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2〉 分类:大師有約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佛子行三十七颂》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2007年2月22~24日
地点:印度 帝洛普安尼寺
翻译:堪布丹杰

02/23

前几天早上的课程本来想跟各位说早安,但是忘了。因此今天补上,各位早安、早安、早安。

还有昨天四不共加行的口传也忘了。所以今早会给口传。我无法每种语言的口传都给,因此主要念藏文。口传的内容并不是文字符号,而是文字中的含意。因此用藏文念诵口传,和用中文、英文与韩文念诵是一样的。

事实上,昨天我是忘了口传,但是,请求口传的各位,看到我要站起来走的时候,你们应该暗示一下,拿起书本挥一挥让我知道,但你们都没这麽做,所以呢,我们两方都有错。(众笑)

各位这次长途跋涉,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花费很多的来此听课的目的为何,相信都很清楚。昨天我观察在座的各位,为了这次的课程,尽心尽力。例如寺院的尼众们,一大清早就来到寺院。有一天早上,我还没起床,只听到楼下很多声音,我还以为是作梦,结果醒来发现,是阿尼们在说话。我看看时间,才三四点。可以说阿尼们真的是每天早出晚归,很是辛苦。因此,我们知道,此次课程能够顺利圆满,不是凑巧侥幸,背後是有着重重的爱心与付出。

 

就我个人来说,来到这里,要给予各位的是什麽?各位想要求得的又是什麽?有些我们知道,有些不知道,就知道的部分,我将尽力给予各位,而各位也接受的话,我们来此的目的也就达成。

 

我要给予各位的,应该是传承的一种加持,身为噶举传承的追随者,不仅是文字的传递,还应该带着传承的加持,但是我也很清楚,自己并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与其什麽都不作,倒不如口上说说也好。因此,我会尽力将一切所想所说透过翻译,给予各位。各位灵敏又具备信心,相信应该能够得到受用。

 

修持佛法,不是像填饱肚子、盖栋房子一样马上看到效益。佛法是养成习惯,在心上养成习惯。透过佛法的修持,能使心转变,让生活变得更好,自利利他。另一方面来说,现代科学发达,各种机械、物质进步,人的寿命也增长。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佛法当中似乎也将物质列为无记之法,因此,无记之法能成善也能为恶。为恶为善,不仅在於物质机器本身,更取决於发明者、使用者的动机与使用。

 

善恶取决於人,然无分老幼贵贱,只要带有利他之心,一切作为皆成为善。过去历史上,维护世界和平,守护人权的民族英雄人士,他们是和平的象徵。但到了网路发达的现代,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成为和平的代表。因为,只要带有一念善心,透过网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传播和平、快乐,这样我们不就成为了英雄吗?因此在一些报章杂志说谁是英雄?答案就是YOU!

 

世界在进步,这是必然的,并不需要去阻止。刻意去阻止,也可能是一种错误。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有责任感的进步,能够去面对与承担由於进步而产生的种种困难。要不然,无止尽的进步与逃避责任问题,只会带来世界的毁灭,那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这不是少数人的责任,我们身为有心智能力的人类,无分老幼贵贱,若是带有一念善心和智慧,和平喜乐的愿望,自然能够达成。

 

虽然我们现在身处的地方,是在一个偏僻的村落里,但是,我们的心却是关怀着全世界。因此,首先要像冶炼黄金一般,去芜存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着对个人、对世界有利有弊的部分,需要我们去冶炼。取得有利的黄金,去除有害的污垢。冶炼出心中的无垢纯金,才能真正利益到我们的世界。

 

今天,我们透过佛法来昇华、清净我们的心,将此珍宝贡献给世界,贡献给一切生命,这即是我们此次课程的目的。平时经典时常提醒听法要带有正确的发心和行为,解释起来可以很复杂,但是扼要来说即是:一切所想为了众生,一切所做为了众生。

 

我想我应该赶快进入正题。昨天已经有人担心,只剩两天的时间了,怎麽讲得完?所以我需要讲的快一点。

 

南无洛给秀惹亚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胜上师及观自在,恒以三门恭敬礼。

 

