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 醫師籲定期篩檢 拉祝仁波切普巴金剛除障.普巴金剛灌頂 突托仁波切供龍王寶瓶修法.戶外禪修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佛法修学次第及研究方法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05 19:10:2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05 18:51:02   编辑部 报导

佛法修学次第及研究方法

 

学习佛法,无论是全体的或是专宗的,都应有三个过程。依照这过程修学去,多少总能够得些利益。三种是:一、得要,二、深入,三、旁通。

第一是得要:佛法广大无边,从何处学起?东鳞西爪的学习,不能认识佛法的宗要。就是世间学问,要想去学习它,首先须知其大概,选些较浅显而扼要的书来读。学习佛法也要这样,对於佛法先要有一概要的认识,知道佛法的重心是什麽,包含些什麽重要的宗派等等;对於佛法从印度弘传来的历史也得知道一点。这样,才能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如开始为东鳞西爪的认识,或一开始就去学习深广的经论,那不是不知宗要,便是因难於了解而退学。所以对於整个佛法,先要知道佛法之所以的大概。

第二、明了佛法中的宗派的概要,然後再选择一宗一部门去研究。这个方法,对於研究一宗一派,也是应该采用的。如学唯识的,不应该一下手就去研究《成唯识论》,这是没有办法可以懂的。必须要从《百法》、《中边》等先了解得大概,再作深入的研究。如初学天台宗的,要先读《教观纲宗》、《四教仪》等,然後再学三大部等。但有些修学佛法的,并不这样。听经学教,仅是随缘的去听法师讲。佛法的基本知识都没有,竟然已变成专宗的学者甚而法师了。别的不知道,自然唯有自己所学的什麽宗最好,旁的宗派都不如他。其实别的宗派究竟怎样,他还一点也没有知道。像这样一下手就专学宗派的,弊病实在是很大。偏听则蔽,兼听则聪。如对各宗都知道一个大概,对於三宝、四谛、缘起、空性等根本大义,也有相当的了解,然後再求一门深入,就不会偏执了。

第三、能一门深入,还要旁通。如学唯识宗的,最初对於其他宗派的教义,都知道一些,现在从自己专学的唯识学的立场,再去理解彼此的差别,而贯通一切。这样,对於佛法的认识,也就愈加深刻了。不但大乘各宗如此,大乘与小乘间也要这样。为了要教化世间,对於世间的一切学问,等到确定佛法知见,那麽也要从旁知道些。世间的好事情,好道理,也是很多的,不过不能圆满的清净,总有谬妄的成分夹杂在内而已。好的部分,要用佛法去贯摄它;不好的部分,要用佛法的真理去拣除它。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必先从一般的共通的教义中,把握佛法的共通的宗要。切勿初下手即偏究一经一论,以为深入其微,其实是钻入牛角,深而不通!我们应从此下手去学,也应该教人如此,切勿迎合好高骛远的劣根性,专以艰深玄奥去诱惑人!(《教制教典与教学》p.178 - p.180)

Q :
A :

修学佛法有其必然的次第,不能躐等。佛法中最紧要的是智慧,也可以说: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教制教典与教学》p.172)…智慧有浅有深:「生得慧」是与生俱有的,生到世间的人都有,可以依世间因缘而充分发展的(有限度)知识。这是一般的智慧,就是哲学家、科学家等,也都是由生得慧而成功的。

修学佛法要从「闻所成慧」做起。从多闻(听讲、看经)佛法中,对於佛法生起正确深刻的了解,知道世间与人生的真相,深彻的信解佛法,三宝、四谛等功德。这要有从多闻正法所生起的智慧,才能正确的知道。得到这闻所成慧,才是进入佛法智慧的开始。

进一步是「思所成慧」。思是思惟、观察,要深入的去思考观察,才能更深刻的悟解佛法,而得思所成慧。闻慧与思慧,都还是散心的分别,需要更进一步的去实现「修所成慧」。修慧是在禅定中,智慧与禅定相应,因修禅定而从定中更发深慧,这才是修所成慧。闻、思、修三慧,都是有漏的,有漏慧还不能根断烦恼,不能了生死。要根绝烦恼而解脱生死,必须真实的「无漏般若」(闻思修慧,是加行的般若)现前,现证的般若,才是真智慧,也即是无漏慧。从闻所成慧到无漏慧,这是修学智慧的道路;这种次第,是小乘大乘所共的坦道。

平常说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与上所说的修慧次第配属起来:闻所成慧是文字般若,进而修观照般若即是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实相般若即无漏慧。从闻、思、修到现证慧,在修学过程中,虽可以展转引生,就大体说,这显然有次第的前後。

佛法常说的修学次第,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此四法名预流支。预流是小乘的初果,大乘即是初地。凡夫而想要参预到圣类中,或悟入法性流中,必要具有这四种修学过程,无论是小乘或大乘。

