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 分类:佛法與管理
《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Paths Beyond Ego :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特别推荐:李安德﹝美国芝加哥罗耀拉大学心理学博士﹞
吕旭亚﹝美国加州整合学院东西方心理学博士﹞


爱因斯坦

●超个人运动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有几位西方学者决定建立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当然了,那时对「科学」的概念只限於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被视为完美的科学模式,甚至被称为「科学之后」。这些学者深深期望得到科学界的肯定、接纳和尊敬,所以尽可能把自然科学家成功运用的研究原则和方法,非常仔细地应用到人的研究,比如客观的观察、把研究对象细分成许多部分来分析、精确的测量、彻底的操纵和控制等等。不幸的是,把原本设计来研究物质对象(比如矿物、植物、昆虫等)的固定观念和方法,强行僵化地套用在人类身上,必然产生许多有害的後果。这种狭窄僵化的典范就好像一种滤网,排除了所有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人性,以至於忽略或摒弃许多关於基本人类经验的研究,否定人的自由等等。简单说来,它导致一种去人性化的观点,对人造成有系统的解体和普遍的贬抑,人被视为众多物体中的「一种物体」罢了。

总是有一些心理学家无法接受这种流於唯物论、「机械论」和化约论的心理学。从一九四○年代初期开始,越来越多美国心理学家开始结合起来,表达他们对这种心理学的强烈不满,并努力修正、扩展传统的典范,这项革命的代表就是人本心理学的兴起,这些心理学家开始有系统地恢复原本被移除的人性:也就是心智、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格、感受和情绪、自由意志与责任感、内在经验、各种潜能、有创造力的想像、人类尊严等等。从四○年代初期到六○年代初期,马斯洛是这项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这个运动也被称为「人类潜能运动」。许多教授和学生都记得马斯洛在四○年代初期提出的「需求层次」,顶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可是到了六○年代末期,马斯洛逐渐发现人本心理学的限制,虽然他仍坚持过去二十多年来大家所拥护的主张,但也觉得需要增加「必要的补充」。换句话说,他觉得心理学典范需要再进一步的扩充。他越来越有志於发展一种「高度心理学」(法兰克创造的名词),除了生理和心理部分,也涵盖人的灵性面向,并处理人的终极渴望。毕竟,不论是否涉及宗教,在所有文化中都找得到人类有灵性面向的主张。於是马斯洛修订着名的「需求层次」,增加了「超越性需求」,他将之界定为「灵性需求」:更高而具有超越性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超越个体的「自我」),比如真、善、美、正义、和平、和谐等等。他批评自己早期的「需求层次」是不完整的,而且过於以自我为中心。他写下一篇关於自我实现理论的评论,结论是「自我实现是不够的」。他甚至写了一篇短文,名称是「自我实现与超越自我实现」。他不断强调自我超越的需求,也就是突破人的「小小自我」、关怀别人的需求。从此以後,马斯洛和一群朋友决定把这个新的发展称为「超个人心理学」。

自从马斯洛在一九七○年过世後,超个人心理学仍一直成长,散播如此之广,以至於不能只将之称为一个学派,事实上,它已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潮流或运动。这个运动虽然始於美国,但已散播到好几个国家,在全世界诞生了许多超个人心理学协会。

此外,许多组织和协会虽然没有使用「超个人」(transpersonal)这个字眼,却有超个人的精神和观点,也就是不但承认人的灵性面向,也提供灵性成长的技巧。它们更探索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强调自我超越的需求,以及人本质上与大我相连的深入观念,这种观念或许可以具体转译成对他人,甚至对生态的关怀。几年前,人本心理学协会和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人本心理学分会,以及各自附属的期刊,都正式接受并采纳超个人的观点。二○○二年七月,在中国武汉举办为期四天的「东西方谘商:人本与超个人取向」国际研讨会中,人本心理学期刊过去三十年的主编汤马斯.葛林(Thomas Greening)亲自告诉我,绝大多数人本心理学家都已接受超个人的观点。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心理综合学」(Psychosynthesis)这个心理治疗体系在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百二十个中心,这个学派基本上抱持着超个人的观点。其实它的创立者精神科医师罗贝托.阿沙鸠里(Roberto Assagioli)从一九六九年「超个人心理学期刊」创刊,一直到一九七四年过世为止,都是这个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一员。同样的,意义治疗学派在许多国家都有协会和中心,这个学派是由另一位精神科医师维克特.法兰克(Victor Frankl)所创立,他和阿沙鸠里一样,也是「超个人心理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一员,从创立开始,一直做到一九九七年过世为止。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荣格建立的「分析心理学」。荣格比马斯洛更早强调灵性面向,常在着作中使用「超个人」这个名词,这个学派不只在许多国家有为数众多的协会和中心,荣格学派分析师也有自己的国际性协会。我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比如「灵性精神医学国际协会」、「意识科学研究协会」、「灵性内在觉察运动」、「谘商灵性、伦理和宗教价值协会」等等。

再者,这个运动已经扩展到心理学界之外,事实上,目前在许多国家已有跨学科超个人协会(transpersonal association),甚至有一个「欧洲超个人协会」。这些超个人协会吸引、聚集的不只是心理学家,还包括各种领域的学者,比如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哲学、医学、教育等等。这本书正是搜罗各家的文集,这些作者并不属於任何特殊的学派,而是跨越不同心理学派、各种学科,甚至是属於横跨东西方不同文化潮流中的一部分,他们虽然共有相同的超个人观点,却呈现出不同的诠释和相异的见解,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世界观或哲学体系。

超个人运动快速散播到各种不同的学科、国家和文化(东方与西方),这种情形清楚显示过去强加在人性上狭隘而僵硬的典范是错误而不自然的,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终将失败。正是这股潮流的力量,让我们听见人性发出诚挚的呼唤,要求恢复过去被忽略的部分。

