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唐仁波切★八大嘿噜嘎灌頂法會 經續法林9月份課程表 寶帳金剛瑪哈嘎啦崗梭不共秘密護法除障回遮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冈波巴四法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噶举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09/12/05 11:19:1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09/12/05 11:06:41   编辑部 报导

 冈波巴四法 ─ 1

教授:创古仁波切
中译:堪布丹杰

各位今天前来听法、接受灌顶,虽然很多已经是佛弟子,对佛法具备信心,并且带有正确的动机,但是,我还是要提醒各位要发愿,带着更广大、开阔的心胸来听闻法教,这样将会带给你更多的利益。那麽我们要如何发愿呢?我们要发愿:「希望我能够帮助一切如母的众生得到最究竟的快乐,成就佛果。这即是我们今天来听闻佛法、接受灌顶的目的。」

冈波巴大师是噶举教法的泉源,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有对大师的一段授记。当时佛陀在灵鹫山开示三摩地王的法门後,询问大众:「谁愿意在未来弘扬此教法?」当时的月光童子,即冈波巴大师的过去生,起身答应承担,而在座的五百位菩萨也同声发愿未来护持月光童子。接着佛陀授记:「月光童子将化身为措伽比丘(冈波巴大师别名),投生在名为『若嘿达』的河边。五百位菩萨众将化身为大师的五百位弟子。」

所谓承担弘扬《三摩地王经》的意思是,冈波巴大师将弘扬此经的要义,即三摩地(禅定)的精华,也就是大手印的禅法。经中授记冈波巴大师为比丘措伽,措伽是医生的意思。为什麽称为医生比丘呢?因为大师最开始学医而得此名。之後,冈波巴大师出家学法,将传自阿底峡尊者的噶当派法教,与密勒日巴尊者的大手印口诀,结合为前行与正行的修持方法,次第引领弟子进入禅定法门,依不同根器的弟子,开示显乘大手印、密乘大手印与显密融合大手印的禅法。

冈波巴大师学习噶当派教法的时候,一天听闻到密勒日巴尊者的名号,生起很大的信心,并且动身前往拜见当时正在阿里地区的尊者。尊者收其为徒,传授大手印口诀。之後,尊者嘱咐大师前往「冈波大吉日渥」,并授记大师将来会有非常多的弟子。但是,当大师来到授记的地方时,发现那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大师心想:「这里什麽人都没有,不如在此建造一间关房,我就闭关十三年好了。」当晚大师梦中出现空行母告诉他说:「比起独自闭关十三年,利益众生十三年更好。」梦醒後,大师心想:「这麽偏僻的地方,怎麽会有人来呢?」但是,如同尊者的授记所言,愈来愈多的弟子陆续前来,共有八百位大成就者与五百位菩萨的化身出现。

大师有三位主要的弟子,称为「康巴三人」。其中帕竹多杰加波大师开创出之後的噶举

八小教派;第一世大宝法王度松虔巴继承冈仓噶举教派,历代的法王依此传承开启了噶玛噶举教派。

冈波巴大师在世的时候,将丰富的大手印禅修口诀,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授与弟子。对於後世的弟子,大师则说:「他们可能因为没有见到我,无法跟我直接学习禅修的口诀而感到遗憾。但是他们不用难过,因为如果听闻、读诵我所撰写的三部典籍,就跟亲见到我没有任何差别。」是哪三部呢?即广本的《解脱庄严宝论》,中本《圣道宝鬘集》与略要「冈波巴四法」,这些法教完整包含了阿底峡与密勒日巴的修心和禅修口诀。

