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辟黄金路线 分类:藝術欣賞
借道中国 文创产业辟黄金路线--「我们骨子里的品牌哲学是『仁』。」陈立恒指出,「仁」指的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要互动得宜。根据「仁」发展出的品牌风格就是具有独特、亲切、人文、艺术及时尚等五大品牌特色的仁者风格,藉此达到品质、品味及品格的「三品」目标。 CHUN 编整8-5-1

经营策略》借道中国文创产业辟黄金路线

◎哲学带动文学,文学带动艺术,艺术影响产品,产品形成文化,文化反过头来又可以带动哲学,不断循环。 CHUN 编整

如何将优良的文化与绝佳的创意产业化,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关键的挑战。文创产业首须进行文化定位,才能蓬勃发展,且可以借道大陆市场进军全球。

法蓝瓷总裁陈立恒 CHUN 编整


法蓝瓷 CHUN 编整

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系列讲座,日前邀请文化评论家南方朔与法蓝瓷总裁陈立恒对谈,探讨如何靠文化定位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南方朔 描绘文化评论家

南方朔表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或「文创产业」并非新的名词,近年来之所以窜红,和全球经济的演变息息相关。由於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全球百大企业掉出排行榜的机会愈来愈大,加上人们愈来愈富裕,促使商业开始往文化里找品味、找灵感、找动机,以满足人们对差异化的需求。

在微小差异中找寻利基

南方朔强调,发展文创产业,绝对要正视人类本能里的「微小差异的自恋症」。例如,自己的车子的某个系统和别人不一样,就是种「微小差异」。人类经济与创意行为中,本来就存在追求「微小差异」的自恋本能,不停找出「微小差异」,也成了产业或商品致胜的关键。

而微小差异的源头,就在於创意与文化。南方朔解释,文化是长期累积的生活方式,现代商业不断回到传统的神话、符号、造型或颜色中去找寻可商品化的元素,往「微小差异」的板块去寻找可能出路,以便在「微小差异」中找到自己的利基。

除了「微小差异化」之外,人们对「高档化」的追求,也是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另一股助力。南方朔举例,以前皇帝穿的衣服,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重新诠释,现代人也可以穿上身。

台湾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多年,很多人想抄模仿国外知名品牌的捷径,却忽略了这些品牌的成功, 不只靠科技,更是根源於文化艺术。南方朔指出,「别人因为拥有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才能成就最好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去了解人家的历史发展轨迹,是抄袭不来的。」

台湾因为小国寡民,在综合国力创造支撑价值上,或许较其他大国吃亏,他建议,台湾企业应该利用文化元素,以台湾为基地,到大陆借市场,但不代表把大陆当成终极市场,而是借道大陆走向世界。

他相信,如果我们可以靠美食或流行时尚征服上海人,就可征服全中国;可以征服全中国,就有机会征服全世界。因此,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线图,应是穿过中国、通往世界。

创造极大化认同的风格

陈立恒也主张「文化要先定位,文创产业才可能兴盛。」他举例说,过去中国文化很辉煌,西方国家都来取经,例如中国人发明瓷器、茶叶外销等,甚至影响了西方的饮茶文化,但现在大家反过来追随西方的时尚美学,「显见一旦你的文化够时尚,就会有很多人跟进。」

他认为,哲学带动文学,文学带动艺术,艺术影响产品,产品形成文化,文化反过头来又可以带动哲学,不断循环。由於产品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并塑造出新文化或生活形态,因此每个产业都应思考自己的「文化价值」何在,因为如果企业首先考量的是企业价值,而不是文化价值,将使企业格局受限。

法蓝瓷行销很少强调来自何处,而是透过产品去获得消费者的共鸣。陈立恒相信,法蓝瓷只要成为国际品牌,消费者迟早会知道「你是台湾的品牌」;反之,如果一开始就强调台湾品牌,要达成市场或品牌极大化,挑战可能较大。因此,文创品牌应先从创造出引起极大化认同的风格及共鸣做起,才不会一开始就受限。法蓝瓷的策略就是先打进国际市场,立志成为地球村的一份子,最後才说「我们是台湾来的」。

求同存异达成三品目标

法蓝瓷也很重视「求同存异」策略,而且先求同,再求异,才能观察到商品受人喜爱的最大共同点。陈立恒举例,古今中外的人都觉得日出很美,「不管你是在阿里山或是直布罗陀看日出,都觉得很美」,这就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美感经验传承;但现在很多人做创意都只想求异,如此就比较难引起「求同」的共鸣。
【2008/05/01 经济日报】【经济日报╱郑秋霜】 2008.05.01 03:17 am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将於2008年下半年在北京举办。CHUN 编整


中国 文创产业CHUN 编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创意产业- 【阅读分享】好创意,更要好管理 ...