●我们人类真是一群聪明而灵巧的生物。我们登陆月球,分裂原子,解开遗传基因密码,探测宇宙之创生。没错,现代文明确实是一座象徵人类心智无限创造力的纪念碑。虽然科技才俊比比皆是,但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担忧我们可能过度轻忽了其他方面的发展。部分的原因是,我们在科技上的耀武扬威使我们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解离,而一味地向外追寻那些只有在内心才能找到的答案。我们否认了主观与神圣的面向,忽略了心智的潜力,危及到我们的星球,并活在集体昏迷的状态--我们对这种紧缩而扭曲的心智状态浑然不觉,因为我们都活在其中,并视其为「正常」。

然而我们的内心仍潜存着未曾被探索过的能力、深层的心灵境界、不同的意识状态以及大部分人从未梦想过的发展。超个人学术领域已经在探索这些可能性,其中的先驱便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演化

西方心理学诞生於两个不同的源头:一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科学测试,另一个则是在医院里进行的临床诊疗。为了建立起心理学在科学上的正统性,於是心理学家以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典范,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之上,而避开了无法被观察到的内在经验世界。基於这个理由,实验心理学後来逐渐被行为主义学派所主导。

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最早诞生於病理学。因为人类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於无意识?的驱力,所以临床诊疗便专注於主观及无意识层面的研究,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就这样逐渐地被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导。精神分析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因而成为临床心理学及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亦即为人所熟知的心理学第一势力与第二势力;其主导性的影响力整个笼罩了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但是到了六○年代,研究者开始担忧起这两股势力所造成的限制及曲解,虽然它们的贡献良多。它们似乎无法妥当对待人类经验的所有面向。它们只专注於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或者仅以实验室里观察到的有限情况来笼统论述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它们忽略了人类经验的某些重要面向,譬如意识以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译注:此处指的是圣贤、伟人或天才等特殊人士的精神状态。)

它们有时甚至将超个人性的神秘经验视为精神病的症状之一,佛洛依德便曾经将超个人经验诠释成婴儿期无助感的反射。另外有些精神分析学者则将其草草归类为「渴望与乳房合一的退化状态」或「自恋型精神官能症」。哲人杰寇普?尼德曼曾说过:「佛洛依德学派低估人了类的可能性,还将这低估制式化。」

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忧虑促成了人本心理学的发展。人本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过一句话:「本观点并无意否定佛洛依德的发现,其主旨乃是要添加和补充它。很简化地说,佛氏提供给我们的似乎是只占了半个画面的病态心理学,我们必须补足的则是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学。也许这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学更能帮助我们管理及改善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人本心理学要研究的乃是人类经验及令人健全的因素,而不是那些在实验室里轻易就能测试出来的答案。其中一项特别的发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後促成了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某些精神特别健全的人很容易有「高峰经验」:一种短暂但极为强烈、充满着狂喜、深具意义而又获益良多的意识扩张经验,亦即跟宇宙合一的经验。历史上曾出现过诸多类似的个人体悟,西方称之为神秘、属灵或神圣合体经验,东方则称之为三摩地或开悟。

迷幻药也带来了强而有力的影响,并释放出社会尚未准备好吸收消化之空前强烈体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麽高比率的人共同经验了超常意识状态,但其中有某些经验很显然是痛苦而困惑的。另外有些超验状态则为这个不怀疑的世界示范了意识之可塑性及其广阔的范畴,并证实了惯常意识状态乃是有限而扭曲的,同时也指出了更值得我们追求的意识状态。

同一时期,亚洲的禅定法门也提供了不必透过药物而进入超常意识的途径。数个世纪以来被西方人视为不合常理及病态的经验,突然在少数人的生活中变得有效及富有价值起来。西方文化从此而改观了。

西方社会从此对亚洲文化及传统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尝试瑜珈、巫术以及基督教默观等等的灵修方法。对传统价值观的不满则使得人们选择了另类的生活方式,譬如自动自发地过起简朴生活,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度,故而表达支持了崭新的愿景。各大学的研究院也开始探索禅定、生物反馈、迷幻经验以及意识的各种状态。昨日文化上的好奇已经成了今日研究的主流。超个人心理学界一直企图将这些奇妙的发现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不久,精神医学、人类学、社会学及生态学的研究者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定义与描述

什麽是超个人经验?

超个人经验也许可以定义为:存在的统合感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而扩大到人类、众生、灵魂及宇宙的面向。

超个人学派所要研究的则是超个人经验和相关现象,这些学者尝试扩大他们的学术研究范畴,并以自己的专业训练来探究超个人现象。

超个人心理学乃是研究超个人经验和相关现象的心理学。所谓的相关现象包括了超个人经验及其发展的本质、种类、肇因及结果,以及被这些经验和发展所启发的心理学、哲学、艺术、文化、宗教、修持方法、生活方式及各种反应,或是对这些经验和发展的诱导、表达、应用及理解。

超个人精神医学乃是专心研究超个人经验及现象的精神医学。它所研究的重点和超个人心理学雷同,但尤其着重於临床和生物医学层面的超个人现象。

超个人人类学则是一种跨文化的研究,它探究的是超个人现象及意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超个人社会学研究的是超个人现象的社会向度、其中的意涵及展现。

超个人生态学研究的是超个人的生态面向、其中的意涵及用途。

超个人运动则是整合综摄所有超个人学科的一种运动。

这些定义都是在描述超个人学派的特点和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并未将个人特质排除於外,也不限制意识扩张的种类,更无意将超个人学派锁定於任何一种哲学或世界观,而研究的方法也没有局限。

超个人学派并不排除个人性的向度,亦无意使其失效。反之,它们将个人关怀的范围拓展得更大一些,而同时兼顾到个人与超个人经验。有人对「超个人」这个名相做了下列的诠释:这是一种透过个人而呈现出的超验状态。但这些定义并不限制统合感扩张的方向或范畴。某些生态学者强调横向扩张的重要性--将统合感扩大到地球及万物,然而却否定了纵向超验现象的价值或有效性。对其他的一些灵修者而言,这种转化到超验次元的纵向扩张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些人则同时认同了纵与横的向度。