在众多冈波巴大师的口诀教言当中,最容易听闻领会、最简明扼要的法门就是「冈波巴四法」。此四法是祈愿文也是实修的口诀,具有极大的加持。不仅因为冈波巴大师得到过佛陀的授记,而且此法结合了噶当派与大手印的实修口诀,而此殊胜丰富的口诀,将能裨益无量的众生,就像密勒日巴尊者的授记:「冈波巴如果前往卫藏地区,将会摄授非常多的弟子。」为什麽这麽说呢?因为尊者曾梦到一只大鹏鸟飞往卫藏。到了当地後,有非常多的天鹅围绕在大鹏鸟四周,并且每一只天鹅四周又围绕着非常多的天鹅,结果整个地区都充满了黄色的天鹅。那只大鹏鸟就是冈波巴,黄色的天鹅代表身披黄色法衣的出家众。密勒日巴尊者解释道:「我是一个在家瑜伽士,但未来我的徒众们将会有无量的外具清净出家戒,内修菩萨乘,密修金刚乘的大成就者。这样我也算是作了一点承侍佛陀教法的事情了吧!」

总义: 四法中的前两个法门,「愿心向法」与「愿法向道」源自噶当派的口诀。「愿道断惑」与「愿惑显智」则源自於马尔巴译师与密勒日巴尊者的大手印禅修口诀。

「愿心向法」

初学者进入佛门时的修持要点与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修行才会稳固。

「愿法向道」

将一般世间善法的修持转为成就佛果的修持。例如不仅是做一般世间身、口、意的善法或者世间的禅定,而要发愿成就佛果。

「愿道断惑」

指正确实践佛法的修持,平息烦恼障与所知障,直至生起成就的徵兆。过去祖师们曾说:「如法闻法的徵兆是寂静调柔,如法实践佛法的徵兆是没有烦恼。」

「愿惑显智」

由证悟空性、了悟自心本质,而证知烦恼惑的自性为法界实相的本智。

修行时我们时常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学佛的心时强时弱,无法持续,或者有时根本忘记要修持佛法等等。因此,冈波巴大师开示出这四个口诀方法,告诉我们:心贪着轮回时,就需要愿心向法的口诀;想要修持却无法用上功时,就需要愿法向道的口诀;修行了却仍旧无法平息烦恼时,就需要愿道断惑的口诀;无法认知烦恼的本质即是本智时,就需要惑能显智的口诀。

一、      愿心向法

很多人已经具备很好的学佛因缘,例如具备难得的人身,学佛的因缘也具备,自己也皈依了佛门,但是这样还不够,重点是「实践佛法」。因为唯有实修才可能真正离苦得乐,因此,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要承担起离苦得乐的责任。那麽,什麽时候要开始承担呢?当下就要开始。

修行时,我们需要强大的精进心。为了生起精进,我们需要具备对於佛法的虔诚与信心。如何才能生起这样的心呢?就是观修「转心四思维」,这就是「四共前行」,也就是「愿心向法」的观修内容。透过这个方法,将我们对於轮回的贪着心,回转为向法的心。四个思维的主题是:人身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业报,轮回过患。这是噶举传承中最先修持的法门。

观修人身难得的目的:建立自信心,对治觉得自己无法修行的沮丧与灰心。

很多人对於佛法很有兴趣也相信佛法,但是会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应该做不到吧。」或者有的人修行一段时间之後,没有任何进展,就开始灰心沮丧。这时对治的方法,就是观修暇满人身的难得,思维生命的珍贵性。

有的人年轻时做过许多错事,造作许多恶业。然而,当你了解人身的珍贵之後,你会知道:现在也还是机会,我现在就有能力与条件开始做善的事情,开始行善利益他人。如果你愿意这麽做,过去的罪业将得到清净,同时你更在积聚广大的福德。这个就是观修暇满人身难得的力量。无论你的过去如何,只要把握当下,开始实践佛法,你都能够做到。

观修死亡无常的目的:认清生命变异无常的本质,懂得珍惜时光,好好修行。

虽然现在具有难得的人身,但这个人身是很脆弱的,我们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乌龟一样活上几百岁,但是甚至我们到底能活多久,我们都说不准,无常随时可能到来。因此,要珍惜每一个当下,努力修持。

观修无常时,有的人会很伤心或者紧张,其实不需要如此。佛陀曾说:「无常是开始修持时的助缘,是中间修持时的提醒鞭策,是最後成果时的友伴。」无常在我们修行的任何阶段,都极为重要,无常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是我们生命的一部份,我们要学习认识他。当你看清了无常,你会得到鼓舞而更精进修行。

