚开始修行佛法,开始禅修,以驾驭我们的心,大家都需要依靠适当的资讯来源。我们应当阅读相当具有威信力的书籍。发生疑问的时候,应当谘询精通於学习和实修的师长。这很重要。如果我们所读的书是没有通达的人写成的,会有很大的危险,我们可能会把生命耗费在依循邪道。甚且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正确的师长、上师或喇嘛──他本身必须具备正确的证量,而且必须真正依教奉行。


我们的禅修或修心养性,不应当是被动的。我们不应当盲目地听信别人,即使是某位大师的话,因而没有办法突破苦的束缚。相反地,我们应当运用自己天生的智能去检查,看看他们建议的行动方针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某个教法有效而且有帮助,就要尽全力去依循。好比一旦我们发现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预期某种药物能够把我们的病治好,就应当服用它。否则,如果我们不管手上拿到什麽东西,都把它吞下去,会冒很大的危险,不但没有把病治好,反而使它更恶化。


这是我对有兴趣学佛和禅修的初学者最後的建言。性灵的探索可能很值得一试。即使你没有办法修行佛法,仅仅是理解佛法,就能够丰富你的生命,令生命富有意义。

台中釋迦牟尼佛中心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