不过,这些定义并不是要将超个人学派或其研究者拘泥於任何特定的诠释。这些学者无意倚赖任何特定的本体论、形上学、世界观、教义、哲学或宗教。他们关切的焦点乃是经验本身,所以这些定义包容了各种不同的诠释方式,以便人们理解那些经验中的人性本质,并深化我们对宇宙的洞识。超个人经验长久以来早已被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过,此现象将毫无疑问地持续下去。超个人学者可能有宗教信仰或无宗教信仰,可能是有神论者或无神论者。这种专注於经验本身的定义,预留了许多空间给各种有价值而又多样化的互补观点。

总之,这些定义并不限制超个人经验的研究方法。反之,它们接纳任何有效的方法论。超个人研究者鼓励人们采用折衷、贯通与整合的途径,妥当地运用所谓的「三种认知之眼」:肉眼、理性自省之眼及默观之眼。这种作法和其它学派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後者往往提倡或倚赖某种特定的方法论。举例而言,行为主义学派着重的是感官测试的研究资料及科学性,精神分析之类的自省学派强调的则是对内心活动的观察,瑜珈锻练关注的乃是默观传承。迄今只有超个人学派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方法论,它试图将科学、哲学、内省分析及默观方法整合成一门有容乃大的学派,并以妥当的态度探测人类经验及人类本质的诸多面向。

因此,超个人学派的范畴格外宽广,它贯通整合了各种学科。这些学科探索的范畴综摄了人类所有高层意识的发展,或是马斯洛所谓的「人性进一步的发展。」它们的探索整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哲学、比较宗教学,并统合了东西方理念。其中的某些议题特别受到关注,譬如意识和超常意识、神话学、禅定、瑜珈、神秘主义、澄明之梦、迷幻经验、价值观、伦理学、人际关系、特异才能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超越成规之发展、爱与慈悲之类的超个人情感、利他主义与服务动机,以及超个人精神病理学及治疗方法。


宗教的关系

这些议题中有许多都跟宗教研究重叠,所以人们才开始关心起超个人学派与宗教的关系。当然,探讨此类议题仍须依赖定义,诚如肯恩威尔伯所言:「讨论宗教议题最困难之处….就在於它并非第三人称的『它』。依我看来,『它』至少有一打互不相容而又大异其趣的定义,但很不幸的是,在诸多的文献中,这些定义并不是经常、甚至一向没被仔细区分过。」

宗教最简单的定义之一即是:与神圣攸关之事。既然超个人经验并不全然是神圣的,而宗教经验也不全然是超越个人性的,那麽显然两者是有重叠之处。因为超个人学派对非宗教性的超个人经验也很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诠释、心理观察及哲学用语上都尽量免除宗教寓意。超个人学派不拥护任何教条或信条,不要求人信奉任何宗教,它所提倡的乃是以开放的科学精神、哲学思考及经验性的实验来面对所有主张,且一向认为超个人经验可因个人喜好之不同而赋予它宗教或非宗教性的诠释。总之,超个人学派与宗教应该被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它们所关心的事有某些是重叠的。同样的,超个人心理学与超个人人类学显然也有别於宗教心理学和宗教人类学。

多重意识学派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超个人学科乃是研究多重意识的学科。在西方文化中,心理学与人类学等主流学科很显然只专注於单一意识状态的研究。它们把焦点集中於平常的清醒状态,而不注重其他的另类意识状态。

对照之下,多重意识文化较为关注和重视梦境或默观状态,因此它们的世界观有一大部份是源自於多重意识,譬如巫士部落文化、佛教心理学及道家哲学。

传统的超个人学派,诸如瑜伽行派、默观传承及相关的心理学和哲学,起先即是为了诱发多重意识而设计的,因此它们很显然隶属於多重意识学派。近代的超个人学派则企图打造出现代化的多重意识学派,以便理解、表达和启发超个人性的经验及现象,并以当代方法结合古代跨文化智慧传承之精髓。

超个人学派隶属於多重意识体系,所以能涵盖更宽广的人类经验及可能性,其范畴甚至遍及各种思想体系。我们都熟知过去有许多学派或理论仅选择某种观点来观察人类行为的某个面向,故而忽略或遮蔽了其他观点,但超个人学派重视的却是不同的思想体系之贡献及整合。

与其鼓吹某一种特定的观点,不如将看似冲突的各种学说加以整合。不同的学说观察到的乃是人类经验的不同面向及发展阶段,所以很可能是可以互补的。譬如佛洛依德学派重视的是儿童早期的发展,存在主义心理学涉及的是成人所面对的普世性存在议题,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证实了外在刺激会加强行为上的制约,认知治疗促使我们去发现思想和信念的力量,荣格学派则帮助我们认清了原形、集体潜意识以及意像和象徵的治疗力量。亚洲的体系诸如佛教、瑜伽行派及吠檀多心理学则补足了西方心理学的不足,它们不但清楚地描绘出超个人阶段的发展,还提供了体悟这些境界的方法。

虽然超个人心理学综摄了主流西方学派之外的其他领域,但仍然重视这些学派的贡献;它并不想取代它们,而是要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更大的视野。此即超个人学派之洞见。

当然,本书所呈现的超个人洞见并非一应俱全的,未来若有更完整的观点,它将毫无疑问地臣服於其下。

有一天我们将发现,每当我们丧失一个观点时,便是往前迈进了一步,而生命的转变就在於从封闭的真理进入开放的真理──此真理如同生命本体一般,宏大到无法被任何观点所套牢,因为它涵盖了一切观点….此真理的伟大之处即在於它可以否定自己而永远朝着更高的真理迈进。

超个人洞见的重要性

跨世纪和跨文化的超个人经验一向被视为极其重要之事。在我们这个时代,超个人洞见及超个人学派更形重要,原因有好几个,第一,它们使我们对以往曾忽略及误解过的人类经验重新产生关怀;它们为古老的理念、宗教传承及默观修练提出了新的解说;它们以更豁达的观点来看待人性;并指出了未曾被思议过的人类潜能。

超个人学派重新研究起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非理性或病态的超个人经验。本书内文充分说明了为何某些经验应被视为健全的发展而非退化状态。诚如肯恩?威尔伯所言,此类经验并非「助长自我的退化,而是自我的演化及超越。」