思维因果业报的目的:认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法则,知道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学习对自己负责,止恶行善。

思维轮回过患的目的:认识痛苦、挫折、分离等等是轮回的本质,学习接受生命中的不圆满。认知唯有修持佛法,出离轮回,才可能得到圆满的快乐。

以上就是「冈波巴四法」中提到的四共前行法,「愿心向法」的内容。

然而在《解脱庄严宝论》当中,在前行法之前还提到〈成佛之因如来藏品〉,告诉我们成佛的助缘,除了具备生理的圆满——暇满难得的人身之外,还要有心理的圆满——如来藏(佛性),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为什麽要将〈如来藏品〉放在第一品呢?因为对於一个想要成佛的人来说,我们可能会问:「精进修行是否真的能够成就?」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能。成就无分男女,也不在於学问的多寡,只要是一个具有暇满人身,都能因为精进修持,开发本具的佛性潜能而得到成就。

《解脱庄严宝论》还提到,成佛需要依靠好的老师,善知识的带领。什麽叫做善知识呢?一般分为两种:「传承老师的善知识」与「如来教示的善知识」。传承老师指的是我们依止学习的老师。如来教示指的是佛法的经典与书籍等等。

例如现代很多佛典与开示翻译成了各国文字出版,我们应该珍惜并且好好应用这些资源,反覆阅读、思维与修持。或许现代翻译内容有一些小错误,我的想法是,除非是严重误译到成为谤法、诋毁佛法的情况之外,一些小小的误译没有太大的关系。

现代科技发达,无论上师还在不在世,我们都能透过各种传播媒体听到、见到上师。不像是古代,上师圆寂後,弟子就无法再见到上师或听闻到他的说法。因此,当我们观看听闻上师的录影、录音时,不要当做在看一个节目而已,要感念佛陀、祖师与上师的恩德,以虔诚心来观看,这是非常重要的。                                                                                                                      冈波巴四法 ─ 2

创古仁波切说,菩提心首先要有真诚利他的热情。

         愿法向道

在前面讨论过「愿心向法」之後。接着讨论「愿法向道」。这部份包括了四种不共(特殊)的修持方式:

一、皈依大礼拜,

二、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三、献曼达,

四、上师相应法。

「愿法向道」的「道」,是指方式或情况。这里分为三种道路,意思是修行时要能分辨的三种情况。

三条路:错路、小路、殊胜道

第一是错误的道路,意指不知是非,不信因果;第二是较小的道路,意指虽然走在正道上,但只想到自己解脱。以上这两种情况是一个修行者要避免的。如何避免呢?透过「皈依」能够避免错误的道路,透过「发心」则能避免较小的道路。有了皈依与发心,就能进入第三个道路:殊胜的道路,一条真正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道路。

走上正道第一步:皈依佛、皈依法

如果一个人只是心想我要离开痛苦,却不相信因果,他能够离苦得乐吗?不可能的。因此,首先要皈依、依止三宝,明了因果,走上正确的道路。皈依佛陀,因为佛陀是一位真正能够带领我们离苦得乐的人,但这并不代表只要祈请、皈依佛陀之後,马上就能离开痛苦,或者佛陀一手把我们从轮回中救拔出来,不是这样的。清楚知道皈依的意思,也了解佛陀是正确的指引者之後,接着要遵照佛陀所说的方式而行,这就是皈依法。

路上的向导:皈依僧

皈依了佛宝、法宝之後,代表我们已经下决心要开始修行了,但是,一路上你可能会困惑,遇到瓶颈不知如何解决,甚至误入歧途,或者懒散怠惰等等,这时候就需要皈依僧。举例来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向导一般的僧人,将能提供指引;在一个充满强盗的地方,如勇士一般的僧人,将能给予保护。尤其,如果我们选择了大乘菩萨的修持道路时,会遇到很多考验,这时候有经验的僧人,更能真正帮助你。

