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洛德仁波切~波羅心經除障法會 普巴金剛除障祈福大法會 3月27日德騫菩提中心共修暫停一次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略论佛家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14 22:58:16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14 22:53:29   编辑部 报导 

略论佛家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姚南强 佛教线上

人说,佛家重死,道家重生,道家有生态学,佛家只有涅盘论。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生死相依,言生者必论死,反之亦然,佛家也有丰富的生命哲学,其中也有系统的生态理论,是否可以概括为二个基本原理、三个主要命题:

一、原理1:真如一体的宇宙统一论

唐代《永嘉玄觉证道歌》云:一性圆通一切法,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宇宙的统一性问题,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是否具有其内在的统一性,比较彻底的哲学派别都主张世界的统一性,或是统一於物质,或是统一於精神。从这种一元论的宇宙论出发,又要涉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世上万事万物各有其特殊的规定性,这叫做个别、个性。然而它们之间又有一致性、共有属性,唯物主义讲物质性,佛家讲佛性。共性存在於个性之中,佛性即在每一有情众生之中,故一月普现一切水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同共如来合。由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盘经》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众生,亦译作有情有情众生等,泛指一切生命存在,以人类为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佛教所认为的众生与现代的生命有很大不同。在它看来,世俗世界的一切众生,可以从大的类上分为六种,也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牧、饿鬼、地狱、合称六道。佛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佛性亦译如来佛性觉性,原指诸佛的本性,後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佛性种子等。一阐提人,是指不具有信仰佛教之人、断除一切善根之人。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思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先天具有成佛的因性种子,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

佛性论认为,佛法是一种永恒的真理,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月映万川,能投入到一切万物之中,也能与一切众生相应符会。这种普遍的真理,称之为真如,当它显现在万物之中时,就是万物的法性。呈现在一切从生之内时,就是一切众生的佛性。由於真如是普遍的,所以佛性也就是普遍的。一切众生,无论其性质善恶染净,都会先天领有真如,即先天具有佛性,先天具有成佛的种子,这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这种统一的真如佛性的宇宙本体论,强调众生,乃至一草一木皆有佛性,成为佛家生态论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佛家普度众生、泛爱万物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原理2:因缘和合的世界和谐论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因缘生起,《入楞伽经》说:一切法因缘生。这里的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也就事物产在的关系或条件。佛家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宇宙一切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这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既有其内在原因,又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起说是佛教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产生根源的理论。大乘佛教的有宗,(又称瑜伽行派)进一步提出阿赖耶缘起论。说是世界是由构成的,识是指精神类现象,共有八识,即与五种感官相联系的五识,第六是意识,第七是末那识,第八才是阿赖耶识,阿赖耶的本意是指,故又称为藏识,之所以为,是因为它藏有种子,可以潜在具有生万物的功能,其中按有否业力分为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其中,有漏种子本身并不是实体,但却具有派生万物的功能。即阿赖耶识有漏种子派生其他七识,再由八识派生宇宙万物。至於阿赖耶识及其种子又从何而来?佛家只说是从无始来,同时而有。

现代的宇宙大爆炸起源假说中提出大爆炸的起点,是一个奇点,此奇点无时空属性,但却具有派生宇宙万物的功能,奇点的爆炸,产生光子等基本粒子,再聚合为原子、离子、分子,进而构成星云乃至宇宙天体。[1]这不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有漏种子熏生万物吗?

佛教缘起论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缘起论自身又包含着两个合理的理念:关系过程。缘起思想是认定宇宙事物是诸多因素的组合,凡事都是一种关系;既是关系组合,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即凡事都是一个过程。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点的。从世界的本源和事物产生的角度,佛家的缘起说又认为在事物的生成中最基本的有两类因,一是近取因,又叫亲因,如制作金杯中的金块,二是俱生缘,也就是外因,如金匠的劳作,二者缺一不可,《俱舍论》还讲有六种因等。总之,这各种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只有因缘具足,才能和合而起,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佛教缘起论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缘起论的万物由因缘聚合而生即缘起共生的思想,逻辑地肯定世界的多样性,肯定世界的多极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主张。

这种思想用在自然环境上,就是要强调自然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实现生态和谐,佛教有依正不二之说,正是正报,是指生命主体,依就是依报,是生命依存的环境,首先是作为自然环境的国土世间。不二就是指二者不可分割,生命主体不能脱离外部环境,由此才说入世中求出世。作为佛性的心必须与境相应,心不孤起,托境方生,超世间的真谛又只有在入世间的体验之後才能领悟。比如,正是看到了世事无常,才能领悟空假真谛,正是目睹人生多苦,才能萌发涅盘之求。五代时禅僧皎然《偶然》诗其三云:

隐心不隐迹,却欲住人寰。

欠树移春树,无山看画山。

居喧我未错,真意在其间。

总之,出世者必须先入世,隐心者不可隐迹,而悟心者必先缘境,真意在其间也。甚至如果没有境,还需造境,本来佛家教义,是指外境假有,皆为心之主观臆造。故佛家有显境、缘境、取境之说,但又要求不执境、不着境。但境又是起心领悟的必要条件之一,要借假()才能修真,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要创造出一个境:欠树移春树,无山看画山”[2]

