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瑪里沙仁波切大圓滿教授與灌頂 白玉顯密金剛法輪學會9.10月八關齋戒 白玉無量壽佛學會12月法訊(台北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7/12 08:55:34
學習次第 : 初阶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紮实学习苦谛集谛後,再进入十二缘起。
 
  学习十二缘起之前,应紮实修学苦谛和集谛。若没有苦谛集谛的基础直接思惟十二缘起,我们心中不会有感受,对於生起厌离轮回的出离心,也没有什麽帮助。若能先思惟苦谛、集谛,再思惟十二缘起,这个思惟对出离心的生起,帮助很大。
 
  再者,苦谛集谛与十二缘起,有粗、细之别,粗的部分还没开始,就直接进入细的话,内心会有距离,不是那麽恰当。
 
十二缘起与四圣谛之关系
 
  十二缘起,分为杂染的十二缘起及清净的十二缘起。杂染的十二缘起,又分为顺生十二缘起及还转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

杂染的十二缘起

顺生的杂染十二缘起 (苦谛)

还转的杂染十二缘起 (集谛)

清净的十二缘起

顺生的清净十二缘起 (灭谛)

还转的清净十二缘起 (道谛)

 


 
 
  缘起本身,是一种「依赖关系」。十二缘起,有四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与情形,如上图。因此,十二缘起,不可只看杂染的部分,清净的,也要看才行。杂染的部分,也不能只看顺生的部分,还转的也要理解。
 
  十二缘起,缘起意指「关系」。因此,无明与行,有什麽样的关系?行跟识,有什麽关系?一个一个的关系,此与彼的关系,共有十二种关系。这些缘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十二缘起的意义。
 
思惟十二缘起,能增长智慧。
 
  佛经中说,菩萨们为了增长智慧、锻炼智慧,会依靠思惟修习十二缘起。六地菩萨,在智慧度上是特别殊胜的修行。为何殊胜?六地菩萨於十二缘起的思惟,已臻极高境界,《入中论》第六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奢摩他也提到,修奢摩他时,「所缘」有四,即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净行所缘,指的是过去若贪心比较重,要修不净观;若瞋心比较重,应修慈心;若过去无明、痴比较重,就应思惟缘起。因此,修十二缘起,能帮助去除痴的障碍或烦恼。正面来说,十二缘起能增长智慧。
 
欲脱离轮回、欲修大乘法,都须十二缘起。
 
  《广论》云:「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每一位众生心中都有如来藏,一定都有将来能解脱的「习气」。什麽是让这种习气「能醒觉」的最殊胜方法?即思惟十二缘起!再没有比它更殊胜的方便了,我们应生希求。事实上,不仅能成熟习气而已,真正实修解脱时,十二缘起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要生起出离心,亦靠十二缘起的思惟。思惟十二缘起,内心能生起非常强烈而清净的出离心。有了强烈而清净的出离心,我们的一切善根,也才能成为解脱之因,如此一来,脱离轮回,才是有希望的。否则,我们的善根,只能让我们继续轮回。
 
  出离心、希求解脱之心,此意乐的强度,要很强很强,不能淡淡的、轻轻的。如《广论》云:「若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出离心的意乐,一定要强烈生起。要能生起强大的意乐,得靠增长十二缘起的思惟。
 
  总之,没有出离心,心中的如来藏,或能解脱的习气,无法醒觉成熟,而且,我们所有的善根,都只是轮回的因,无法成为解脱的因。不仅如此,修大悲心及菩提心时,如果没有出离心,大悲心和菩提心将只是一种世间的善行,轻轻淡淡而虚假,没有能力去思惟众生真正究竟的利益是什麽,力量薄弱的很。因此,修大乘法,增长出离心,十分重要。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能引 ()

无明

能生 (运送)

       所引 ()

名色

所生 (果之过程)

      

 


 
 
  生命中,名色、处、触、受,都是以前「行」的果报,即业的果报,也可说它们都是无明、行、识之果报。所以,无明、行、识,我们称之为「能引」,而名色、处、触、受,即称为「所引」。
 