选一条宽阔的大道:发菩提心

踏上修行的正道後,又分为两种道路:一种是只想到自己解脱的较小道路,一种是发起菩提心、发愿利益众生的殊胜道路。我们已经是大乘的弟子,应该选择後者,因此我们要发心。时常听到很多人说要有慈悲心、菩提心,到底这是什麽意思?「慈心」是指「希望众生得到快乐与快乐的因」的一种心态,「悲心」是指「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与痛苦的因」的心态。

那麽,慈悲心就是菩提心吗?或者有人皈依了三宝,就算是有菩提心了吗?都还不是。菩提心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心态,为什麽特别呢?因为菩提心圆满具备了两个特点:第一是真诚利他的热忱,意指不是只想到利益一百、一千个众生,而是利益无量的众生。什麽是对众生最好的帮助呢?最好的帮助就是帮助众生成佛,因此,菩提心的第二个特点是要具备圆满的智慧。

但是,我们还是凡夫,要生起菩提心并不容易。因此,初学者应该多亲近善知识,听闻菩提心的教法,帮助我们打开心胸,增长智慧。对皈依与发心的意义有所理解之後,接着该如何实际修持呢?噶举传承的方法就是「四不共加行」的第一个:「皈依大礼拜」。

为什麽要做大礼拜?

学生提问:请问大礼拜的意思是什麽?为什麽要做大礼拜?

答:藏文当中,礼拜称为「洽擦」。「洽」有清扫、净除的意思。透过礼拜能够清除什麽呢?清除我们内心当中的傲慢。「擦」有请求的意思,请求三宝的加持。因此礼拜是指「祈求三宝加持,让我们得到清净」的意思。

如何礼拜呢?首先双手合掌,然後依次将双掌置於额前、喉部与心间。合掌代表含苞待放的莲花。我们看到佛教常用到莲花,例如佛菩萨端坐於莲花上,或者供养莲花等等。莲花生於淤泥中,次第成长,最後绽放花朵,这个过程象徵我们修行的旅程。开始时,我们处於轮回烦恼中,透过次第修持开展本性,成就佛果,就如同绽放的莲花一般。合掌於身体三个部位意思是什麽呢?放在额前,代表身体的虔敬;放在喉部,代表语言的虔敬;放在心间,代表心的虔诚。

礼拜一般分为小礼拜和大礼拜。当我们进入寺院殿堂礼佛,或者拜见上师的时候,应该作小礼拜,也就是一般说的「五体投地」的拜法,身体的五个部位:头部、两手、两足触地而行礼拜,象徵降伏傲慢。大礼拜则是修持「四不共加行」时要作的。以後各位进入佛堂的时候,记得一定要礼拜,这是很有功德的,但是我要说声对不起,今天来到佛堂当中没有礼拜,因为我的膝盖不好,拜下去可能就站不起来了,年纪大了,就会这样。因此很对不起,各位还年轻,记得进入大殿佛堂一定要礼拜。                                                                                                                                                                                                                                      冈波巴四法 ─ 3

         愿道断惑

「冈波巴四法」第三法愿道断惑、第四法断惑显智这两个部分,主要是指实修的方法。以《解脱庄严宝论》来说,指的是六度波罗蜜的修持,大手印禅修也包含在这两个部分当中。

「道」是指修持的方法。「惑」是指外在诱惑与内心迷惑如烦恼与妄念。在显密共同的修法上来说,「愿道断惑」的方法就是止与观的禅修;在密宗不共的修持法门上来说,是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修持。

轮回迷惑幻象的根源是什麽?就是不识万法本质的无明。由无明产生烦恼,由烦恼而产生轮回。因此想要解脱轮回,就要从断除无明下手。如何才能断除无明呢?需要有智慧,或可称为觉性、本智、胜观。有了智慧,就能从无知与迷茫中出离,依靠智慧力的开展,帮助我们断除烦恼与妄念。

虽然说透过智慧与胜观(慧观),能够断除无明烦恼,但是一个凡夫、初学者的粗重妄念太多,因此无法在心中马上生起这样的慧观。因此,首先需要让心平静下来,也就是需要练习止的禅修。