作者简介郑秋霜经济日报记者,目前主跑文化创意产业路线,英国城市大学硕士,着有,曾获宗教文学奖新诗奖、台北文学奖新诗奖,并曾与同仁共同获得花旗财经新闻奖首奖。
CHUN 编整

经过zen大大力推荐这本书,原本不想买的我,还是去买了本看看。
稍微浏览一下,看的出来颇具有天下或远见的风格(论述方式上)。其次,跟三采前阵子的另一本『创意与创业』一样,我觉得制作与纸质等都不错。

如果对设计不熟,或是想了解设计产业的状况,我想可以买这本,这本算是整个产业较为成功的案例介绍与指南,如果想看新锐的话,就买『创意与创业』。

回到内容上。
我觉得值得参考的本书内容有几个部分,第一个是他的导言,郑秋霜跑了文创线很久,在经日上专栏(我们也时常转贴)一年多,导言跟结论,是他肺腑之言。不过可能碍於大众读物,无法说的太仔细。但是关键点点出来了:文创产业缺的是什麽。

昨天看破报,看到汉堡德大呼缺美学教育。比对一下郑的观点,似乎看出一个文创各自表述的现象,也意味着不同观点,不同结论。郑秋霜一直直呼,台湾缺的是中介人,能够将资源整合,并且能将文创产出价值。
因为,创作者本身通常不懂经营,能完成创作工作就很不容易了。
这观点没错,印证到国片,以林靖杰为例,他一个导演,就算想把纪录片推上商业市场,自己要跳下来宣传,行销,但还是赔800万。他身兼创作者跟创业者,严格说已经失败。设计产业这个案例也很多,书上报导的,只是活过来的一批人而已。
其他可参考的是他在每章最後扼要采访各案例的『管理两三句』,很多最後都喜欢写公式,结论就是获利。这一点大概犯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大忌,包括文中还采访简单生活节的张培仁。对政府政策上看,大多观点一致,就是希望政府能扮演平台角色,然後有优惠协助。这个观点出现5-6年,始终没有落实,虽然话还是这麽说,不过也让政府混过去了,不是吗?


这一点郑秋霜破题就说,犹如『结不了婚男人』里面,桑野信介有个泽崎小姐
,才能让这个怪人专心创作(这个角度看这部片很有意思)。
不过积极思考郑提出来的观点,在线上从业者,的确如此认为,不过关於这个角色关系,透过本文。我想多谈谈。
第一个是最被关注的,当然是创作者。最初出现的文化工业论,就是害怕他们被辐射污染,於是广在文化研究界成为经典流传;後来发现,创作跟市场无法拖钩,台湾证明只拍艺术片是失败的策略,於是出现新的观点,诸如强化制片,编辑或策展人角色。
第二个就是类似资源整合者,出版业叫做编辑,艺术界叫做策展人,电影业叫做制片。他们身兼多职,资金调度,下游厂商结合,寻找创作者与题材,简单说,他们是『创造创作者的人』。
另一方面,文创需要明星,当然我们常看天下或远见,乃至於郑这本,就知道媒体擅长炒作人物,透过炒作後提昇自己地位;则,目前文创产业,除了特定商业化较重的厂商以外,对於话题性,都兴趣缺缺。也需要类似角色。
再来需要的是财务管理,根据『创意与创业』的观点,很多有触感的设计者,当设计出新东西与创业时,最大问题就在财务管理与规划上,或者是失败,或者是冒险。很多人说,为何不找政府与企业赞助,这是一种逃避与转嫁的观点,陈立恒在郑的采访中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企业不是冷漠,只是现实。』的确,当创作者无法转型成为创业者时,无法提出一套完整的财务规划与总体管理措施时,为何企业主要把钱都在水里?
这一点回到国片,李安的技巧就比林靖杰(或其他国片导演),时常听到导演畅谈自己创作理念,但很少听到他们怎麽面对庞大的债务,甚至演员等的费用。
另外通路连结也很重要,能够串连这方面的人才也十分需要,不然空有产品也是枉然。很多例子,一个是921後,很多人建议灾区可以创作,政府也有扶持,但是生产这麽多,谁要卖?於是滞销。
另外还是国片,去一趟几个如大直美丽华,或威秀影城,多少放映厅数在放国片?除了懂得炒作的美国导演李安以外,全军覆没。关键在於没有通路。未来,艺术产业也会发生类似问题,现在很多地点都在大兴土木,据说台北未来可能多出 5万的座位,但是哪有这麽多消费人口?其次,看诸如歌剧魅影,小王子等大型展演,还有不时来台的诸如纽爱等团体,表面上台湾好像越来越艺术国际化,争取到更大团来台,但是本土表演团体票房是否相对排挤,这些国外团名气这麽大,何以要再花钱看国内?

