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應走進人間,必須弘法利生” 分類:美滿人生
“佛教應走進人間,必須弘法利生” 道元法師   道元法師:俗名林文泉,1935年出生於廈門一個佛教氛圍頗為濃厚的家庭,幼年隨父母為避日本侵略返回故里泉州。1984年於泉州大開元寺傳淨上人座下剃度出家,並依止廣義長老修學。   道元法師:俗名林文泉,1935年出生於廈門一個佛教氛圍頗為濃厚的家庭,幼年隨父母為避日本侵略返回故里泉州。1984年於泉州大開元寺傳淨上人座下剃度出家,並依止廣義長老修學。2000年7月榮膺泉州大開元寺方丈至今。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泉州市佛教協會會長等職。   “桑蓮法界”   福建泉州,古稱“泉南佛國”,是佛教文化傳入較早、較集中的地方之一。大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自古便居泉州佛教叢林之冠。   大開元寺山門上高懸“紫雲”匾額,與街對面一塊高大照壁上嵌刻的隸書大字“紫雲屏”正相對應。進得山門,可見“敕大開元萬壽禪寺”題字,兩邊柱子上刻有時任泉州同安縣主簿、21歲的朱熹撰寫的經典楹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拜庭開闊,大殿在望。石庭兩邊分列著8棵盤根錯節的高大榕樹,凸顯了大開元寺靜寂的氛圍。樹下排列著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隻贔屭。大雄寶殿巍峨壯觀,上面掛有一塊巨匾,寫著魏碑風格的“桑蓮法界”,據寺中香客講,這是從桑開白蓮之說而來。   相傳唐朝初年,泉州盛產絲綢。“紫雲黃氏”開基祖黃守恭定居泉州後,督率家人僮僕辟田種谷、植桑養蠶。一日,黃守恭夢見有僧人向他募地建寺,辭曰:“待桑樹生蓮花乃可耳。”夢醒3日後,滿園桑樹果然遍開白色蓮花,黃守恭被佛法感動,捐出桑園建寺供佛。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翻開歷史典籍,記者瞭解到,黃守恭生於唐代貞觀盛世,既博學多才又善於經商,先後開墾桑園580余畝,雇工百余人進行桑蠶生產,同時招收380多人從事紡織業。至唐高宗年間,每年生產錦帛百萬匹,黃守恭成為富甲一方的員外。他慷慨施捨、扶貧救困,人稱“黃長者”。唐垂拱二年(西元686年),黃守恭無償獻出桑宅100余畝給高僧匡護,建造紫雲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8年)改為“開元寺”。到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西元1285年)統120個支院,賜名“大開元萬壽禪寺”。   千餘年來,隨著開元古寺香火的薪傳,其“地主”黃守恭也被人代代尊崇。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傳說卻為泉州人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大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佛教應走進人間”   在寺中的“弘一法師紀念館”,記者見到了現任方丈道元法師,早已年過古稀的他,外表清瘦但不失硬朗,幾縷銀色的長壽眉,平添了幾分長者的風範,令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大乘佛教教義是,要成佛、成道,就要在普度眾生中完成。”道元法師說,出家人也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不能只顧閉門念佛,那就違背了佛的意願,要以佛心為祖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添磚加瓦。為此,他提出了“佛教應走進人間”的治寺理念,這也是對前輩弘一法師“念佛不忘救國”的一種繼承和新的詮釋。   “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眾生,保衛國家。”道元方丈告訴記者,這是弘一法師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念佛不忘救國”的人格寫照,“念佛與救國都是為了實現和平,創建美好的未來。大師出家時是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在他的號召下,佛教徒的愛國熱忱和救國行動層出不窮。”   在採訪中記者獲悉,弘一法師晚年在閩南弘法達14年之久,圓寂于泉州溫嶺養老院。大師常言:“一粥一飯皆來之不易,惜衣惜食非惜財,乃為人間惜福耳!”大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裡,展示有大師的一雙布鞋、一條舊毛巾,還有一領打了200多次補丁的青白僧衣。道元方丈的日常生活同樣頗為簡樸,他與寺內僧人一同吃齋,最鍾情的是地瓜。但對於公益慈善事業,法師可謂傾其所有,樂此不疲。在他看來,隨著佛教事業的社會影響不斷發展,佛教只有從適應社會走向利益於社會,才是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最佳途徑。   悲心宏願度眾生   據瞭解,泉州大開元寺一貫秉承“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精神,每年都拿出寺廟總收入的30%作為善款回饋社會。“慈心濟群生,善業圓福慧”,創建於2008年初的“泉州開元寺扶貧救災公益協會”,是目前福建省體制較為完備的佛教慈善社團之一。   多年來,在道元法師帶領下,泉州市佛協和大開元寺在賑災濟貧、贍老撫幼、幫困助殘、希望工程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據不完全統計,自1997年以來,大開元寺累計捐助各項社會公益事業達1000萬餘元。   去年5月,“普賢”獎教獎學基金在德化縣尚思小學成立。道元法師說,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其中有很多是貧困學生或單親家庭的孩子,教師中也有不少人生活較為艱辛。為此,大開元寺向尚思小學捐資92.5萬元。其中,40萬元用於資助普賢教學樓建設,改善教學環境;52.5萬元成立“普賢”獎教獎學基金,每年拿出利息獎勵家庭貧困或成績好的學生,以及教學品質優秀的教師。   道元法師積極回應國家“興邊富民、支援西部”的決策,將大開元寺社會公益事業的重點,放在了西部建立希望小學、説明西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提高綜合發展能力等方面。2000年8月,法師遠赴寧夏回族自治區,捐款28萬元在固原建成“開元希望小學”,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教學面貌,使上千名失學兒童重返課堂。2005年11月,大開元寺為新疆昌吉縣教育扶貧基金捐款30萬元,為促進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和西部未來建設培養人才再做貢獻。   在道元法師看來,佛教做任何事都講究一個“緣”字,出家人有緣接受信徒的供養,但更有義務為社會做貢獻,這種貢獻不論大小,只要是心中常懷感恩之心,竭盡所能去幫助社會的弱勢群體,使他們早日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是一個學佛人最大的修行功德,同時也是佛教立足社會、回報大眾的起碼責任。   “一寺一僧所做的貢獻是有限的。”道元法師坦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要義是引導眾生,從先富到共同富裕。只有共用發展的成果,社會才能更加和諧。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