恢复对超个人经验的重视,寓含着重大的跨文化意义,它使我们更能欣赏其他的文化及其哲学、宗教与艺术,并因而整合了许多历史及跨文化文献。

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者开始采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故而贬低了超个人经验。这些超个人经验广泛地被其他文化所重视,於是西方学者越发贬低其他的文化,许多卓越的学者竟然妄下论断:「精神分裂的退化现象与瑜珈及禅的修练境界颇为类似,这显示出东方文化倾向於自我退缩,以逃避文化、肉体及社会的巨大困境。」

我们对超个人经验及其过程目前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终於可以向累积了数千年的超个人智慧传承学习,并重新评估其他文化的价值。其实我们应该将「伟大的精神传承」重新定义为:人类跨文化宗教哲学的智慧总集。

我们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能明白超个人经验为什麽在历史上受到普遍的重视。它们替个人心理及社会带来了意趣深远的裨益;超个人经验虽非必然,但经常能引起戏剧性的、持续的、有益的心理变化,它们确实能提供我们一种意义和目的感,并消解掉存在的困惑,激发我们对人类及地球的慈悲和关怀。确实,一次的超个人经验足以改变人的一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果缺少了此类经验,将形成具有威胁性的病态,其范围涵盖了个人、社会及全球,本书有许多地方都在探讨这个观点。

超个人经验更提出了人性中各种丰富的可能性,某些情绪、动机、认知能力及意识状态,皆可培养和精练成超常意识状态。

举例而言,默观传承主张爱与慈悲等情感是可以扩张到全人类及众生身上的。它们同时还主张--初期的实验证实了它们的主张--专注力可以变得更稳定,觉知力也可以加强,而利他主义的动机及自我超越的能力也都会增强。这些能力的增强,暗示了人类心理上的发展可以远远超越过去所设定的极限。

超个人经验往往发生在超常意识状态,对这两者所进行的研究终於使我们认清,我们曾那麽戏剧性地低估了人类意识的可塑性及潜在状态的范畴。至二十世纪後半叶,西方心理学只不过发现了一小部份的意识状态;除了正常的清醒意识和睡眠之外,其他诸如陶醉状态、谵妄状态以及精神变态--均被视为精神病。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各种超常意识状态的存在,而有关不同意识状态的研究数据也一直在增加。诱发这些状态的技巧种类繁多,其中有古老的,也有现代的。某些历史悠久的方法比较着重於生理层面的锻练,譬如断食、不倒单、暴露於冷热之苦行;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层面的修练方法,如闭关隐修、颂经祈祷、击鼓起舞、禅定及瑜珈锻练。这些修练方法的现代版本则是隔离槽或生物反馈等实验。

有许多另类意识状态可能不会带来任何明显的助益,甚至是有害的,但其他的另类意识状态则与前面所探讨过的能力增强有关,这其中寓含着两个重要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可能开发出高层意识状态及超常能力;被我们视为最佳的正常意识状态反而是次等的。

另外一项发现则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所有的意识状态都可能出现所谓的特定状态的局限。也就是说,某个特定意识状态的认知,很可能不易被另一种意识状态所理解。对一个从未拥有过另类意识经验的人,别人即使获得再深的领悟,也无法传达给他。

这意味着你必须体悟过一些另类意识,才有能力理解和欣赏超个人经验及相关的锻练方法和生活方式。特定意识状态的局限说明了超个人经验及传承为什麽会被轻忽,也说明了只有真的去修练如何进入这些经验的方法,才可能有所体悟。

超个人学派提出了许多基进的再诠释和阐释,来帮助我们理解宗教的诸多面向,如果以其中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各大宗教的默观及神秘传承,则不妨将其视为诱发解脱、救赎或开悟等特定超个人意识状态的多重意识传承。这些传承中的哲学与心理学表达出了从这些意识中所斩获的知识。诱发开悟状态的默观修练可以被视为超个人之科技或超验科技,其中的观点为那些看似神秘的修练方法带来了崭新的理解。

凡体受过超验意识状态的人,几乎一致对人类本质抱持更豁达的看法。他们发现内心有一个和外在宇宙一样神秘的世界,那是物质仪器无法探测到的经验向度。这些向度都存在於心灵及意识中,发现它们的人将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既存在於感官及物质世界,更存在於心灵和意识的向度。

对人性而言是如此,就宇宙而言亦是如此。超个人经验往往暗示着巨大无边的非物质次元是实存的,从这个观点来看,实存乃是多层次的,而被我们视为完整生命现象的物质世界,现在看来似乎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种形式罢了。

攸关人类及宇宙的理解将逐渐被揭露,迄今超个人学派一直独守着其探索的广度,它们以折衷整合的方式,综摄了个人与超个人、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知识与智慧、艺术与哲学、科学与宗教、自省与默观。只有:此即超个人学派之洞见。采纳这种包罗万象的途径,才能反映出人类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

●意识的探险
人是整体宇宙的一部分,是受到时空局限的一部分。他会经验到自己、他的思想和感受,好像与其余世界是分开的,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种错觉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牢笼,把我们囚禁在个人的慾望里,只对最接近的少数人有感情。我们的任务是必须扩大慈悲的范围,拥抱所有生命,以及美丽的大自然,好让自己脱离牢笼,得到自由。
——爱因斯坦

我们已进入崭新的意识探险阶段。超个人心理学一开始是企图了解格外健康者的高峰经验,现在已发展成国际性、跨学科的运动。超个人的经验、潜能和传统,长久以来被贬抑成幻想、病态或谎言,最後终於得到探讨和肯定,每一项发现都揭开了更上层楼的可能性。

这种新的肯定使我们能利用历代以来许多文化积蓄的超个人智慧,以现代研究的观点来看这种智慧,用现代的语言来了解它,并体认它真正的意义。

荣格谈到知识媒介的重要,藉着吸收智慧传统,然後翻译成其他文化的语言和概念,而广为流传。也许超个人运动能有集体智慧媒介的作用,藉此把传统超个人训练的永恒智慧,经过翻译、检验和辨别的过程,鼓舞并转化当代文化。