对於这种生态的和谐,佛家描述为:太阳滋养植物,植物滋养动物,而动物死後又再滋养植物。一些生命的死亡滋养着另一些生命的延续;而另一些生物的死亡又滋养着其他生物的延续。”[3]

三、命题1:众生平等的生命慈悲观

平等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五灯会元》上说:天平等,故地常覆。地平等,故能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盘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诤。佛教的平等来源於其教理中的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月映万川,佛性分有于每一众生,而人心即是佛性,人人有佛性,人人能成佛,乃至众生有情,这是一种广茅的生命平等。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是说给与欢乐为,拔除痛苦为,合称慈悲。爱一切众生为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为大悲。佛家以慈悲为怀,提倡廓然大公的利他精神。佛称两足尊,即具足智慧和慈悲。菩萨实行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唐代王维《燕子龛禅师》诗云:救世多慈悲,即世无行作。表明慈悲救世之心。佛菩萨心量广大平等,救度一切众生,故称大慈大悲, 佛家又把它形象化,称弥勒为大慈尊,称观音为大悲菩萨

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这是说慈悲是佛教教义的根本之点。生命诚可贵,佛教不仅珍惜人类自己的生命,而且教育人们要珍惜一切众生的生命,众生都有平等的权力。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与自己生存环境里的其他生命体共生和协调,正确地对待和尊重一切不同形态的生命体,其关键就是要人类善待其他生命。

四、命题2:戒杀素食的行为道德论

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杀生的人,当坠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无穷苦;侥幸为人,亦受短命等恶报。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推而广之,也要爱惜一切生命,特别是动物。佛教称之为四生九有,即居於三界九种地方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众生。戒又分止持作持。就止持而言,杀生为最大的恶业;从作持而言,则放生为最大的功德。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现实生活中疟杀动物的现象比比皆是,菜场屠宰鸡鸭,未等断气,已抛入汤锅去了,活剥安鹑、青蛙,鲜血淋漓。又有所谓种种美食文化,如:活吃猴脑、醉虾、清蒸大闸蟹、龙须凤爪、活叫驴(从活驴身上割肉)、浇驴肉、三吱儿(吃活的小老鼠)、脆鹅肠、活熊取胆、生鱼片、纸包活虾、风乾鸡、炭烤乳羊 、白玉藏龙(泥鳅)、开口活鱼、烤鸭掌等等。杀法多种多样,全不顾及动物也是一般骨肉一般皮之痛楚。

佛教把不杀生戒作为五戒十善之首,作为信仰者的首要条件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佛教《梵网经菩萨戒》中,把杀生戒分为8种表现形式,依次申明不杀生戒是‘‘方便救护一切众生的菩萨情怀。

一是自杀。不是自己杀自己,是指亲自杀害、剥夺其他生命。

二是教人杀。那教唆他人杀害生命。   

三是方便杀。巧设方法,致使死亡。如教人去危险的地方,使其丧命。   

四是赞叹杀。鼓励和称赞杀戮。   

五是见作随喜杀。见到别人杀生或自杀的行为、场面,心生欢喜、幸灾乐祸,暴露其有杀人恶念。

六是咒杀。用咒语诅咒,希望死亡或不幸。

七是杀因、杀缘。杀因是恶毒之心,是主因;杀缘是杀生的机会,是助缘。两者结合,就产生杀生的行为。即是主观有意制造杀生的条件。

八是杀法、杀业。杀法是杀生的工具和方法,即具体实施的手段;杀业即杀生行为恶果已经存在。

经中进一步劝说世人不仅不杀生,而且还不要选择与杀生有关的职业,甚至保存杀生的工具、制造暴力工具等。经中说:若佛子,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缔杀生之器,一切不得蓄。……不得蓄杀众生具,若故蓄者,犯轻垢罪。虽然是小罪,也是不允许的。

作为佛教徒,做到不杀生还不够,必须要放生,主动地去放生,应该用佛教慈悲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用因果轮回的自律心去坚定意志,救度众生的苦难。因此,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 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谓释迦佛过去世曾为流水长者子。一次,长者子经一空泽,见池水涸竭,万鱼被曝晒将死。长者子先取树叶遮住阳光。後来发现,恶人为了捕鱼:在源头处截断了水流。长者子即向国王借了象队,到上流用皮囊盛水,运到空泽,倾泻池中,救活了万鱼。中国行放生,当始于隋代天台大师智顗。《佛祖统记》卷二三载智顗买断扈梁;悉罢江上采捕,让渔人放生在天台山海隅。

《佛说业报差别经》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杀食行为的祸患与不杀食的好处。其中,指出杀生的恶行有十种,能够让杀食者得到短命的恶报,反之十种不杀生的善行,可让人少得病苦和长寿。