所引:名色、处、触、受
 
  感受之前,必须有境;要遇到境,必须有六根;六根的基础,即五蕴,没有五蕴的基础,六根不可能存在;六根的所依,即「名色」。
 
  基础的五蕴,是名色;具有五蕴基础的补特伽罗,他有六根,此即六处;接着,六根接触各种各的境,此即六触;有了六触,就有六种受。受分三,共十八种受。这些都是我们每天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东西。整个生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这些。
 
  若问:「这些,如何开始的?」打从我们的心识进入母胎开始渐渐形成了我们的身体。表面看起来,一开头,的确有先後次第,先有名色再处再触再受,但後来,就不再有这些区分了,因为直到死亡之前,这些都会一直存在。因此,实际上,没有次第。
 
  所引,即「能引」之果报。例如,今天大家相遇。遇到了,就是触;遇到之後,也许觉得怪怪的、不舒服,或很欢喜,这就是受;遇到的这个五蕴,就是名色,而所用的六根,即是处。这些名色处触受,是谁安排的?以前的「行」安排的。
 
能引:无明、行、识
 
  何谓能引?无明、行、识三者,是能引。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无明及识,则扮演协助角色。无明,是行的因,协助「行」开展形成。行生起之後,它的效果或能力,不会消失,百年千万年好好地保护在识上。吸收、保存「行」的力量,乃识为行所提供的服务。简言之,无明帮助行生起,而识则帮助保存行的能力。无明与识是协助的角色,而真正的主角是「行」。
 
所生:生、老、死
 
  名色处触受是一种果报,而名色处触受有各别的元素、材质,即五蕴、六根、六触、六受。另一种果报,则是「生老死」。
 
  生老死,不是材料、不是元素,它们是「过程」!什麽过程呢?从名色开始,不断变化,由生到坏到结束,这种过程,即称之为生老死。此过程本身,也属果报,只不过,它不像名色等可以一一指得出来,生老死,指不出来它到底是个什麽东西,它只是一种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这就像,身体本身,与身体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不一样。
 
  总之,何谓「所引」?即名色处触受四个。它们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即「所生」。为什麽有这些过程?这是一个问题。为什麽会有身体?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二个问题,代表不同的意义。一个讲的是过程,一个讲的是这个东西本身。二者不同。
 
能生:爱、取、有
 
  生老死这个过程,谁给它的?爱取有给的。「爱取有」生出来的果,就是「生老死」。此处要区分喔。爱取有,生什麽?生这个身体吗?不是,身体的「生老病死」,才是爱取有生的。
 
  例如,我丢一样东西,用的是「手的力量」去丢。丢出去的过程中,这个东西会停留在空中,一段时间後,它就会掉下来,是吧?手的力量有多强,东西就会被丢到多远去。一旦丢出去的力量结束了,东西就会掉下来。
 
  同样的道理,爱取有,是「能引」给的,而爱取有所带来的东西(能引业),就丢到我们身上。我们的身体五蕴这些,「能引」早决定了。
 
  爱取有,将能引业「运送」到我们身上。它们会在身上存在多久?也许六十年,也许八十、九十年,终有一天会消失。谁的力量决定时间的长短?是爱取有的力量。爱取有运来之後,力量决定时间长短,但力量一定会有结束的一天,此过程即「所生」。爱取有只有「运送」的作用,即能生,而能生,是指「运来给我们」的意思。而所运的东西本身,是能引的东西。
 
   
简言之,无明行识之「能引」业,藉由「能生」爱取有运送过来,而产生名色处触受「所引」这个果报,此果报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过程,即「所生」生老死。
 
        
《雪歌仁波切讲授《十二缘起》20081111台东》











上一篇(什麽是「入大乘门」) 回目錄 下一篇(大悲心)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台湾导盲犬协会
殊胜观音?地藏菩萨 -- 慈悲?愿满
空行心滴事业
◎激发出离心-龙钦巴尊者三十诫- 扎西德烈! - Yahoo!奇摩部落格
四加行--宁玛巴莲师传承

赞助网站
台北生技網
Nissan 台灣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佛教藝術

回首页