「亲近善士」,因为向来的佛法,都是用口讲的,所以要听闻正法,必须先亲近师长才行。同参道侣,也是善士中摄。为什麽要亲近善士呢?为的「听闻正法」。听闻以後,要进一步的正确的去了解,这就须要「如理思惟」了。由思惟观察,对佛法有了深刻认识,要能照着佛法去修学,这就是「法随法行」了。亲近善士与听闻正法,就是前面说的闻所成慧;如理思惟是思所成慧,法随法行是修所成慧。从此以後,入见道,证预流,即得现证的无漏慧。所以我说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的过程。但这不是说单修智慧就够了的,在修学智慧的过程中,同时要修习其他的法门。因为单修福或是单修慧,都是不能圆满的。智慧与福德,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才能高飞远行。(《教制教典与教学》p.173 - p.175)

Q :
A :

在佛法的进修中,渐渐的应用佛法,作为我研究佛法的方法。四十二年底,写了『以佛法研究佛法』的短文。我说:「所研究的问题,不但是空有、理事、心性」。「所研究的佛法,是佛教的一切内容;作为能研究的方法的佛法,是佛法的根本法则」,也就是缘起的「三法印」。佛法的自觉自证,是超时空的,泯绝戏论的(一实相印)。但为了化度众生,宣说而成为语句(法),成为制度(律),就是时空中的存在。呈现於一定时空中的一切法与律,是缘起的,没有不契合於三法印的。我以为:

在研求的态度上,应有「无我」的精神。「无我,是离却自我(神我)的倒见,不从自我出发去摄取一切。在佛法的研究中,就是不固执自我的成见,不(预)存一成见去研究」,让经论的本义显现出来。「切莫自作聪明,预存见解,也莫偏信古说」。

在方法上,诸行无常,是「竖观一切,无非是念念不住,相似相续的生灭过程」。诸法无我,是「横观(也通於竖观)一切,无非是展转相关,相依相成的集散现」。一切都依於因缘,依缘就不能没有变化,应把握无性缘生的无常观。「有人从考证求真的见地出发,同情佛世的佛教,因而鼓吹锡、暹(泰)式的佛教而批评其他的。这种思想,不但忽略了因时因地演变的必然性,并漠视後代佛教,发掘佛学真义的一切努力与成果」。「有些人,受了进化说的眩惑,主张由小乘而大乘,而空宗,而唯识,而密宗,事部、行部一直到无上瑜伽,愈後愈进步愈圆满。……愈後愈圆满者,又漠视了畸形发展与病态的演进」。所以,「我们要依据佛法的诸行无常法则,从佛法演化的见地中,去发现佛法真义的健全发展与正常适应」。

诸法无我呢?「一切法无我,唯是相依相成的,众缘和合的存在」。自他的「展转相关,不但是异时的、内部的,也与其他的学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是无我诸法的自他缘成」。「是众缘和合,所以在那现起的似乎一体中,内在具有多方面的性质与作用」;「因此(佛法的)种种差别,必须从似一的和合中去理解;而一味的佛法,又非从似异的种种中去认识不可:这是无我诸法的总别相关」(相关,原文作无碍,今改)。「从众缘和合的一体中,演为不同的思想体系,构成不同的理论中心,佛法是分化了。他本是一体多方面的发挥,富有共同性,因此,在演变中又会因某种共同点而渐渐的合流。合而又离,离而又合,佛法是一天天的深刻复杂。这里面也多有畸形与偏颇的发展,成为病态的佛教:这是无我诸法的错综离合」。总之,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法则去研究,那末「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才不会是变了质的违反佛法的佛法」!

在立场上,涅盘寂静是研究者的信仰与理想,应为此佛法的崇高理想而研究。「佛法的研求者,不但要把文字所显的实义,体会到学者自心;还要了解文字的无常无我,直从文字去体现寂灭」。

我在『入世与佛学』一文中,认为:「契合於根本大法(法印)的圣教流传,是完全契合的史的发展,而可以考证论究的。在史的论证中,过去佛教的真实情形,充分的表现出来。佛法(思想与制度)是有变化的,但未必进化。说进化,已是一只眼;在佛法的流传中,还有退化、腐化。(试问:)佛法为什麽会衰落呢」!然对於佛法中,为学问而学问,为研究而研究,为考证而考证的学者,不能表示同情。

我以为:「一、研究的对象──佛法,应重视其宗教性」。「二、以佛学为宗教的,从事史的考证,应重於求真实」。「三、史的研究考证,以探求真实为标的。在进行真实的研究中(从学佛说,应引为个人信解的准绳),对现代佛学来说,应有以古为监的实际意义」。佛法与佛学史的研究,作为一个佛弟子,应有纯正高洁的理想──涅盘寂静是信仰,是趣求的理想。为纯正的佛法而研究,对那些神化的,俗化的,偏激的,适应低级趣味的种种方便(专重思辨也不一定是好事),使佛法逐渐走上衰运,我们不应该为正法而多多反省吗?

以佛法的「法印」来研究佛法,我虽不能善巧地应用,但深信这是研求佛法的最佳方法!(《华雨集第五册》p.46 - p.49)

印顺文教基金会推广教育中心











上一篇(《阿含经》的成佛之道) 回目錄 下一篇(释上士道之菩提心次第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南印度色拉杰僧伽大学
中阴文武百尊
慧光集-喇荣三乘佛学会
五路财神
◎Gangkar Tradit贡噶传承-金刚持地Dorje Chang

赞助网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