不过,超个人运动不只是一种知识的媒介,因为它除了转译知识以外,还积极投入知识的创造,设计出新的技术、产生新的资料,并以科学、哲学、临床和实验来检验古代和现代的主张。

超个人运动的长期效应可能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像的。我们看见对人类的本质和可能性的看法,已经转向更宏观的方向;已经从只有单一健康的清醒意识状态的观点,走到多重状态的认识;原本把一般发展视为我们的最高限度,变成将之视为文化影响所造成的限制;从否认清明梦的可能,到後来在实验中探索清明梦;从原本认为静坐是一种退化的逃避,到肯定它是发展的催化剂;从贬抑神秘经验为病态,到体认它是有益的;从低估非西方的心理学和哲学,到肯定其中有些部分是高度复杂精细,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转变和其他成果可能使超个人研究成为新兴典范的重要基石。

这些转变也可能改变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所做的事会反映出我们对自己是谁、是什麽的信念,所以超个人对我们潜能的看法,可能会唤起个体和集体努力实现这些潜能。

这种实现可能对我们星球和族类的生存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所制造的全球处境,需要空前成熟的心理和社会。过去我们可以消耗而不怕用尽,丢弃而不担心污染,繁衍而不会人口过剩,打仗而不怕灭绝,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可以把自己的不成熟付诸行动,可是我们现在必须长大成熟,全球危机和超个人视野都呼吁我们觉醒、长大。

这是巨大而沉重的要求,可是同时也有极大的可能性等着我们。因为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拥有超个人的视野和世界上各种超越「自我」的道路,可以帮助我们觉醒。这种集体的觉醒就是意识的探险,超越「自我」的道路就是为了探险而有的方法,而超个人的视野则是引导我们的光。
●未来数十年的超越自我之路 / 肯恩.威尔伯
超个人理论有好几项令人兴奋的发展,我相信对未来十年非常重要。这些理论包括意识状态和意识结构的研究;关於默观道路与模式的跨文化探索;把超个人运动定位在更大的後现代世界趋势;从超个人取向的优点重新解读世界各种哲学、宗教和心理学;持续研究各种「脱离常态的情形」之间的关联(也就是精神病与神秘主义的关联);关於身(或大脑)与心二者关联极为困难的问题;从习俗、默观和病态的面向,更准确地描绘意识的发展层次;荣格学派与一般超个人心理学的关联;对「边缘团体」之间的关系有更细腻的理论认识,比如超个人相对於世界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较大势力」;超个人范畴和三个被世界传统忽略的重要范畴(身体、自然、女性)之间的关联;自然和圣灵的关联;一般理论和个人实践之间的关联;最重要的就是继续发展「全面性理论」,目的是让超个人能在各种「常见」学科中有合理的表述。以下依序讨论:

一、状态与结构

目前有两个主要的典范影响超个人的研究:各种超常意识的状态与意识的发展结构。在吠檀多哲学中,都有这两种典范的原型代表。吠檀多哲学区分出五种主要的意识层或结构,分别是物质、身体、心灵、高等心灵、集体心灵,并讨论彼此之间的关联;还有三种主要的意识体或状态,分别是粗糙、微细、因身,会在清醒、做梦和深度睡眠时经验到。吠檀多哲学主张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可以保有好几种不同的结构;而奥罗宾多的洞识则加以补充,认为结构会发展,而状态不会发展。(所以婴儿拥有清醒、做梦和睡眠三种主要的状态,可是只能运用最底层的粗糙结构,还没有发展出高等结构。)

有待研究的主题是:各种状态(可以是前个人、个人和超个人)和结构(也有前个人、个人和超个人之别)之间的关联是什麽?

可是到现在还不太知道如何整合这两种典范,而且在许多方面,两者都显得矛盾而不相容:结构是累积而整合的,状态却是分离而排他的。我认为答案在於发展的结构是要把超常状态中仅只是暂时的经验,转成恒久的展现或实现,或是成为稳定的表现。暂时而分离的状态要变成不只是短暂的实现,就必须进入发展之流,并「遵循」其模式,描绘并诠释这些转化,这将是超个人研究中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二、默观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这个领域已成就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可是还有更多工作等待未来的研究者进行。特别重要的是对默观状态和结构做出详细的现象学描述(还包括对常超乎言语形容之实相的描述)。这个范畴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的认知、意图和情感等等阶段的展现,是由相同的发展与逻辑来掌管,是否也适用於高等状态和结构呢?进化和发展是否有一贯性呢?我相信有,若非如此的话,怎麽能说圣灵及其展现(或其缺乏)是整体合一的呢?

三、将超个人研究定位在更大的後现代主义潮流

目前在後现代世界的人文学科有四个主要的思潮,都在争取权威地位:古典的启蒙时代人文主义者,解构主义者的「反思想家」(德希达),「批判性诠释」(傅柯),以及「沟通伦理」(哈伯玛斯)。

启蒙时代人文主义者的特徵是相信以理性主义为工具的力量,藉此探索每一件能被了解又值得了解的「真理」,并相信这种理性真理的力量能使人得以自由,包括个人和政治的自由。不管这种抱负多麽崇高,从历史来看,却容易堕落成一种「梦想幻灭」而破碎的世界观,使艺术、道德和科学的范畴彼此完全脱离,也脱离个人的生活,造成盲目相信光靠科技理性就可以解决困境的情形。

对这种碎裂而较局限的理性世界观(传统的「现代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反应,产生了三种主要的「後现代」运动:德希达的解构,傅柯的「新结构主义」,以及哈伯玛斯的「普遍语用学」,三者都具备了对工具性理性主义和孤立自主的「自我」(这是人文主义的基础)的批判;他们相信真理受到历史和语言背景的影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他们也都对不再把其真理建立在机械化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世界的伦理行动,展现高度的关怀。