佛教对其他生物生命的尊重,源於其生命权利的平等观念,也体现了佛教对众生的慈悲心怀,而从轮回说出发,你现在所杀的一鱼一禽也可能是你的前七世父母投胎。同样,杀猪羊者後世投生猪羊,你自已也有可能变为被杀的动物,被杀的种种痛楚也会身受,故已所不欲,勿施於他。

《大乘楞伽经》中说动物:悉曾为亲属,众秽所成长,恐怖诸含生,是故不应食。一切肉与葱、蒜及诸酒,如是不净物,修行者远离。这是说人与禽兽,同属有情,随业生死,流转无定,故从无始劫来,皆曾互为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夫妇、朋友,骨肉至戚,天性攸关,夙生恩爱,恍同目前,奈之何睹其宛转就死而不救,反忍心取其肉以为食哉?而且彼猪羊等,身分污浊,内贮屎尿,外依泥滓,犹如粪窖,亦同脓聚,奈何号称人类,性好清洁,竟效蛆狗惟秽是嗜!且今人类所食肉食,气质粗臊,含毒尤多,令人血污身重,神昏志颓,亦同葱、蒜,增恚助淫,恶臭薰蒸,染成疫疠。

《梵网经》云: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涅盘经》也说:夫食肉者,出大慈种。

不食荤腥原为不食荤辛, 荤辛是指葱、韭、蒜等五种辛莱,由味道辛烈,食之恐刺激强烈,影响心性修行,只是一种遮戒。但在进一步发展中与佛家戒杀生的规定联系,转义为不食鱼、肉。成为中国汉族佛教文化的特色之一。

不食荤腥的对治,则是提倡素食, 素食文化已成为现代的一种时尚,有些西方学者甚至把素食列为现代人格要素之一。有人列举了吃素的48个理由,[4]如有利於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畜牧是破坏森林的最大力量,肉食间接成了破坏地球的力量。”“养活一个肉食者所需的土地生产力,能养活二十个素食者。”“无数的动物由於大量的饲养而被虐待。素食有益健康:素食减轻肠胃负担。”“素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机率较常人低。”“世界上最强壮的动物却是吃素的,如大象、牛、马、骆驼等。素食对治现代的一些富贵病,如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可能是有益的,饮食清淡些也有助於健康。日本的松涛弘道的《佛家珍言》云:一、少肉多菜;二、少盐多醋;三、少糖多果;四、少食多餐;五、少衣多浴;六、少车多步;七、少烦多眠;八、少怒多笑;九、少言多行;十、少欲多施。这十少十多是佛家养身修心之道,清心寡欲、清淡而多动有利於身心健康。

五、命题3:共存共荣的佛国净土论

作为一种生态和谐、共存共荣的理想境界,在佛家就是佛国净土。

《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即国土、世界。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净土相对於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在我们现在住的这个世界一直向西,经过十万亿个世界,就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是一个最理想的乐园,无论是外部的生活环境,还是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人际关系一切都是尽如人意。这个世界有七重栏楣、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花、七宝楼、七宝黄金地。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闻此等音声者,皆生念三宝之心

对於此婆娑世界的发展,佛陀认为经过众生的努力和改造,待将来弥勒佛下生时,必有一全新的面貌,并构画出了这一世界新貌的模式:首先自然环境极其优美,其地平净,如琉璃镜,无石沙瓦砾。金银宝玉,现於地上。地出流泉,清净无竭,生柔软草,冬夏常青,树木繁茂,花朵炽盛。自然粳米,无有糠秕,众味具足。没有了蚊虻蟋蠍蝇蚤和毒蛇恶虫,天空雨八味水,润泽普周,地上却没有积水,亦无泥淖。空中清明,净无云翳。海出凉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生态环境达到了高度和谐健康。同时,人民身心健康也处於很高水准。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疾,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从整个社会及人民道德水准看,也远远高於今世。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窥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爱母,如母爱子,语言谦逊。这种人、社会、自然健康和谐的美好蓝图,正是现代医学和人间佛教共同追求的目标。

所以,佛家认为,在由转论王出世的太平盛世:人民丰乐,安稳无何怖畏,民户殷多……教人不杀,不与勿取,不行邪淫,实语正见……一切土地自然沃壤,郁茂滋液,譬如有人以苏油涂物……又此福德转轮圣王,为诸人民所爱敬,心常喜乐,如子爱父[5]

佛家生态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是人生佛教的题中应有之义。

/姚南强(华东师大社会学系教授)

注释:

[1]可参见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

[2]皎然《偶然》。

[3][]矢崎胜彦《良知之道》,转引自刘元春《共生共荣》第136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4]参见《人世间》p76,戒幢佛学研究所2008,总11期,以下均引自此文。

[5]《起世经》。












上一篇(佛教“七因明”辩学体系) 回目錄 下一篇(龙树《回诤论》中“量”之)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威德金刚火供
2008年-高雄旧译显密法林10~11月法讯
法王中文翻译之一--朗望扎熙的部落格
药师佛灌顶
35佛忏悔文简介- 观照无常~ -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我們的仁波切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