这在昨天已经讲解过,今天再说一次。

 

第一句阐明智慧的意思。了解何谓智慧之前,要先了解「心识」。心识有能知之意,具有能够认识外境的力量,这种本自具足的力量。但是,因为覆障之缘的作用,我们无法遍知一切。此覆障之缘并不是自心本质的一部份,因此可以被消除。如果覆障是自心本质的一部份,就以为只要心存在,覆障就无法舍弃,例如老虎与老虎身上的斑纹一般不可分,然而并非如此。

 

由於覆障能被舍弃、被断除,因此就需要有能断的对治法。当对治法愈强,所断的覆障就愈弱。当覆障完全净除时,遍知的智慧即能明白照见一切万法。

 

遍知智慧觉知的对境,不同情况下可分为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或轮回与涅盘等。第一句谈到的「法」,即指「尽所有」与「如所有」的法。「尽所有」指一切现象,「如所有」指一切现象的一如本质。此句所阐述的能够照见一切「尽所有」与「如所有」、法与法性的遍知智慧,即是我们要证知的。

 

於圣者的智慧观境当中,或者於圣义谛来说,轮涅万法,皆为一味,无有差别。如同中观根本论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虽然在还未对不生、不灭的万法作观察之前,万法如世间凡夫所认知的一般运作,但是在极细微的观察中或者定中,万法无有真实存在。

 

然而,佛菩萨因观知没有证悟此点的众生,於轮回当中,不间断地造作恶业,感至无量恶果,因此唯一勤行利益众生。唯一的意思是,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别无他事。

 

虽然佛菩萨断证一味,但身形的化现无量。为利冥顽、嗔恨、贪欲的众生,而有不同身形的化现。例如观音菩萨,即是慈悲的化现。第一句梵文意为礼敬世间自在,偈文中则为礼敬观自在。

 

附带提到一则故事。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由於过去於迦叶佛时,取笑一名长得像猴子的比丘,由此恶业,五百世投生为猴子,之後转生为杜松虔巴时,长的也像猴子,并不好看。据说他年轻还未出家前,有一个女朋友,但也因为他长的太丑而抛弃了他。他非常难过,生起了出离心,成为他入佛门的因缘。之後他发愿,未来要投生长的好看一点,要不然很难度化众生。

 

有的冥顽众生,无论你怎麽规劝他都不听,也无法用心传递加持而感化他,这时只能用相好功德而作调伏,使之解脱。因此,外相的庄严也是很重要的。

 

圆满觉佛利乐源,从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须依明行要,故当宣说佛子行 。

 

这是着作立誓。为什麽圆满觉佛是利乐的泉源呢?因为利乐是善行的果实。善行的积聚能导致善的果实,如此因果道理由佛陀所阐述,如果我们依止而行,我们将能得到圆满的善果。要不然,有的人会误解此句,以为上师、佛菩萨具有主宰苦乐的权力,因此尽力供养讨好他们,自己不作修持,胡作非为,遇到痛苦又临时抱佛脚,这样的祈请是错误的。

 

苦乐并非取决於佛菩萨,主要在於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是善是恶而决定。因此,不要放逸,随时保有觉照力是很重要的。

 

圆满觉佛是由实际修持而出生的,并非天然生成的,不是像水果自然成熟一般,以为佛的顶髻本来小小的,慢慢成熟,愈长愈大,并非如此。佛果的证得,需要努力与付出,正确的因缘具足才能成就;无因无缘,或者逆缘恶缘是无法成就的。正确的因即是慈悲、菩提心,加上六度的行持而得成就。佛陀依此道而得证悟,追随者如菩萨们,也需依此而行,因此宣说佛子之行。

 

(第二天早上课程结束。之後法王给予四不共加行口传。)

 

我之前说过,虽然得到了这个口传,并不代表就一定被允许修持此法。首先对於修持加行的藏族来说,仅是得到口传,也不能随意修持此法。因为这是我特别汇编的一部简短仪轨,藏人又喜欢简单,慢慢长轨就不再有人去修,传统就会丧失。因此,藏人需要先问过我才能修。再者,对於外国弟子来说,得到口传与讲解教授之後即能修持此法。因为外国工作繁忙,很多人想修加行却苦於没有时间,这也是我撰写简短加行的原因。