解构是企图论证影响大多数西方哲学和文明的语言学理性主义(即「罗各斯中心论」logocentrism),在本质上是自我矛盾的:每当它应用在自己身上时,就破坏了自己的立场(例如,以经验为依据的真理判准,本身并不是依据经验而来的)。对逻各斯中心论的解构,开启了超越僵化的二元论理性主义的路径。傅柯根据权力结构来分析知识,论证各种世界观或「知识」在历史上是突然出现的,他的观念都产生类似解构的效果:彻底破坏了传统上对世界、真理和伦理的人文或理性假设。哈伯玛斯被许多人视为世上现存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企图藉着强调「沟通伦理学」,也就是人类试图在互相交流、互相尊重的社群中了解彼此的方式,来超越工具性理性主义,也超越孤立而自主的「自我」。

所有这些後现代运动,其实都是後「自我」运动。事实上,他们常常明确地谈到他们的计划就是「『自我』哲学之死」或「主体哲学之死」。虽然从超个人观点来看,这些都非常振奋人心,可是他们所说的「『自我』之死」并不是走向真正的超个人面向,而是从一个狭窄、工具性、理性的自我本位世界观,转化成多重观点、系统化、有机的、关系的、社会中的心灵体。(我将之称为网络逻辑和双重性质体【注一】﹝注一─centaur,译注:原意指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动物,象徵身心处於高度整合的人格﹞,这仍然有单独自我的感觉,可是比之前的「自我」要好。後现代主义确实是「走向正确的方向」。)

可是所有这些後现代运动,都包含了对任何神秘的超验主义、纯粹的临在、超越历史的实相的明显批评。所以未来十年的重要主题就是:超个人研究要定位在这些後现代潮流的什麽位置,以及超个人研究要如何回答他们尖锐的批评。我认为所有後现代理论都已经表现出隐藏的超验主义(每当他们一不注意,神圣性就会不知不觉进到他们的理论中),只需要指出这一点,他们就会被放入超个人发展的层次之中。换句话说,解构本身也能被解构,傅柯可以放在他自己的知识中,甚至哈伯玛斯也开放地保留仍然有更高而尚未展现的发展阶段的可能性,而这正是超个人发展的研究范围。就人文学科中一般的学术关怀而言,这可能是理论活动的温床。

四、从超个人观点重新看世界诸哲学的概念

现代西方知识分子认为最没有争议的假设,就是任何「超越」之事都只是「叙说的故事」或「意识形态」,所以历史被解读成意识形态变迁的纪录,而这些意识形态唯一的根据,只是特殊文化所赋予的相对合理性(而文化的特殊性也是不断变迁而相对的)。可是,如果某种超越经验其实是直接的经验和揭露,虽然透过语言来媒介,却有某种超出语言、跨越文化的重要性的话呢?不论我们用什麽字来代替「钻石」、「切」和「玻璃」这些语词,钻石就是可以切割玻璃,同样的,不论我们用什麽字词来代替「灵魂」、「经验」和「上帝」,灵魂就是能经验到上帝。

所以,可以把历史整个重读成真实超越经验的成长与累积的纪录,不以各种意识形态来过滤,也不只是化约成其中一种意识形态。这可以彻底革新我们对人类潜能和神圣可能性的概念,并将灵性知识的成长恰当地与任何其他科学的进展并列在一起。

五、精神病与神秘主义的关联

这个始终令人感到目眩神迷的主题,不只本身很重要,也对好几个相关的主题非常重要:创造力与疯狂、常态化与边缘化、普通和特别的潜能、个人的崩溃和突破。重要的灵性急症领域也和这个主题有密切的关联,太多被诊断为精神病发作的人,其实是经历灵性急症,这些危急的病情非常需要进一步详细的探讨(更不用说灵性与成瘾、忧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关联了)。这整个主题也和我们如何把「潜意识」概念化(如魔鬼、神祉、下理性、超理性、以上皆是?),是直接相关的。继续描绘潜意识,并将之概念化,会是未来十年超个人研究最重要、最有收获的领域之一。

六、大脑状态和心灵状态的关联

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对超个人研究的影响(和侵蚀),远比其他领域还要大许多,原因很简单,就是大脑状态和心灵状态(外在的物质和内在的觉知)之间的「分裂」或「鸿沟」,在超个人领域中「更为巨大」。毕竟,有些超个人经验带来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证明意识是先於任何表徵的,也就是永恒而不受时间影响的,这种「永恒的意识」是怎麽和纯属有限而暂存的大脑产生关联的呢?

我觉得这个议题不能因为唯物论者稍微让步,就加以回避,而必须小心仔细地阐述和护卫一个非常後现代的彻底唯心论。可是这个任务在今天因为普受接纳的「大爆炸」理论,而变得很容易了,几乎使每一个考虑这个理论的人都变成唯心论者。可是,在大爆炸之前呢?既然第一个微粒子似乎一直遵循数学定律,而这些定律并没有「发展」,难道它们不是以某种方式存在於大爆炸之前吗?难道它们不是进化之前的某种理想原型吗?而某些超个人经验有没有可能是这些客观实体存在的经验,也就是怀德海所说的「永恒客体」呢?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你自己的真实灵性我(True Self)——会不会就是大爆炸之前你所拥有的样貌呢?

不论我们做出什麽决定,都不能逃避这个议题。对超个人学家而言,关於心灵(意识)和身体(物质)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其实正是「空无」与「有形」的关系、「无相」与「有相」关系的终极问题。

七、任何「意识状态」和物质─生理的「大脑状态」有什麽关联?