如何练习止的禅修呢?首先,要观修「愿心向法」的转心四思维(四共加行)与「愿法向道」的四不共加行法门,如皈依、发菩提心。接着要向历代祖师与根本上师祈请,观想祖师们三门放射光芒照射自身,透过得到这样的灌顶与加持让自心平静入定。入定的根本是什麽?就是心的平静。然而心与身息息相关,因此,修定通常会有两个部分的教授,先是调身,再是调心。调身的要点即是毗卢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

第一支是金刚跏趺坐:即是双盘而坐。依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可有不同,能双盘的就双盘,或者单盘、散盘也可以。这里的要点是「坐」,虽然站起身来精神会好些,但容易散乱,或者躺卧下来比较容易静下来,但是却容易昏沉。因此坐下来,是为了平衡「明晰」与「平静」两个部分。

第二支是手持定印:手在日常生活当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同念头的生起导致不同的手势,相对的来说,不同的手势也能影响我们的心念。因此,这里采取定印的手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平衡交放於小腿上,如同阿弥陀佛的手势。藏文的定称为「酿夏」,意思是平等(平衡)而安住,因此定印也可以是将两手平等的安放在两膝盖之上,而不是一高一低,这样的手势被称为触地印。

第三支是身直:也就是脊椎要直。为什麽身体要直呢?因为身体当中有脉,脉中有气,气的流动影响我们的心。因此身直脉就直,脉直了气就通顺,气通顺了,心就自然容易安住。

第四支是两肩平衡与放开:两肩不要内缩。

第五支是微收下颚与自然呼吸:虽然脊椎要直,但是颈部自然有些向前弯,因此下颚自然会微收。自然呼吸意思是不紧不松,不疾不徐,自然呼吸就好。

第六支是舌顶上颚:这样做可帮助减少口水产生。总是吞口水有可能会产生妄念而影响心的平静。

第七支是眼睛直视前方:「外道梵天向上看」,意思是有些宗教相信创造万物的天神在天上,因此眼睛向上看而让天神欢喜。「二乘行者向下看」,意思是声闻与缘觉的修行者为了自利自修,为了不让眼睛看到外在的诱惑而影响修持,因此眼观下方。

然而我们是大乘金刚乘的行者,因此需要「金刚之眼向前看」,为什麽这麽说呢?因为金刚乘的禅法是直观万法空性的禅法,所以眼睛不向上也不向下看,也不是眯着眼睛,而是自然张开眼睛而直视前方。有人可能会问说:这样不是会看到很多东西吗?的确是会看到的很多人事物,但是这里的要点是,无论观看到好坏、美丑的任何事物,不要去分别起念,直接安住在看到的当下,也就是空性当中。

以上就是七支坐法的要点。有些禅修教本提到,如果一个行者持续保持这七个要点,自然会让心情平静与安住。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为了保持这样的姿势而让身体太紧绷,所以要记得:全身要放轻松。施身法的祖师玛基拉尊曾说:「调身的要点,就是全身放轻松。」

上次谈到了禅修的身要。接着要谈安心的方法。安心的方法很多,今天,我想要先讲解一下何谓「心识」。

佛法当中,一般将心识分类为六识或八识。以八识来说,当中分为「不定识」与「定识」两大类。前者指的是前六识,後者指的是第七、八识。六识当中又可分为「无分别识」与「分别识」两类,前五识是无分别识,第六意识是分别识。

五识指的是:

一、眼识:依靠眼根(眼睛)缘颜色而产生。

二、耳识:依靠耳根(耳朵)缘声音而产生。

三、鼻识:依靠鼻根(鼻子)缘味道而产生。

四、舌识:依靠舌根(舌头)缘味道而产生。

五、身识:依靠身根(身体)缘物体而产生。

五识被称为无分别识,因为它们只是单纯的认识外境,例如听到、看到而已, 并没有任何美丑好恶的分别。由於它们是无分别的,无论禅修与否,还是会看到、听到等等,因此不需要禅修前五识。

