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庄严宝论 分类:大師有約



解脱庄严宝论的开示

西元2006年08月28日

法王噶玛巴教授《解脱庄严宝论》(2006/01/07)
法王噶玛巴教授《解脱庄严宝论》(2006/01/07)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6年01月07~12日
地点:印度 菩提迦耶
翻译:(生命电视台DVD)
整理:陈佳云
校对:普璞/华容

2006/01/07

过去雪域的大师们曾提到,即使是往圣地菩提迦耶的方向,踏上三、四步的话也能够累积广大的资粮。马尔巴大译师也提到,世上最殊胜的圣地即是印度的菩提迦耶。印度菩提迦耶是过去大师们如此羡慕的一个圣地。因此,我们现今能在这里举办法会修行,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也表示我们这个人身是暇满中的暇满。即使是一般性的暇满人身也未必有如此的机会,何况是一般的人呢?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殊胜的机会,好好修行,不能随便。换句话说,因为我们获得了一个珍贵的暇满人身,才能有了如是殊胜的修行机会,所以我们要保持无错误之意乐来修行。

什麽叫做无错误之意乐呢?如果我们修行的时候,动机是与不良之意乐结合的话,这行为就会变成是具有错误意乐的行为。反过来讲,保持清净之三门意乐来行持的话,此行为就是具有无错误意乐的行为,所以我们发起一个善心是很重要。

一般所谓的善心是寻求解脱之心,而特殊的善心是菩提心,也就是说,为了一切如母有情,寻求佛果位的一种心。所以,就一般的善心和特殊的善心来看,我们尽心尽力发起种种之善心是很重要。所以,之前我提过好几次,刚开始由尊贵的卡卢仁波切和波卡仁波切举办的噶举祈愿法会,也是为了建立一个殊胜的福田。也就是说,大家聚在这殊胜的圣地一起修行,是基於一种特殊动机下举办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名誉和累积财富而举办的。自从我自己亲自参加在圣地─菩提迦耶所举办的噶举祈愿法会一直到现在,我仍把它当作是最殊胜的修行机会,也是高僧聚集的殊胜福田,连一刹那的时间也根本没有想过要在这种场面宣扬自己的功德,或使祈愿法会成为一种用佛法来交换金钱的市场,所以但愿在座各位之意乐,也是如此。

同样的,我在去年祈愿法会的时候,曾着作了关於出家僧众守护行为的一本小册,所讲的纪律之实践,这并不是我个人好奇的原因。如果没对修行有利益,也没有长远的目的,只是幼年好奇而赶快作这样的一本小册子的话,实在是没有意义。也就是如果没有任何根据,只是依照我自己的想法有了新规定的话,可以说没有意义。因为这件事并不是如此,况且这是我们出家僧众戒律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了解,这是一切佛法之根本与戒律的基础,依佛陀所规定的戒律,是过去西藏的大师们因应西藏的环境、文化而制定的纪律。也就是说,这种纪律是由过去西藏噶举派的大师们的伟大甚深和合之意乐,我只是恢复了曾因为很多不良因素而被毁灭的部份;这并非毫无根据,仅仅凭好奇心而有的着作。所以,这本小册子里所讲纪律的部分,并不是一两个月或一两年实践的,是一直到成佛为止,要遵守此纪律,也就是说,一直到成佛,要实践这个戒律。所以,我们受持这个戒律调伏自己的三门造作之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修行主要靠戒律,戒律清不清净也靠僧团纪律。我们要调伏自己的意乐和要保持良好的行为,如是修行才能够得到圆满的成就,不然一直随顺放逸及懈怠,如何能调伏自心呢?

另外达波仁波切的《解脱庄严宝论》,去年已经讲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打算今年讲完。