从比较具体的层面来看,真实的状态和意识结构与特定的脑波型态有什麽关联呢?这个领域的初步研究,把重点放在几个主要的意识状态与粗略的脑波型态、正子射出断层扫描等等的相关性,通常显示某些静坐状态会出现alpha波/theta波活动,或深度的delta波型态,诸如此类。

我相信电气所引发与静坐相似的脑波型态(比如深度theta波/delta波),会有重大的突破,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机器将会有广泛的商业化应用。我也相信没有人会因此而得到「开悟」,因为大脑和心灵并不完全相同,而开悟是发生在心灵(意识)之中,并不是在大脑里(虽然大脑也会发生改变)。

我相信这种研究会让我们看见,大脑状态更容易「认可」某些心灵状态,但无法决定心灵状态。一个人可能透过电气诱发的方式而「嚐到」超个人的滋味,就好像经由迷幻药一样,可是没有内在认知的转化,这个味道会消褪,并不会变成固定的结构。

这层关系将会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加上迷幻药研究,成为深入探索身心问题的工具。在这同时,以电气诱发大脑状态很可能成为一般人的「超个人」经验中,最普遍、「时髦」的来源,而超个人范畴将会透过电子的大门,进入医疗、护理和精神医学领域,就好像瑜珈在临床上和生理回馈连结起来以後,才得到科学家的认可一样。

八、在习俗、默观和病理的面向中,继续描绘发展的层次

这是非常重要且值得努力的方向,使厘清结构与状态之间关系的急迫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如果超个人或默观的阶段和意识的结构,也有可供区别的病理学(我相信有),继续描绘这些病理就是非常重要的事了。这也是非常丰富的领域,等待着描绘并厘清道德发展、认知、动机、世界观和情感的超个人阶段。

超个人发展的研究仍然是最有可为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不像短暂而没有内容的意识状态,意识的阶段或结构可以用重新建构的科学来研究(皮亚杰、吉立根、寇伯格、哈伯玛斯、琼斯基,甚至佛洛伊德就是这样研究的)。重新建构的科学并不是以先验(未经观察分析的假定)或仅凭推论的方式,来假定结构的存在,而是研究那些已经显示能胜任特殊任务的人(不论是语言的、认知的、道德的,或默观的),然後根据事实重新建构形成其能力的发展内容与阶段。就某种意义来说,佛陀只是重新建构自己达到开悟所经历的步骤,并以可经尝试、证实(或否定)的重新建构的科学,来呈现给一群愿意实验的人。既然重新建构的科学会重新建构事实,就不能将之指责为先验的形上学,而他们的主张也可以用实证的方式否定,这就是所谓「可测误的准则」(fallibist criterion)。

超个人的发展心理学是一种重新建构的科学,意思就是向任何真正科学的可测误准则公开,这显然是超个人学家能呈现给一般社群的最有力论据。

九、荣格理论和超个人理论的关联

这是非常复杂而细腻的主题。大约半个世纪以来,荣格的典范是西方超个人心理学主要而唯一可实行的理论,我个人相信荣格的模式有许多优点,可是还有更多的弱点,事实上这种辩论将会成为未来十年最热门的讨论范围,因为其结果牵涉到许多人。可是,不管怎样,荣格模式和一般超个人领域的对话,将会一直是相互刺激和挑战的丰富来源,也会在超个人心理学与其他三个主要心理学势力间,极为重要且更为广泛的对话中携手并进。

十、在社会进化中,「边缘」团体和「正常」团体的关系

很多超个人学家相信世上许多极为迫切的问题,从社会的解体到环境的危机,都只能靠超个人的转化来「解决」。我个人不相信是这样。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需要有一种可行而令人信服的理论,来讨论如何让边缘化的知识(比如超个人知识)被常态或一般的社会所接受,并以这种模式来彻底检视,然後重新解读历史。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成果,不过,如果少了它,任何「转化世界」的主张,甚至超个人理论能影响全世界的主张,都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罢了。

我自己觉得转化世界的理论,在实行上会变成「神秘主义的马克斯主义」,也就是说,会涵盖任何社会的「物质─科技─经济」基础与其世界观、正统策略和意识状态与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个领域其实是完全开放的。

十一、三种被忽视的范畴(身体、自然、女性)与伟大传统的关系

彻底发展的世界传统(比如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回教,甚至道家),都有贬抑身体、自然和女性的论述。事实上,这三种被忽视的范畴被等同於邪恶、诱惑或错觉。当伟大传统的每一个面向都是为男性而发展时,现代女性要怎麽对这些伟大的传统产生信心呢?

而女性的疏离不正与身体的疏离(禁慾主义)和自然的疏离(轮回),是类似的事吗?我们在当前环境危机中所看到的全球性疏离,不也是一样的吗?伟大的传统不但不能拯救我们,而且不是成为可能害死我们所有人的危机之源了吗?这些事对任何默观或超个人的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需要诚实面对的问题。

伟大的传统确实强调上升和超越的趋势,可是大部分也同样强调圣灵的下降和内在本质。例如,密宗传统强调超越和上升之神(湿婆)与内在和下降的女神(莎克蒂)的结合,这是在非二元论的神圣之心才有的结合,是强调圣灵男性和女性面平等的结合。

可是,我相信所有伟大传统的万神殿,在未来几年内,必须彻底地详细检视对自然、身体、女性这三个范畴完全疏离的情形,并「取消」这种情形。但并不需要把精华和糟粕一起丢掉,如果只是完全拒绝传统对我们的教导,将会造成悲惨的结果;就好像因为汽车是男人发明的,就拒绝使用一样。但这个领域也是完全开放的,会在未来十年产生大量的洞识。下一节所要谈的与这一节也有关联。

十二、自然与灵性的关联

单独讨论这个议题,只是出於全球环境危机的迫切性。我心里毫不怀疑,把表相世界看成仅只是错觉的纯粹上升(或知识)传统,其实会助长一整套让地球受到掠夺的文化偏见。

我也相信我们必须转向各处的密宗传统。这些传统普遍地把有限的范畴(地球和万物)看成圣灵的完美表现,而不是对圣灵的贬抑,所以他们颂扬并尊敬具体化身、下降、内在、女性、地球的价值。

许多人谈到圣灵的上升(超越)面和下降(内在)面的「秘密」关系,如宗教导师拉玛那?马哈希尊者的诗:

世界是虚假的幻觉
只有梵天是真实的
而梵天就是世界

所以无所不包的灵性包含了这两大倾向(上升与下降,「男性」与「女性」),把世界看成虚幻,是超越或上升的倾向,这是各地诺斯底教和小乘佛教所过度强调的部分。把梵天看成世界则是内在或下降的倾向,接纳所有表相都是神圣性的完美表现。