那麽,我们禅修的是哪一识呢?是第六意识。如何修持第六意识呢?需要依靠对第七和第八意识的认识来修持。

第七识烦恼识

第七识也被称为「烦恼识」,是一种很细微的自他分别的我执。我们平时的粗分自他分别念,是属於第六意识的烦恼;然而第七识的我执,比较细微,是一种恒常的、总是不忘的微细我执。它如何能被断除呢?到了菩萨第七地的时候自然就会消除了。同时,第七烦恼识也不完全是不善,例如可以依靠这个细微的我执而供养诸佛菩萨或者布施众生。因此第七识并不是初学时禅修的对象。

第八识藏识

接着谈到第八识, 或称为「藏识」,它是我们要禅修的对象。它是含藏一切心识的基础, 恒时存在。也就是我们自心的明分、觉知的部分:无论有没有念头生起,自心恒常都具有的一种清楚觉知。因此,我们要禅修第八识,方法是用第八识当中的第六意识来禅修。

如何禅修第六意识?

因此,讲回第六意识。它是依靠前五识而产生的各种分别念, 例如,回忆过去,计画未来,好坏美丑等等的分别妄念。因此,什麽是止的禅修呢?就是让第六意识的粗分烦恼稍微平静下来,好似宽坦安住在第八识当中放松休息一样,这就是止的禅修。不思过去,不迎未来,安住於当下。如果妄念生起,不跟随,清楚觉知,让第八识的明觉保持着;这样的禅修,不是像石头一样无觉知的枯禅,而是清楚觉知的安住在每个当下。

三种让心安住的方法

如何能够安住呢?经典当中谈到「九住心」的方法。但今天我只谈前三个方法, 我想这是对大家最有用的三个。

内住: 第一个称为「内住」, 指的是第六意识的各种美丑好恶、过去现在未来等等的粗分妄念都安住平息下来。此时,内心的清楚明分依旧保持着,但可能安住的时间很短暂,只是五、六秒而已。

续住:经过短时间、多次数的禅修练习之後, 进入第二住心—— 续住,意思是安住的时间稍微拉长,可能15秒或更长的时间。

安住:第三个称为安住。当续住一段时间後,可能一个分别念头生起,散失了正念,心跟着念头跑走了,完全忘了自己在禅修,这时就需要安住的方法,意思是提起正念与觉知的心。什麽是正念与觉知呢?意思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散乱了,就要用正念觉知自己的散乱,然後回到禅修上。当你觉知到自己的散乱时,并不需要因自己觉知而兴奋,或者因散乱而难过,因为妄念总是会生起的。你只要提醒自己是在禅修,把散乱的自己拉回来,安住到本来用功的方法之上,这就是安住。这三个方法就是止的禅修。透过不断地练习,能够帮助我们让纷乱的心平息下来。

以上是透过止的禅定而断惑,也就是暂时让烦恼平息的方式。有关究竟断除烦恼的方式——观的禅修暂时不多作介绍。

本尊观生起次第

接下来,要谈一谈密乘的断惑法门之一——生起次第法门,也就是观想本尊的身形等等。

有时,我们会观想本尊在前方作供养与祈请,但是,最重要的观想是自生本尊的观想,意思是:自己的身体就是本尊的身体,具有同样的身形与颜色;自己的语就是本尊的语;自己的心就是本尊的心。一般人或许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介凡夫,又不是本尊,为什麽硬要把自己想成一个本来不是的东西呢?这样做有什麽好处呢?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这样做是有利益的,我们本来即是本尊,我们是在观修自己的本来面目。

因为佛陀曾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佛性),都具有能够成佛的潜能。众生开显出本具的佛性,就是成佛。因此,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自己是不清净的,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变为清净;但是,如果我们观修自己本来的清净本质,那麽潜能就能开展出来。这就是为什麽我们会观想自己是观音菩萨、药师佛或任何一个本尊,心中清晰忆起本尊的身相、颜色、服饰与法器等等,如此能够自然开显本具清净的本质,之後,安住於此观修之禅定当中。依靠此定,能够逐渐消除各种迷惑,这即是密乘不共的除惑法门。

以上谈到的是「九住心」的止的禅修,与生起次第的法门,分别是显乘与密乘当中的「断惑」法门。                                         冈波巴四法 ─ 4创古仁波切开示,透过直观心性,看穿迷惑和烦恼的本质,
即是智慧,这就是「愿惑显智」。