 

由於已经得到口传,因此修持此法时,念藏文亦可,念其他语言亦可。他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这是针对这部加行仪轨而说,并不一定适用於所有其他典籍。因此,如果有人修持其他法本,因为念藏文不顺,认为可以用各自语言念诵,那可不是我的责任了。

 

近来外国学习藏传文化、佛法、语言的风气日盛,其实主要原因在於许多法教只在藏文里有。因此,如果说可以念各自语言就好的话,学藏文的人可能愈来愈少,很难再听到有人说:札西德勒了!这就很可惜了。

 

有关四不共加行的讲解与教授,去年我在菩提迦耶教导过。除了上师相应法之外,其他三个加行有制作成光盘,各位观看学习,即可修持此法。至於上师相应法部分,没有录音录影,也没有文字纪录,因此,或许各位可以跟随一位具德上师求得此法,或者我要再找时间教导各位。

 

(第二天上午课程结束)

 

-------------------------------------------------------------------------------------------------------------------------

 

(课前,法王带领全体学员以法王新作之曲调唱诵【佛子行三十七颂】)

 

此生幸得暇满船,为自他渡生死海,

故於昼夜恒不懈,闻思修是佛子行。 (1)

 

我们首先需知修持佛法的方法,因此要闻法。之後要对佛法确信不移,因此要思维法义。不仅是知识上的理解与相信,同时要实际於自心上体验法义,因此需要实修。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於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此,我们应该昼夜不懈地努力,不仅上课时欢喜专注地听闻,任何时候,自己的心念与行动都要与法相结合。偈文提到昼夜都要精进,如何在白天与晚上都能够精进修持佛法呢?这是我们要去思维的。懈怠之前,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需要不懈怠而修持的法是什麽?什麽叫佛法的修持?什麽是正确的修持佛法呢?噶当派曾提到一个故事,说明一个人从开始不了解何谓修行,到明白正确修行意义的过程。

 

有一天,有一个人很专注、尽力地转绕着佛塔。一位噶当派大师上前问道:「先生,您在做什麽啊?」那人回答:「上师,我在修行呢。」

 

大师点点头,说道:「嗯!很好,这个修行也不错。不过,如果你能修行佛法会更好。」

 

那人心想:「绕塔可能不是修行佛法吧,一定有其他方法。」他开始四处找寻,看到了一些经书,心想:「读经、课诵应该是修行。」找到一个地方坐好,就开始认真读经。

 

几天後,当他大声读诵着经书时,大师出现了,问道:「您在做什麽呢?」他有点得意的回答:「喔,我在修行呢。在修行佛法呢。」大师点点头,接着又说:「嗯,读经很好。但是如果你修行佛法会更好。」

 

那人听完有点纳闷儿,心想:「绕塔也不是,读经也不是,那该做什麽呢?」正当苦闷时,突然想到:「对了,禅修!一定是这个了。」赶紧找到一个角落,坐直身体,眯起眼睛,开始禅修。没过多久,大师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您在做什麽?」他自觉了不起的说:「禅修着呢!」大师缓缓地说:「禅修很好,不错,但是,修行佛法的话会更好的。」这下那个人完全糊涂了。不是绕塔、课诵、甚至不是禅修,那人只好问道:「上师啊!到底什麽是修行佛法啊?」大师回答:「修行即是断舍贪执。」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跟这个故事的主角一样,开始修持四加行的时候,全身酸痛,满身大汗,还是坚持不懈地修,终於修完几十万遍之後,有人问道:「喔!您修完了四加行,有什麽体会吗?」这时我们可能回答:「喔,可辛苦罗!流了好几公斤的汗那。」这是一种答案。更好的回答是:「喔,可美妙了!心可平静了,真快乐呀!So beautiful!」还可能更高境界的回答是:「喔!你不会相信的,当时我闭着眼睛呢,眼前出现好多天女天神,漫天飞舞…」总之说一大堆谁也没看过的事情。大部分人的答案差不多就这些。