不论接受哪一个倾向,本身都会造成不幸的结果。我们已看到以前过度强调男性上升倾向所造成的灾难,而现在则看到试图把有限世界等同於无限的那些运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正处於下降理论的骚乱中,从深度生态学,到生态女性主义,再到局限於地球并以地球为世界中心的复兴,全都一头热地把阴影和至高来源混淆在一起。这些下降的努力虽然非常重要,但绝不是以他们那种偏颇、二元化、碎裂的方式,把下降视为仅仅是上升的对立而已。

未来十年的工作就是要找到方法来结合并同时肯定这两种倾向——有限与无限、表相与无相、下降与上升——而不贬抑其中一种,或是只看重其中之一。

十三、理论和实务的关联

超个人研究本身并不必然是一种灵修,不过这两者当然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关联的本质将是未来十年的重要主题。
有许多种引发或开启超个人面向的做法——静坐、巫术技巧、女神仪式、拙火练习、全像式呼吸工作、迷幻药、深度心理治疗、生理回馈和电气诱发、各种瑜珈,以及生命本身。超个人心理学重新建构的科学,就是从上述各种领域中展现出能力的社群,来汲取其题材。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是依据那些在超个人和灵性训练中实践并得到能力的人而来的。

理想上,超个人学说的研究者本身也会进行某种灵修,成为「参与的观察者」。如何将理论和实务分开,并了解二者的关联,一直都是个急待解决的议题。超个人理论试图从各种训练中抽取出普遍的因素,找出其中共通而关键的成分,可是研究本身却必须练习其中一种特别的学科,以得到能力,所以使这种研究更形复杂。

此外,各种学科是在今日的地球村和後现代世界逐渐形成的,就好像佛教会遇到科学,瑜珈会遇到电脑一样,这使得传统学科的许多面向,如导师的角色、特定文化的偏差(比如指定的生活方式和性别歧视),产生许多问题。

我相信超个人研究者有自己的灵修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超个人领域寻找自己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道路时,理论和实务间精确的关系,也是讨论和分享洞识时非常重要的主题。

十四、全面性理论

超个人领域的独特定位,是综合并整合人类知识探索的各种领域,因为它是唯一致力於探究、尊重并肯定男男女女经验的所有面向(感官、情绪、心智、社会、灵性)的领域。

超个人研究是现有唯一真正的整体性研究,探测人类成长和抱负的整个范畴。我毫不怀疑未来十年将会见证超个人研究崭露头角,成为研究人类活动唯一无所不包的领域。虽然我不认为世界正进入任何类似「新时代」或「超个人转化」的情形,但我确实相信,超个人研究一直都是在世界中看见圣灵,并在圣灵中看见世界的男男女女的灯塔。

照顾我们的世界:服务和永续

众所皆知,我们已到达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这是决定我们星球、我们族类,以及无数其他族类命运的时刻。我们拥有空前的力量和可能性,却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和苦难。这是多麽特别的情形,我们竟然成为决定要使地球成为天堂或地狱的世代:我们要创造一个有益而永续的社会,或是要一个掠夺、污染、充满辐射的星球。因为我们拥有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力量。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面临许多危险,却只有少数人了解这些危险是多麽可怕而急迫,以下简略描述一些较迫切的危机。

人口爆炸正以每年一亿人的惊人速度成长。人类花了一百多万年的进化时间,才在公元 1800 年达到十亿人口,现在却是每十三年就增加十亿人,每四十年就增加一倍人口。显而易见地,人口爆炸不可能持续下去,而且很快就会结束,要不是我们很快做到普及全世界的生育控制,要不就是出现比过去更大规模的饥馑、疾病和社会的崩溃。

人口爆炸的情形在穷人和富人间的差异更是不成比例,在已开发国家中,平均每一个人的年收入,是最贫穷国家的三十倍。贫穷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良和饥馑,每年约有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人死於营养不良,还有五亿人处於营养不良的状况。现在每四个月因饥馑而死的人,就相当於整个大屠杀的死亡人数。
这些不可思议的数字却还不足以传递出数字背後的苦难和绝望。他们离联合国宣言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达到一种生活水平,足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包括食物、衣服、住家和医疗照顾」,还有一大段距离。

人口爆炸当然会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平衡。我们只剩短短几十年的石油存量,世界的森林正快速减少,物种被消灭的速度之快,是恐龙绝种以来所未曾听闻的,而世界上大部分的农地品质正快速恶化,同时在我们的头顶有着空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的破坏,二氧化碳的浓度正破坏着大气层。
当世界的自然资源逐渐耗尽时,大量人类资源却被大规模军事经费和具有毁灭力量的武器所吞没。全世界核子武器合计起来的爆炸力量,相当於数十亿吨黄色炸药的威力。
全世界的军事开销已超过每年一兆美金,国际预防核战医师协会的理事长指出:「以一小部分军事开销,就足以提供全世界足够的食物、乾净的水、居住、教育和现代健康照护。」事实上,世界饥荒救助委员会估计,每年只要六十亿美元就可以消除营养不良,而这个数目还不到一星期的武器支出。教宗保禄四世悲叹,光是军备竞赛就害死了很多人。
除了上述情形,还有许多事实让我们清楚看见,现在正是前所未有的生态浩劫时代,消耗的地球资源根本来不及复原,我们以未来和所有的後代子孙做抵押。

从许多方面来看,我们今天面临的全球危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只因为这些危机的范围、复杂性和急迫性,更是因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所发生的每一件危机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这些危机是我们个人加上集体行为的产物,所以大部分都能追溯出心理的根源:就是个人和集体的信念、贪婪、恐惧、幻想、防卫和错误的观念。全球的问题就是全球的症状,世界的状况正反映出我们心灵的状况。

这些危机的解决,单靠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介入是不够的。真正有效而长期的疗癒,需要从所有层面来回应。换句话说,我们不只需要让饥饿的人吃饱,减少核子武器的积累,更要先了解并矫正造成这种处境的心理动力和社会动力。
不幸的是,虽然大家越来越了解全球危机,可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都只强调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作用。所幸这种情形正逐渐转变,越来越多人同时强调内在和外在工作的重要,以求改变心灵和世界。

◎The Spirit of Evolution
◎羅勃特‧柯勒斯Roger Walsh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