注:达波仁波切即是冈波巴大师

-------------------------------------------------------------------------

【《解脱庄严宝论》第十三章 持戒波罗蜜多】

第二 持戒波罗蜜多 颂曰 

持相过失及功德
持戒体性及支别
各各分别之性相
增长功德及清净
持戒果报等七义
解说尸罗波罗蜜

不持戒之过失,如果只有布施而无持戒,则不能获得清净之天人身。
《入中论》云,若人折断戒律足,纵能布施享受用,终亦堕落恶趣中。若不持戒,则不能与正法相遇,《持戒经》云:人若不具眼,不能见色相,人若不持戒,不能见佛法。一个人若不持戒守戒律,他们很难解脱三界轮回的。《持戒经》云:人若无足,何能行路,人若无戒,何能解脱。再者,人若不能持守戒律,则於佛道不能圆满,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持戒之功德与上述所殊之过患相反的,如果能持守戒律,则必能获得圆满之天人身。《圣般若摄颂》云:人若持净戒,永离诸恶趣,亦舍八无暇,常获暇满身。人若持守戒律,就等於他已经培养了一大片无边善乐的沃土。《诫王颂》云:戒律如大地,所有动植物,一切诸功能,皆由大地生。因此,如果能持守戒律,就像是具有一片肥沃的田地一样,能生长一切功德。《入中论》云:净戒沃田中,能生诸功德,享用众果实,相继无断时。再者,如果能持守戒律,则各种三昧皆能生起。《父子请问经》云:若能善持清净戒,一切众愿得圆满,持守戒律才能较容易的成就菩提。同经云:持戒利益有多种,成就菩提非为难。除了上述等功德外,《持戒经》云: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最胜庄严,持戒为众乐之本,持戒得世间赞扬。

---------------------------------------------------------------

【法王噶玛巴】持戒的利益和犯戒之过患,以及纪律之顺缘与违缘。就戒律之负面的部分来讲;比方布施等修行,如果没有持守戒律或是以一种合法的行为来行布施的话,所修的布施亦会受的世间八法的影响。例如,如果没有如法受持戒律的话,也许会生起忌妒傲慢等恶心。所以,修布施的时候,同时也要受持戒律,并且要如理如实的受持净戒。

以下是我们要讨论的,

---------------------------------------------------------

【《解脱庄严宝论》】

戒律之体性具有四种功德之相,何者为四:

一、从他得戒如法正受 
二、心意清净 
三、若有违犯速行忏悔已成复戒 
四、维护戒故长以至诚思惟戒相而持守之。
  
第一项是指如法的从他受戒,第二、三、四项皆是说持守戒律之相。
  
菩萨戒分析起来是由三种不同的戒律组合而成的:
一、清净戒(或别解脱戒)
二、摄善法戒(或努力向善之戒)
三、饶益有情戒(或必须行利他之事之戒)
  
清净戒,清净戒的目的是要调伏身心;摄善法戒是要促使自己进步;圆满饶益有情戒是要利济和成熟众生。

别解脱戒的共相是指受戒之七众。《菩萨地论》云:菩萨戒之别解脱戒由七众受之。一、比丘 二、比丘尼 三、式叉摩那 四、沙弥 五、沙弥尼 六、男居士 七、女居士。此七众复有在家、出家之分别地。已受菩萨戒之七众皆必须断舍损害他人之事。别解脱戒之体性是自利的,而菩萨戒则是要利他的。《无热子请问经》云:不是为了生王族家而持戒;不是为了生人天趣而持戒,不是为了得帝释王身、大梵王身、大自在天身而持戒,不是为了得大受用、得美妙色而持戒;亦不是为了惧怕堕地狱、变畜生、生阎罗世界而持戒。菩萨是为了树立佛陀之行仪而持戒;是为了利益有情,为了带给有情众生幸福和快乐而持戒的。

-------------------------------------------------------------

【法王噶玛巴】这边所讲的律仪戒,这部分可分为「共」与「不共」两部分。共的部分是七种别解脱戒,不共的部分是菩萨戒。密宗也有五种密戒。这里主要提到的是守持戒律的动机,必须是依前面所讲的一般清净。受持戒律的动机,不能是为了获得人天果位,也就是说不该只为了得到增上身而受持戒律。不能是为了要受生帝释王与梵天王而受持戒律。不能因畏惧地狱及畜生之痛苦,以及害怕被国王惩罚或顺从他人的威权下而受持戒律。