 

那麽,到底这些是修行的徵兆,或者只是像喝醉了,或者是累过头,生着闷气,又不得不做下去而产生的幻觉呢?因此,修行是在每天生活当中,当烦恼升起时,自己能够察觉,并且找到对治法平息烦恼,例如你可能说:「昨天早上九点左右,一个人让我好生气,但是我察觉到了,也知道生气不好,就想办法静下来。」真正体会佛法,使佛法成为对治法而降服烦恼,这即是修行。

 

很多人以为修持是另外去修一个什麽东西,而与自心分开,例如慈悲的修持,认为另外要生出一个慈悲,而没有自心与慈悲合一,自心成为慈悲的体会。我们以为,我「生出」了一个慈悲了,好像把旁边的一个什麽东西拿到手了,因此,没有思维菩提心时,菩提心也就不见了。

 

因此,无论做任何修持,例如慈悲心等,重点是要去体会这一切即是自心本质的一部份,与自心合为一体。要不然,任何修持都将无法降伏烦恼。

 

各位可能觉得我的姿势与表情愈来愈多。本来我是比较内敛的,很多人说我不笑,太严肃了。因此,今天多一点笑容与动作,可能各位会有一些不同感受吧。(众笑、鼓掌)

 

平时,座中(特定修法时)与座间(日常生活时)分清楚是很重要的。座中要紧密、专一地修持,例如修止或修观等。每日静坐下座後日常生活时,虽然没有专一於某个法门的修持,但因为座中修持的专注与集中,能够影响到生活当中。例如,早上修一座法(早课),专注修持,最後发愿:「我要将座中的修持力,带到一天的生活中。」下座(座间)之後,因为修法时善的牵引力量,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与作为,都将融於自心法界。座间与座中的修持,相互裨益增长。虽然不像说起来这麽容易,不过,白天生活中就要如此去修持。

 

晚上要如何修持呢?有一句话说:「以善心入睡,睡眠即成善;以恶心入睡,睡眠即成恶。」很多人睡前会习惯回想一天发生的事情,例如:今天做了什麽,明天的计画等。这段时间很重要,我们可以反省一天做的善事与恶事,并且发愿明天减少恶行,增长善行。如果能够在睡前好好反省发愿,睡眠也会变成带有善心而有意义。

 

好,不说太多,二十一世纪的习惯,如果停在一个事情上太久不好。因此,赶快煞车换个档,继续向前进吧!

 

贪爱亲眷如水荡,瞋憎怨敌似火燃,

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2)

 

所谓家乡,是指自己熟悉、习惯的对象,例如对於熟悉的亲眷生起贪爱,不喜欢的怨敌生起瞋憎等。因此根本在於熟悉,例如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讨厌一个人,一定需要去探究、去明白讨厌他和熟悉的原因。这里的熟悉,是指一种狭隘的、短视的执着,由於这种执着,而产生贪瞋等烦恼。由於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有着更多让我们执着的对象,因此说我们要「离家乡」。

 

要舍弃家乡,这一点我倒是做到了。但是,如果真的做到如理如法的离家乡,照理说,我应该没有贪心与嗔心了,但是,来到印度似乎比在藏地的烦恼更多。因此,所谓家乡,是指内心执着与烦恼的家乡。如果无法舍弃内心的执着,仅是离开外在的家乡也没有用。

 

狭隘短视的偏执,会让我们变的傲慢无理,而轻忽地断定善恶。因此,我们要尽力擦去贪瞋的图案。

 

总之,我们愈熟悉的朋友,愈可能不去看他不为人知的一面。照顾、关心朋友是应该的,但是不应带有认为朋友就一定对,敌人就一定坏的偏执,因为,就算是朋友也会有秘密、也会犯错误。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偏执所认定坏透的敌人,也可能有他的苦处,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什麽原因。要不然,他也不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因此,就算无法做到平等对待亲人与仇人,但至少,我们应该断除偏执。

 

所以这里「家乡」指的并不是外在的家乡,因为就算你问作者无着贤大师:「您的家乡在哪儿?」他还是会回答西藏的。外在的家乡,可以指那些山石、草木、房子等,是无记的,因此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会造成伤害的,是我们的偏执,这是我们要舍弃的。