教授:创古仁波切
中译:堪布丹杰

透过直观心性的方法,看透迷惑和烦恼的本质,就是智慧,此即「愿惑显智」。

         愿惑显智

之前讲完了第三法「愿道断惑」的内容,也就是透过显乘的「止禅」,和密乘的「生起次第」而断除烦恼的方法。接着是第四法:「愿惑显智」。此法的内容,是显乘的「观禅」和密乘的「圆满次第」。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前一法当中提到的止禅,能够让心平静下来,但是却没有清晰觉照的慧力在里面。什麽是慧力呢?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二次说法时所开示的「万法性空」,就像在《心经》中提到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同时,昨晚我们也谈到了我们本具有佛性、如来藏,这是佛陀第三次说法时所提到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要领悟的。因此,当我们明了了自心的空性和佛性时,就能逐步地根除烦恼,并且开展出功德和智慧。

 

教授:创古仁波切
中译:堪布丹杰

无论观看到好坏、美丑的任何事物,不要去分别起念,直接安住在看到的当下,也就是空性当中

什麽是止的禅修?就是让第六意识的粗分烦恼稍微平静下来,宽坦安住在第八识当中放松休息。 

密乘直观自心的方法

证悟空性的方法是什麽呢?

就显乘来说,是透过逻辑的推论分析外在物质的空性。

就密乘来说,是直观内在自心的本质。

所谓密乘「直观自心」的方法是什麽呢?就是不停留在心很平静、没什麽念头的状态,也不停留在心很清晰、有些念头生起的状态,而是更进一步地观察找寻:心的本质是什麽?心在哪里?当自己的心是平静安住时,也这样去找,妄念纷飞时,也这样去找。你会发现,找不到一个所谓平静的心,或者躁动的心──因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空性的 。但是,虽然找不到心在哪里,还是能够有所觉知,能够起念。

这种直观自心的方法,帮助我们直接领会到自心的空性和明性,不是透过逻辑分析,也不需要依靠各种比喻。自己的心,本质是空,自然是明,这种明空不二的情况,透过虔诚的祈请和发愿,会愈来愈清楚。这就是「观禅」,透过这直观心性的方法,看透迷惑和烦恼的本质,体悟本质就是智慧,这就是「愿惑显智」的意思。

以上是对「冈波巴四法」简略的介绍。

虔敬心,帮你了悟「愿惑显智」

问: 请问第四法「愿惑显智」和大手印禅修的关系?

答: 这就是指禅定的修持,也就是大手印的口诀。〈金刚总持祈请文〉中提到:

教云妄念体性即法身,所显非真宛然而显现,
不灭幻有显现之行者,证知轮涅不二祈加持。

平时我们妄念纷飞,但是,当你直观这些念头的本质时,会发现所谓的心的本质其实是空性;但是,空性当中能够展现各种显相。我们透过禅修来体认这念心,这念心也被称为平凡心或本来心性。这种禅修方式,被称为「愿惑显智」。禅修得力的人,依靠这个方法能有进步。有时如果禅修没有进步的话,教典中提到可以「生起虔敬心,能让禅修进步。」因此,这时候行者可以观修上师相应法,带着虔诚的心,向上师、三宝祈请。冈波巴四法1 | 2 | 3 | 4


注: 这份开示节录自创古仁波切在纽西兰噶玛却林中心(2006.6.20)与香港创古中心的开示(2004.5.27~29)。

〈系列完

化育资讯网        台北县板桥市信义路83号7楼        电话: 02-89521272  02-89521272         传真: 02-89642867  










相關文章:
冈波巴四法
冈波巴四法

上一篇(为死亡做准备──将「中阴) 回目錄 下一篇(直指法身《1》- 创古仁)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广钦老和尚的「念佛三昧」.BAUS Journal - 念佛三昧与临终成就.「念佛三昧」行法初探
生命管理第九项修练改变您生命价值
药师佛祈请文?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1﹞ 日期2008/10/1 03.37
◎这是我的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白玉天法咕噜咕列佛母除障大火供

赞助网站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