那麽受持戒律时,要保持如何之动机呢?为了一切如母有情安立佛果位,也就是说为了所有的众生而来受持戒律。这部分有一个故事,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为了调伏难陀,把他带去天堂,让他看天堂的美丽。难陀看到天堂之完美,一直想享受天堂的快乐,於是他为了受生天堂而受戒。後来,佛陀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不要接近难陀!因为他受持戒律的动机不清净,他只为了获得天堂的快乐而已。」之後,佛陀把他带去地狱,让他了解地狱之痛苦,这时候难陀问,这边为什麽一个人都没有呢?地狱鬼卒回答,这是难陀安住的地方。因为他为了得到天堂的快乐守戒,如此之因缘,令他往生後,受生天堂,一直享受快乐。最後,到死亡的时候,他将从天堂堕落地狱,去受长时间的苦。所以,这个地方是专门为他安排,是他未来堕落地狱受苦的地方。佛陀如此之善巧方便的教化,彻底改变了难陀的心态,後来他便真的为了得到解脱,而守持戒。从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了解到天堂和人间的快乐,并不是坚固圆满的快乐。另外,如果受生帝释天和梵天王的话,最後可能会变成世间中最下劣的奴才。这说明了,为了得到人天的快乐而守持戒律的话,我们的目的就会是太狭窄了。

一般戒律的部分,有内外的戒律。特别是在我们家乡,雪域兴盛的别解脱戒,过去的大师们提到,因为整个西藏大乘佛法非常兴盛的关系,雪域所兴盛的一切别解脱戒的律仪,可以说是基於菩提心受持。所以外戒别解脱戒的律仪也好,内戒菩萨戒也好,密的密戒也好,极密的五戒都是一样,为了利益如母一切有情安立佛果位而受持。如此一来,受持戒律的行为便会非常圆满。要不然,如果像上面所提到故事一般,是在不正确、不如法的心态下来受持戒律的话,便不能成为正确的修行了。

---------------------------------------------------------------
【《解脱庄严宝论》】

从不共的观点来看菩萨戒之违反,寂天论师依《虚空藏经》云:如王之根本堕有五种,如臣之根本堕亦有五种,再加初修业者之八种,一共是十八种根本堕。此外,还有十四种之分堕,菩萨皆应严加防范。比如说:

「夺取三宝物,其罪等他胜,舍弃正佛法,二者能仁说,
夺比丘袈裟,击之殴打之,或置於牢狱,造因使还俗,
纵彼使破戒,不净比丘者,或行五无间,坚持诸邪见,
令众人恐惧,皆为根本堕,世尊如是说,於彼初机人,
未习深观者,讲说空性法,於彼己入佛,令退失菩提,
令舍清净戒,趋向於大乘,或说所学法,不能断烦恼,
或令趋外道,或赞自功德,或恭敬利养,讥毁於他人,
或言自能忍,说邪见怪谈,或用种种计,罚害诸沙门,
或以非法物,供养於三宝,或已受纳之,或使坏禅定,
或夺修禅量,取念经供物,以上诸恶作,皆为根本堕,
是诸有情众,堕大地狱因。」

尊者金州依《菩萨地论》云:菩萨须知有与四种他胜罪相等之过失及其他四十六种应舍弃之。前者之略义,据《菩萨戒二十颂》云:
「为利养恭敬,自赞而毁他,於诸受难困,痛苦无依者,
悭吝不与法,若有来谢罪,坚拒不忍受,以嗔恨心故,
殴击於他人,或复令他人,退失於大乘,若来求法者,
授与相似法…。」

同论中说,四十六种支分罪云:

「不以三门供三宝,心随贪欲无餍足,不恭敬早受戒者,他来慰问不酬答,於他延请不受许,他施资具拒不受,诚心求法不为说,不饶益诸破戒者,不修使人生信法,少行利他之事业,不信菩萨开遮行,贪邪命法巧取受,心随掉纷聒不静,於轮回不生厌离,於恶声誉不护雪,不助他人去烦恼,於他骂等辄还报,於他误忿不往释,他来悔谢拒不受,相续忿他不力舍,以爱染心御徒众,不去懒惰懈怠等,爱染心说无义语,不求定心之教授,不除五盖之定障,贪着静虑法味乐,轻谤声闻诸法教,舍自大乘修小乘,不精佛法勤外论,勤修外道且爱乐,憎谤余大乘传承,因爱恚自赞毁他,因慢不往听正法,宣书义胜於师说,於应助伴不往助,对於病者不供事,不怜他苦为其除,对放逸者不规勤,於己有恩不图报,於他忧恼不开解,有财不施来求者,不行利益众生事,不能随顺彼心转,他实有德不赞扬,不现怒相做调伏,不现神通作怖摄。」

--------------------------------------------------------------

【法王噶玛巴】我也会碰到有些人来问这样的问题─「你被认证为噶玛巴,也有人把你当成佛,而当有人问到你一些非常隐密的事情,或者是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你怎麽回答?」