 

远恶境故惑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3)

 

对於一位修持止的禅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即是依止静处。如云:「在如法的静地修持止的禅修,若能精进用功,半年内能得成就。」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半年内得成就,但是很多人确实做得到。

 

我个人来说,目前也去不了什麽静处,最静的大概就是我的房间了。因此,所谓静处,到底是指外在的静处,还是内心的平静,这是要去思维的。

 

许多人身处僻静的地方,但内心却充满着贪瞋烦恼,事实上,如此内心的混乱,比外在的诱惑更危险。因为外在的一切,要乱也只是乱在眼前,但是内在的混乱,却是在心中。无止尽的杂念纷飞,造成的痛苦更大。

 

因此,各位能够依止静处者,请尽力去依止。若是不能依止者,虽然身体无法前往,至少内心要找到静处。

 

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

识客且遗身舍去,舍此世是佛子行。 (4)

 

如何分辨什麽是修行?什麽不是修行呢?就看有没有舍弃世间八法、舍弃此生。萨迦派离四贪执的教言提到:「贪执此生非行者。」因为一个贪执今生俗务的人,很难有机会找到真正的快乐。

 

所谓世间八法,不只是文字上的称、讥、毁、誉等,我们要了解的是世间八法的症结,即是盲目的执着,这是我们要断除的原因。

 

很多人很喜欢修持,也好像很认真在修持佛法,但大部分都是一种逃避痛苦的安慰而已,就好像背痛涂点儿油,按摩一下一样。然而真正应该舍弃的东西,例如世间的名闻利养,却又放不下,虽然没有明说,但下意识的、很自然的把俗务当成生活中不能没有的一部份;因此,再怎麽努力修持,顶多得到的是短暂的快乐而已,不会有更深的体会。如同得了癌症,食物的养分首先让癌细胞吸收去了,好细胞得不到;而应该对治癌细胞的药,首先却把好细胞给杀了,完全本末倒置。我们放不下执着的修行,就像如此:该利益的没利益到,不该舍弃的却舍弃了。

 

我们的心,像是一个投影机,放射出来的世间花花绿绿的俗相,充满着整片萤幕。然而,佛法的影像,却空白一片。我们一定要舍弃对俗务执着的心。

 

如果有来生,那麽可以舍弃此生,但是如果没有来生,要舍弃此生就会很困难。因此,这就涉及有没有来世的问题。许多人对轮回存疑,同样也有愈来愈多对轮回存在的证明,但无论如何,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在自己最亲的朋友往生时,因为太难过,他们不会相信那位朋友就完全消失了。因此,虽然朋友过世了,仍旧不断为朋友祝福祈祷,到墓前献花说话。这代表什麽呢?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其实都期望着有来世,期待着生命的延续。这并不是佛教特殊的观点,而是人之常情。

 

死亡并不是终结,如果相信有来世,生亡二者的痛苦将会减少,并且充满希望。我们应该想:生命的结束,不是油尽灯灭,而是高举生生不息的光明火炬,照亮前程,也照亮我们的下一代。如此面对死亡,将不再害怕。

 

很多事情发生是跟我们的观念和环境有关。事实上,有生才有死,因此,如果认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麽我们应该对出生也感到愤恨才是。但是,我们并没有这麽做,我们反而大肆地庆祝出生。因此,虽然死亡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大转变,但如果我们换个思想角度,把死亡当成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有新的愿望,新的机会,那麽死亡也是值得庆祝的。

(编者注:此处法王所指,有生则有死,在因缘法则之下有其因果关系,为一自然现象,死亡并非终结,亦无需贪生怕死盲目地对死亡产生恐惧与担忧。然而对於人为刻意所造成的死亡,如自杀等事,则不仅已违犯不杀生与不伤害之佛陀教诫,若只为逃避烦恼痛苦而认为一死了之,更属不智,此举非但不能解决自身之烦恼痛苦,反更造下恶业,终需承受轮回苦果!读者当知!)(第二天下午课程结束)

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站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