●主流设计满足F5-- 首先要「Set a scenario(设立情境)」、第二步骤是「Tell a story(说故事)」、第三步是「Write a script(创作剧本)」、最後就是「Design a product (设计产品)」,透过设计,落实创意与商品的结合。CHUN 编整

主流设计满足F5

商品设计策略的好坏,攸关公司的品牌形象及销售成败,企业如何靠设计取胜?台湾艺术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林荣泰表示,回顾工业设计史100年,可用五个「F」来代表每隔20年的设计趋势主流, 时至今日,「任何一个商品的设计,都应该要考虑到这五个F」。

F1

Design For Function

重视产品功能

林荣泰指出,第一个F,是指Design For Function。这个重视产品功能面的设计趋势,出现在1930年代的西方国家。20世纪初期,包浩斯(Bauhaus)学派所重视的「形随机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理念,正是机能主义当道的代表。


包浩斯(Bauhaus)学派所重视的「形随机能」

F2

Design For User Friendly

从使用者角度出发

第二个F,是Design For User Friendly。这个趋势是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来思考设计,盛行於二次世界大战後、1950年代,强调设计必须考量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度、方便性等问题。

F3

Design for Fun

把设计变好玩

第三个F,是Design for Fun。发生在1970年代的後现代主义时期,设计界或厂商开始推出各式颠覆性的好玩设计,例如把摩天大楼缩小成桌上的调味料罐,以设计传达玩乐主义。

F4

Design For Fancy

产品须个性化

第四个F,是Design For Fancy。Fancy指的是产品的个性,此趋势在1990年代的少量多样化时代最为风行,设计俨然成为个性化商品的代名词,设计必须投消费者的喜好,满足消费者「你要什麽,我就给你什麽」的个性化需求。

F5

Design For Feeling

引起情感共鸣

最後一个F,则是Design For Feeling。这是21世纪设计的主流,产品能否引起情感的共鸣,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因,因为很多人不缺一个杯子所能带来的功能,但缺一个杯子所能带来的感动,可以转印个人照片的杯子,就是一个例子。

林荣泰有感而发地说,工业设计在台湾已经发展约半世纪,但过去大学的工业设计相关科系,都放在工学院,导致产品设计过於制造导向,不像国外大都把设计系放在艺术学院;此外,过去的工业设计必须大量生产,以便符合成本效益;但现在科技发达,少量多样化生产也能符合成本要求,很多复合材料开始出现,为设计带来新思维。

「过去的工业设计,讲太多use(使用功能),现在要更重视的是user(使用者)。」林荣泰认为,讲究使用功能,是从OEM或ODM的制造角度出发,但重视user,则必须更了解人文、人性及文化,如此才能让设计为产业带来价值提升。

在文化创意产业抬头之下,不只工业设计逐渐受到产学界重视,近年来许多单位也积极推动数位典藏,希望数位化的文化艺术,可以为产业所用,成为与产品结合的设计元素,化身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环。

林荣泰指出,数位典藏要发展成为产业,必须经过四部曲。首先要「Set a scenario(设立情境)」,也就是必须能够想像典藏品存在年代的生活形态及情境,例如一个古代的杯子,是在什麽情境下被使用的。第二步骤是「Tell a story(说故事)」,找出或创造出故事,丰富产品的内涵,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接下来的第三步是「Write a script(创作剧本)」。林荣泰说,这可套用What、Why、Who、Where、When及How的5W1H公式;有了好剧本,最後就是「Design a product (设计产品)」,透过设计,落实创意与商品的结合。

林荣泰指出,近年来很多商品与文化创意结合,但只是把图案直接转移到商品上,属於第一个层次、外表上的结合。他强调,创意来自文化,因为是你我他共有的历史记忆,所以引发大家的思古幽情,许多单位正积极推动的数位典藏与生活精品结合,代表我们想要当时的情境、想像当时的生活形态。因此,收藏、典藏只是文创产业的第一步,还必须有创意学习、教育及创意呈现、行销等配套措施。

「有手艺,不等於有创意,更不等於是生意。」林荣泰指出,过去台湾资讯科技发达,带动电脑、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3C产业的荣景;2008-04-17/经济日报/A14版/企管副刊】

●林荣泰说,这可套用What、Why、Who、Where、When及How的5W1H。


包浩斯(Bauhaus)


林荣泰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系所教授


林荣泰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系所教授

●林荣泰:文创产业必须是4C产业,同时具备文化的(cul-tural)、精选的(collectable)、迷人的(charming)及创意的(creative)特质。这四个C都能具足,才可能让手艺结合创意,变成一门好生意。


包浩斯(Bauhaus)


林荣泰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系所教授


林荣泰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系所教授


文化創意應用於產品造形之研究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進度
文化創意應用於產品造形之研究
文化創意應用於產品造形之研究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