那麽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即使要说,「我是噶玛巴」这几个字,就已经很辛苦了!为什麽这麽说呢,在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的传记里,就有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说到:「你是噶玛巴吗?你是噶玛巴吗?」那麽当他这样自己问自己的时候,他如此回答自己说,「你不要说你自己是噶玛巴,连要变成噶玛巴的眷属,即使是一条在他面前的狗,也要累积很多世的资粮,那就更不用说,要变成真正的噶玛巴了。」

同样地,在第十五世噶玛巴卡恰多杰的全集中,也有以偈颂的方式作这样的叙述:「粪碎如同大风飘,强大宿业被坐床。」这个偈颂的意思就是说,通常大便乾了之後的粪碎随风飘散,说不定它幸运地飘到了寺庙等殊胜的圣地,由这个譬喻来说明,他也是因为过去的业力得到这样一个噶玛巴的头衔,并不是说自己真正就是大宝法王噶玛巴。

过去的祖师们,无论是以谦虚的态度,或者是如法的行为来说这些话,那像我这样的人,是连讲这类谦虚的话的资格也没有的。所以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也没有什麽能力,可以承诺说自己就是噶玛巴。

但是别人向我提问的时候呢,如果像上面论中所说的「诚心求法不为说」,如果有人真诚地提问时,而我们不给予回答的话,那麽就失去了一位菩萨的风范,也违背了菩萨的行为,所以有时候不懂也得装懂地作回答,就像我过去说过,非成就者,也得摆出一位成就者的姿势,非上师,也得摆出一位上师的姿势,来回答问题。

---------------------------------------------------------------
【法王噶玛巴】同样,「於恶声誉不护雪」所说一般,这也是非常重要。因为有人批评你、指责你等等,出现臭名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断除这种臭名。用如何之方式断臭名呢?如果因有人误会而出现的一种臭名的话,要用种种的方式表白真相,要化解他人的误会。如果真是自己犯错的话,更要尽心尽力修正自己的行为,改善曾出现的臭名。有些大德,遭人批评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如其所说,於是面对他人如何指责也不在乎,认为这是业力的关系,就让对方尽量讲,认为其所说的不过是一种虚话而已,便怀抱如此的心态,不予理会。然而我个人觉得,一个修行者,对於自己当然可以不在乎。但是对於佛法事业整体来看,还是要想尽办法来断除臭名,因为有好的名声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当你是一位大德的关系,很多的信徒非常在乎你的行为。当你自己出现臭名的时候,那麽对信徒的修行上也会有很大的损坏,而且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同样,当你的声名远播的时候,也有鼓励他们修行的作用,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上也会产生正向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要留意好的名誉与臭名,这不是为了私人利益,而是为了众生和佛法。总之,一位大德的一举一动是会影响很多人的,所以我们要非常小心。因为当很多人在乎你的时候,是很容易发生一些问题;也很容易生起很多的功德。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失望,也会排斥。而当你令人们看到功德的时候,人们也会心甘情愿地尊重你,所以一定要谨慎。

--------------------------------------------------------------

【《解脱庄严宝论》】「摄善法戒」 

这是在说受了菩萨戒以後,为了成就菩提的原故,而作种种身口意善行。因此,摄善法戒就是菩萨所需要行持的各种善法之戒。这些善法是指什麽而言呢?《菩萨地论》云:得了菩萨戒以後,就应该一心精进,勤修闻思修各种善法。除了对上师要恭敬承事,还要勤作各种佛事。於诸病人应侍奉汤药,为作祈祷;常行施舍,并赞扬他人之功德。对别人之福德随喜,对讥笑毁谤要忍受。所作之功德要回向菩提,常发善愿,常供三宝,常行精进,慎不放逸。恒思学处,了达戒相,常护诸根,饮食有节。於初夜及黎明时,不可贪睡,精勤修持诸瑜伽法,於善知识及诸贤士,常行亲近。於自谬误,常行观察,善不除遗。上面所说的法,予以行持、守护及增进,就是菩萨之摄受善法戒了。

---------------------------------------------------------------

【法王噶玛巴】接下来「摄善法戒」的意思是总结所有善法的一种戒律。恭敬上师等如上所述,「上师」这个名词,无论显密,指的是功德很圆满的意思。也就是说,很贵重的意思。什麽贵重呢?具足殊胜功德故,而功德如同珍宝贵重的意思。梵语里,「上师」这个名词梵语为「咕噜」。咕噜的意思就是贵重的意思。上师这个名词的意思,在显密都有解释,特别是密宗,非常重视上师。所以,我们修密的信徒,以密宗的教导,修上师相应法,依照上师的教导修行,让上师欢喜,「修行供养」是最为殊胜之供养,是非常重要的。

---------------------------------------------------------------

【法王噶玛巴】至於在帮助病人方面,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曾为了一位生病的比丘,亲自地为他照护,甚至是帮他清理大小便,是有这样的历史记载。

但反观我们,虽然身为佛陀的追随者,但自己还以为自己是高高在上,很尊贵的样子,因此,也不要说能够放低身段去照顾陌生病人了。即使是在出家僧团中,师兄弟有人生病了而能以慈心地去照护,这一点我看都已经很难了,那就更不用说以慈悲平等的胸怀去照顾不认识的病人。

因此不管是对转世的仁波切、上师们也好、一般的出家师父们也好,都要能提供照顾,并且也能为其他的病人做照护,这是很重要的。

身为菩萨行者,不是时常都在祈愿能够成为良药,成为良医,能够去除众生的病痛吗?不是都经常这样发愿的吗?所以我们要能去照顾病人,无论是用修法祈福的方式,或者是真正的去帮忙,实际的去照顾病人,对於我们修行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现在的社会里,特别是我们西藏佛教,有些出家众,把自己搞得很威风,做出一副很有办法的样子,但是要能真正实际的去关心、照顾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的。

这些出家众,好像高高在上,只会做利益他们自己的事情,而对於社会当中需要帮助的人,则不闻不问。对我们西藏社会来说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当然也会有一两位,是真正在做,但是以整体社会来说,则是很少的。

在佛法当中,也讲到很多有关要修持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教诫;也讲到,自利全部都舍弃,去做利他的事业,甚至是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业,都要无私的奉献。可以把三世的一切善业,都能够布施出去。但是我们真正的睁开双眼,去看实际的情况时,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实际去做的人,这些教诫,好像也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果情况变成这样了,就不好了。

所以不管是转世的仁波切也好,出家的师父也好,应多去医院来关怀探视病人,即使你没有办法真正的去护理那些病人,但是你们多看看那些病人,说不定你们也有这个加持力,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些帮助。纵使对病情没有帮助,但是你们也可以好好的来慰问病人。

但如果去医院探视病人只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声,或别人对你的赞许,才去的话,那麽你就不要去了。相反地,如果能真正的从内心生起悲心,并且是为了要利益病人的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才去探视照顾病人的话,那我是非常欢喜的。欢迎你们、请你们一次又一次的去看望病人。

对我个人来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我一定也可以去做的。为什麽这样说呢?这并不是因为我很有能力的原故,而是因为我深深体会到佛陀的深广悲心,以及如何的利益有情。同样,过去西藏的很多大成就者,也保持着一颗慈悲心,为了利益他人,连自己的身体与生命都能布施,诸如此类感人的传记很多。

就像第十世大宝法王,当他的上师-夏玛巴却吉旺秀(人名)生病的时候,举凡盖棉被、舖床垫,甚至是清理大小便也都由他来效劳。不分画夜地坐在上师的门口,守护与照顾着上师,就连一刹那的时间也没有怠慢松懈地轻松睡觉,更何况是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架子呢?尤如拴在上师门口的一只狗,一直守护、照顾着上师。

若我们也能如此做的话,则不仅是对别人有利益,对自己而言也是累积福德资粮的机会。

我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有这些前例的因缘,自己的心中才生起这样的想法,不然以自己的力量,要生起这样的想法,是很难的。在座的,不管是转世的仁波切、上师,还是一般的出家众,一旦有照顾护理病人的机会,就要去照顾,并且要如理的去照顾,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特别是转世的仁波切们,在财物各方面都比较充足,如果能够帮助医院,或帮助照顾病人的话会很好的。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盖一个医院,那麽对於正躺在医院里的病人,能够提供帮助的话也是非常好的。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一)影片觀賞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二)影片觀賞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一)影片觀賞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三)影片觀賞
大寶法王開示─解脫莊嚴寶論(四)影片觀賞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